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德语译者、老师王辛佳:谈谈语言学习、写作练习和旅行中的囧事

孟庆伟Justin 孟庆伟英文写作 2022-09-01

本期访谈嘉宾:王辛佳


写在前面:


公众号的老读者知道,三年前我做了个“英语高分高能牛人访谈”专栏,邀请英文非常过硬的中国人和其他母语非英语者分享自己的英语学习心得。虽然一共只做了十多期,但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很多嘉宾也反馈,她们非常喜欢这样有深度的访谈,能就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话题畅所欲言。

慢慢地,我发现其实我做的文字访谈和现在流行的播客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深度对话(a deep dive conversation)。二者各有各的优势。文字访谈的优势在于它更加灵活,嘉宾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和回答问题,如果涉及到举例和展示也更加直观。


我也意识到我的文字访谈可以不限于英语学习,可以针对任何我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是写作、阅读,也可以是教育、决策,还可以是创业、艺术等。


这期访谈我们来聊聊德语、语言学习、外语学习中的写作练习,以及旅行中发生的一些囧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管你对德语感兴趣,还是想提升英文能力,希望这篇都可以给你一些启发。




“孟庆伟 Justin 对话”文字访谈系列第二期。


嘉宾简介:王辛佳,德国法院宣誓口译及授权笔译,长期从事法院文书及庭审翻译。他曾在法兰克福从事汽车产品认证咨询工作,现为上海德声文化服务中心总经理,CATTI 德语一级口译,中国翻译协会会员,德中律师联合会会员。近年代表译著(合译)有《中国文化欣赏读本(上下册)》(汉译德,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与常晅合译,2014)、《张炜中短篇小说年编》(汉译德,安徽文艺出版社/欧洲大学出版社,与常晅合译,2018)。他参与录制的南京大学慕课《德语入门:基础语音和会话》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他是外教社首届多语悦读大赛德语组评委。他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多部德语教材担任配音。平时也客串为中国网/国务院新闻办做英语宣传片配音。




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王辛佳:我对很多事物都有很大的兴趣,除了写写字,看看碑帖,还喜欢研究火车、汽车,关注最新汽车发展方向。当然语言学习也是我的一大兴趣。现在家里养了一只柴犬,玩狗就是最大的爱好。


回归到学习外语上,在上海的孩子中我不算早,但从小有幸接受了比较严格的基本功训练。英语从小学开始学习,进入上外附中除了学习英语外,也开始学习德语;高二学习了法语,大学二年级学了一年西语。再后来到海德堡大学读德语语言文学因课程设置要求学了两学期拉丁语。可以说学过不少语言。但后来工作上除了德语和英语外,其他语言基本就淡忘了,只是看到还能记起来个别句子。不过你还别说,在西语国家出差时,用西语来几句日常问候,一下拉近距离。又比如部分西语文件的确从字面可以判断出内容,减少了工作时间,这可以说是学习给我带来的一份红利。现在的学弟学妹非常厉害,多语能手比比皆是,我时常觉得自己需要充电,跟上他们的步伐。


海德堡大学毕业后,我在法兰克福做了八年的汽车零部件认证咨询工作,接触了世界各地的车企,几乎重新学了质量管理这一领域的知识,翻译了许多国家标准和质量管理标准。回国后在上海创立了语言教学培训机构,目前我的本职工作是德语教师/汉德口译,近年也给中国网和国新办做了不少英语配音,比如首届上海进博会、中国拉美国家关系报道、民法典、新冠疫情新闻回顾等大事件的外语宣传片配音。去年开始为外教社和高教社的多部德语教材做配音。我感到很荣幸,也很感激这些老师们的认可。


可以谈谈你一开始是怎样接触德语的吗?你是怎样喜欢上德语的呢?


