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女性更容易掉入“自证陷阱”?

贝小戎 三联生活周刊 2023-11-26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贝小戎

现实生活中也许经常发生这样的情景:一个男的问一个女孩,“你怎么穿这么少,不冷吗?不怕冻感冒吗?”这女孩该怎么回答呢?她要努力证明她不冷吗?解释说自己忘了看天气预报或者对冷暖没有感知?买不起厚衣服?家族有不怕冷的基因?我帮她想了一句,“你天天管这么多不累吗?感冒是因为病毒,你有常识吗?我感冒了需要你给我钱买药吗?”

《亲爱的小孩》剧照

现在很多人指出,在生活中要避开自证陷阱,当受到无端指责时,你不要自证清白,举证的责任在对方,对方动机不纯,你怎么自证都白费力气,会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田松在《科学史的起跳板》一书中写道:“自证清白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有时候则是不可能的……被诬者当初应该做的,根本不是自证清白,而是反问:凭什么我要证明给你看!

“很多人在小学时有过这样的经历。班上有位同学甲丢了东西,有人怀疑是同学乙偷的,于是要求翻同学乙的书包。如果同学乙想要自证清白,把书包给大家翻,那他就陷入了无穷的厄运。如果书包里有,当然你就证明了自己是贼;而如果书包里没有,也并不能证明你的清白。会有人说,你藏在身上,就会继续要求搜身。搜身没有,还是不能证明你的清白,因为会有人说,你一定是偷偷地转交给你的朋友同学丙了,于是下一步就是翻同学丙的书包,搜他的身……这个逻辑链条永远也不会终止。正确的应对就是,从一开始就拒绝自证清白,拒绝别人翻书包。如果有人强行翻你书包,你就报警。” 

《三十而已》剧照

《特免权制度研究》一书中说,不自证的要求源于英国,然后在1791年,被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所吸收,上升为宪法性权利。根据该修正案的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在刑事案件中被强迫自证其罪。

1964年,美国联邦法院对不自证其罪特免权的理由做了如下阐释:“它反映了我们诸多的根本价值和最高贵的渴望……我们更偏爱控辩式,而不是纠问式的刑事司法制度;我们尊重每一个人都拥有可以过私人生活的私人领地的权利……我们对自我否定的不信任;以及我们认识到这一特免权虽然有时是犯罪的避难所,但更经常的却是对无辜者的保护”。

《我想和你好好的》剧照

在历史上,乃至今天,女性更容易受到无端指责,社会对女性有很多刻板印象和束缚。一百多年前,英国学者玛丽·斯托普斯在《性的尊重》一书中说:“两个身体健康、相亲相爱的人似乎就是无法怀上孩子,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传统观念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罪魁祸首是女性,对不能生育的女性的责难给很多人造成了难言的苦楚。现在,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在一些没有孩子的家庭,男性和女性造成这种‘过错’——如果这也能算是一种过错的话——的概率是一样的,在城市里从事脑力劳动的男性就更是如此。” 

《欢乐颂》剧照

《哈佛商业评论》一篇文章说:“不管在哪种公司,要求加薪的女性都备受责难……评估者不愿意与谈判加薪的当地女性共事,因为她显得更不谦卑,物欲更强。在海湾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中,相对男性而言,女性更要为人谦卑,男人则被公认为家庭经济支柱。女性的工资被认为是用于个人消费,不是为了对家庭收入有所贡献。”

美国作家科蒂·倪丽斯说,单身女性无需跟人解释的问题包括:你单身多久了?你想要孩子吗?你有几只猫?你为什么不想结婚?

《你好,乔安》剧照

那些指责你的人总是能找到理由,你打扮自己,他说你妖艳,你不打扮他说你邋遢,你照顾孩子他说你太顾家,你不照顾孩子他说你没有责任心,你经常出去玩他说你是交际花,你很少出去他说你孤僻。“话不投机半句多”,走为上策。
“当你解释自己的时候,你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试图让别人理解他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的东西。过度解释只会伤害你自己,它会让你缺乏自信和不安全感。”

《黑暗荣耀》剧照

对于不友好的提问,无聊的时候可以戏谑地顺着对方的话头加以讽刺,比如“一个女孩为什么要玩骑行?”“骑车危险,生孩子也很危险,女性可以不生孩子吗?女性可以打网球吗?女性可以看小说、写小说吗?” 

不自证是权利,是策略,也是进步的标志。







排版:初初 / 审核:同同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