王辛佳接触德语是在 12、13岁上初中时,每个上外附中学子都要学两门外语(现在好像是三门了)。当时选择德语的动机很简单,因为据说我们历届德语班的校友都很厉害,比如拿到 UPenn 本科全奖、英语托福 670 分、物理竞赛一直获奖等等,冲着这些理由就糊里糊涂学了德语。很奇怪,德语班毕业生都愿意申请去美国藤校读本科。


我一开始其实并不喜欢德语,是学了两年后,翻到钱锺书《管锥编》有这么一句话:“黑格尔尝鄙薄吾国语文,以为不宜思辩;又自夸德语能冥契道妙,举“奥伏赫变”(Aufheben)为例,以相反两意融会于一字(ein und dasselbe Wort für zwei entgegengesetzte Bestimmungen),拉丁文中亦无义蕴深富尔许者。” 我想,既然像钱先生这么伟大的人物都引用德语,想必学好德语、能阅读原文一定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这才激发起要学好德语的内心意愿。


你是怎样学习德语的呢?你觉得哪两三件事情是你一直坚持做、一直给你巨大回报的呢?


王辛佳在上外附中 7 年,我主要是系统学习英语,德语学习虽然没有间断,自己也很努力,但始终觉得输出技能(即口语和写作)与英语无法相提并论。我相信当时即便我们这几届德语最好的那几位同学在高三毕业时,也会觉得其实还是英语更顺口。这个原因很复杂,自己后来归结为两点:一、当时德语音像资源太少,说德语的氛围缺失。二、最终大家都向往美国藤校本科,无论哪个语种都以托福、SAT 和 GRE 为目标,寒暑假偷偷自己备考,所以英语都很不错。


我自己德语提高最快的阶段有三个:1. 出国留学前准备德语 DSH 考试(高校入学语言考试)阶段。这段时间我其实是边准备托福、GRE,边准备德语 DSH,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在短期内积累了不少词汇,阅读了大量文章。2. 刚到海德堡大学的前两年,被逼着用蹩脚的德语交流、课堂讨论,写学期论文。但我认为提高最快的是工作后,也就是第 3 阶段。这个阶段是彻底进入社会,以前学校学的所有知识,成绩再好都无济于事,因为工作上(尤其是我们做口译、做咨询的)你德语语速慢一点,语法错了一些,立马会影响会议进度甚至是谈判结果。并且这时候没有人会来教你,只有自己时时刻刻地承受着压力,不断磨练自己。一个小错可能导致巨额的损失。


自己比较庆幸的是一直坚持朗读和写作。我知道尤其是第一点很多德语学子可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苦笑),不过我自己的确坚持了十几年。大概是 2006 年左右,也就是我学习德语第 9 年的时候,当时在海德堡大学选修了一门Sprecherziehung(类似于台词课,不仅学习语音语调,还学习运用声音,关注节奏和气息),这门课打破了我对于语音语调的认识。之前我认为外语的语音语调知道国际音标,知道一些语音技巧比如“失爆”、“同化”、“舌侧爆破”等已经足够,上了这门课之后才明白,光一个元音的开口度就值得琢磨半天,更不用说探究欧美人和亚洲人的声线区别。比如亚洲人天生多半喉位高(或者说提喉),部分方言地区抬舌根,导致说话明亮但不饱满,声音有挤压感,这可能是我们大多数学习德语的学子尽管学了多年德语仍然“德语不像德国人”的一个因素吧。就是打这以后,我几乎没有停止过朗读练习,从模仿新闻到模仿有声书,一直坚持到现在。


另外就是坚持写作。在海德堡上学时觉得大学的学期论文已经要了半条命,哪知工作后才发现,每天邮件往来、工作汇报、文件翻译—每天德语书写量都长达十几页,不亚于一篇小论文。所以在德国工作的这几年磨练非常大。写作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后来回国教书后,我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樊荣老师搭档开设了一门德语写作网课,当我看到樊老师优美的德文后,方才知道人外有人,他是我看到过德语书面表达最精准地道,同时毫无外语痕迹的中国人。他的行文好到什么程度呢?信手一篇,行文能做到和德国主流官方媒体无异,或者打个比方,如果是英语的话,和《经济学人》无异。所以现在为了赶上樊老师,我不得不加大写作的量了(苦笑)。


巧的是,朗读和写作直接影响了一个外语学习者的输出技能,即口语和书面表达,所以我很庆幸自己坚持朗读和写作了这么多年,而不是仅仅“阅读但不写作”或者“光听但不开口”。


王辛佳和樊荣老师


你的英语基础对你学习德语有什么帮助吗?


王辛佳帮助很大。我觉得特别值得说的帮助是在高三准备托福、GRE 和德语 DSH 的时候。当时因为英语基础比较好,先考了前两个英语考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 AWA 写作部分取得了 5.5 分的成绩,虽然没有满分,但也足够用了。这种关注上下行文逻辑,注意同义替换的西方语言写作模式对我后来深入学习德语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后来我在训练德语写作时基本也是回忆托福、GRE 的写作思路,不断地模仿德国媒体报刊文摘的行文表达。毫不夸张地说,英语写作训练对我后来德语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有着巨大帮助。


另外一个帮助就是翻译领域。因为中学时期参加过许多外事活动,像 2001 年 APEC 峰会、工业博览会等等翻译经历,后来工作时首次做德语同声传译,我觉得还是比较轻松的,并没有怯场或者不适应,因为之前英语翻译的感觉在那儿。当然,现在翻译我最熟练的外语早已从英语变成了德语,中德互译更加得心应手。


你觉得德语学习者最常犯的错误有哪几个呢?


王辛佳第一:德语初学者不要过多地问“为什么”。比如德语的名词是有阴、阳、中三种性,四个格。如果不是从小就学习德语的话,很容易一下子不适应,并且会产生很多疑问,比如“太阳 die Sonne”这个词为什么是阴性,而“月亮 der Mond”却是阳性。或许的确有老师追本溯源,从词源、语言历史的角度来解答,但是德语名词这么多,绝大部分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没啥好规律可循的。初学者不必知道为什么,只需要乖乖地不断重复,跟着老师念,多背课文即可。“太聪明”的初学者往往容易因为研究规律而不去勤勤恳恳地积累语言感觉。这些词汇或者语言历史知识可以当作学习之外的调味品,但对于语言学习(尤其是基础积累阶段)本身几乎没什么意义。


第二:德语学习者因为普遍学习起始年龄偏大,所以一开始学习可能就带有“翻译思想”,试图找到中文和德语之间的对应。这种方法和第一点一样,对于基础阶段的学习者而言帮助是不大的。但是我说的这个“翻译思想”有别于教学法里的“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后者是强调语法教学而把语法翻译成中文,这个我是支持的,并且我自己就是语法翻译法的践行者。但是除了语法之外,自己在写作或者口语表达时,不要试图去想“这句中文用德语怎么说”,因为一般情况下是找不到的:1)首先,由于文化差异,这句德语很可能根本就不会出现在这个场景。2)即便出现,也不是简单从中文能够字面对应到德文的,其中要经过一系列改写、转义等等操作。初学者要找的那句德语,绝大部分和中文无法对等起来。我建议,初学者就是做一个“笨笨的学习者”,踏踏实实地背课文,从背诵中积累语感,直接学德国人说的话,而减少自己的翻译过程。


第三:德语学习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原因有很多,比如国内真正用到德语的地方还很少,连德企都是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所以德语学习者非常容易面临“我学了德语有什么用”,或者“这个语法我不需要学”的无意识自省。我是这么建议的,如果你不知道为什么学德语,其实不用上船,因为英语显然比德语重要,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到英语或者其他事情中。但是如果是要去德国,或者是德语专业的,那么就不应该再彷徨迷茫,试想“如果你连德语都学不好,那还能干成什么事呢?”


王老师在北美奔驰工厂


你觉得大众对德语有什么偏见吗?


王辛佳我觉得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有关德语的短视频,这本身是件好事。但是因为国内真正懂德语或者用德语的人还是极少数,所以大家普遍还是“审美”停留在“德语很硬,德语就应该这么硬”的初级审美阶段。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国内德语基础教学会说“德语是没有音标的,怎么拼怎么读”。我不知道始作俑者是哪位高人,不过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国际音标”这个东西,既然是国际音标,它能标注其他语言,当然也能标注德语。DUDEN 辞书第六卷就是专门的“发音词典”,每个单词都注明了音标。说“德语没有音标”,其实是基础阶段简化语音教学的一桩非常 low 的事情。久而久之,没有人关注元音的“开闭程度”,只知道“长短”,所以我非常能够理解,为什么大家都在这么努力地学德语,但说得正确的极少,而英语学习者能够在语音语调方面接近母语者大有人在—因为英语学习者知道有音标这个东西。


你觉得汉德、德汉翻译中最难的是什么?为什么?你是怎样克服的?


王辛佳我取得德国法院宣誓翻译资格已经第七年,我的文件翻译功能性很强,即要满足法院对于诉状、判决书的文字要求,所以法律文件翻译我只要做到忠实原文即可。忠实原文还体现在技术文件翻译中,这里不需要很多创造性思维,需要的是勤勤恳恳地查阅专业文献,学习各种专业术语。文件翻译我觉得我们做一个勤勉的老黄牛就可以,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难度。


如果说翻译难的话,可能是在文化和文学翻译中。在翻译《中国文化欣赏读本》的时候,很多四字成语,比如“兵俑的高度一般在 1.75—1.85 米之间,有的身披铠甲,有的腰佩长剑,有的手持长矛,表现出秦朝军人威武雄壮、英勇善战的军容,仿佛当初秦始皇鞭笞天下、威震四海靠的就是他们。”像这句话堆积了好几个四字格,当时为了找到对应的表达,但又不能让德语显得过分冗长,的确是想了好一会,把中文打乱,有的改成分词结构,有的用定语形容词,我可以把德语译文附上,懂德语的朋友可以品品:


Die Ton-Soldaten sind zwischen 1,75 und 1,80 Meter groß, manche von denen tragen Panzerhemden, während die anderen mit Schwertern oder Lanzen ausgestattet sind. Mit solchen Ausrüstungen weisen die Terrakotta-Soldaten so ein mächtiges, tapferes Erscheinungsbild der Armee der Qin-Dynastie auf, als ob sie tatsächlich von Qin Shihuangdi eingesetzt worden seien, „um die Menschen unter dem Himmel zu verjagen und ihnen im ganzen Land Ehrfurcht einzuflößen“


另外,在口译中遇到的文化差异也是一种翻译阻碍。比如很多时候中方会这么说:“小王啊,你让那个谁,就那什么,上午我们说过的那个,现在把它就这么再捋一捋,然后我们再看看吧。”这时候德方瞪着大眼在等我翻译,像这样的时候,由于说话人自己意图不明确,我们是很难翻成什么德语句子的。要么和德方解释:我需要和中方确认他的意图。要么直接领会中方的意思,和德方说:“上午我们讨论过的图纸修改方案还有待商议,目前无法批准发放。”


我想,至今我还没“克服”这个困难,只是随着经验的积累,手里的感觉越累越好,找对应表达的所需的时间可能逐渐变少了。


很多人说学习外语会改变一个人的谈吐、用词和表达习惯,你认同吗?你觉得精通德语对你个人的性格和语言风格有影响吗?


王辛佳:德语本身是一门非常讲究“显性逻辑”的语言,即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要十分明晰,听者及读者才能明白你在说什么。我想这个特点或多或少使得我和人沟通时直截了当。


邀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做讲座

你是怎样提高德语写作的呢?


王辛佳我认为写作能力是体现外语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德语写作这一块,上面其实说了不少。我再啰嗦几句吧。


对我而言,提高写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模仿和背诵。当我反复看了 20 篇新闻评论,并且自己也确实写了 20 篇相关话题的小作文后,我会发现自己的行文风格和逻辑已经和以前不一样,有些“评论风”了。曾经有一阵子我的老板很忙,有几份企划书同时着急要,我硬着头皮研读了之前德国律师的定稿,模仿写了几篇,后来效果极佳,渐渐地就不要再参考别人的东西,自己下笔就有了。


去年,我和樊老师一共为近 100 名同学改了作文,每人按 5 篇来算(其实应该是 8 篇,因为总有没有坚持到写完的),我们差不多改了 500 篇文章。其中有准备德福、C1、C2 的,当然也有准备专八的。

 

我们教师小群一直说,谁备考专八,谁是突击准备的德福,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凡是能以比较不错的成绩通过专业八级考试的孩子,一般是比较听话的孩子,他/她们的作文中规中矩,很可能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惊人的论据,但基本功都不差。我还一直说,我就喜欢这样的学生习作,因为他们牢记搭配的用法,知道写作的套路,明白“现阶段还是在打基础阶段,远没有到自由创作阶段”,所以模仿、打破自己的陈旧陋习、继续模仿、继续打破。这是一个往复不止的循环。有时很痛苦,因为自认为精妙的语言实际是荒诞的表达,自以为用了德国人一句话,但放在作文里犹如甜点里掉进了一棵葱,显眼而不合群。


模仿是写作和口语的必经之路。


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是如果你的德语不是很好就没有机会做的?


王辛佳如果德语不好,我目前和德语有关的所有事情都无法完成。当然这样可能就直接转行了吧。孟老师的这个问题,我其实想改成“如果不从事和德语有关的工作,还能做什么”。


我想说,如果不从事德语,当初没有继续学习德语的话,早就转行了,或者进入外企,或者做房地产,我反而觉得学德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的就业可能性(并不是危言耸听)。真的,因为把德语学好是十分花时间的,我 36 岁半,一共学习了 24 年德语,真的花了很多精力,在多个人生十字路口放弃了其他机会。尤其想和学弟学妹说:仅仅学好德语,真的不够的,除非你不用为生活操心。在上海这样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城市,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权衡一下,你是否要将这么多时间都花在学习德语上,难道生活里就没有其他美好的职业吗?


你为德国公司翻译,有碰到哪些有玩儿或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王辛佳在德国做咨询和翻译的那几年,可以说跑遍了整个欧洲、北美洲和中美洲的墨西哥,去了好几次南非和突尼斯,和世界各国汽车制造商打交道;在法院遇到各种人间奇闻。因为目前还在保密协议期限中,所以工作上涉及到的内容我就不多说了。想和大家分享一段去往南非途中的囧事:


2018 年初就接到公司任务,说要在三月份去一次南非。其实我倒是希望仍旧安排我去美国,一来美国比较熟悉,租车、酒店和其他设施一应俱全。我还没去过南半球,而且南非又是和英联邦国家一样的右舵行驶,所以一开始打心眼里就犯嘀咕。事实证明,担心变成了多舛。倒并不是南非暗合拉丁谚语所谓 nomen est omen,成为“是非”之地,而是在 17 号晚上坐 ICE(Intercity-Express)城际快车从杜塞前往法兰克福机场途中,随身的书包被偷,里面的护照、银行卡、信用卡、身份证和驾驶证等全部遭难。


现场是这么个情况:列车停科隆 Messe/Deutz 站时,上来几个人。有人朝我座位底下扔了一副手套,让我捡起来。我当时虽然觉得很怪异,但没有反应过来这可能是个陷阱,就捡了。与此同时,那人拿了我的包,迅速下了车,几秒钟后车门关上,列车已经开动了。


另外一件就是 2017 年 8 月底的惊险之旅。当时我在美国休斯顿遭遇百年一遇的哈维飓风,看过新闻的朋友都知道,休斯顿城内一片狼藉,有地方洪水淹没了两层住宅,无家可归的居民在教堂或者高地等待救援。当时我正开着一辆雪弗兰 SUV 从机场出发,不一会路上的洪水已经把车团团围住。在紧要关头我选择跟在了一辆大卡车后面,冲了出去,在离酒店 20 米的地方,汽车发动机进水过多熄火。随后三天酒店停水停电,我们度过了艰难的时光。在此期间我打了人生中的两个 911 电话,其中一个是请求把我的车从洪水中拖走,电话那头在确认我的人生安全后,很无奈地说:“先生,现在全城都处于恐慌之中,就把车扔在水里吧,反正你有保险。”


最后,我曾有一次在底特律晚饭后忘带护照,开着车又走错路,开到通往加拿大温莎的大桥上了。和边检说明情况后,从引桥处折返,再次进入美国。又在边检处等待了 50 分钟,对方查阅了很久,要罚我 500 美元,理由是没有有效身份证件入境美国。后来因为我比较诚恳地说明了是无心之过,终于得到对方的“Have a good one, sir.”,得以全身而退。

有什么是上面没有问到但你想分享的吗?请尽情分享。


王辛佳感觉分享得已经够多了,怕大家累,就到这里吧!



如果对德语学习感兴趣,欢迎点击关注王辛佳老师的微信公众号:



最后,让王老师自己来介绍下德声文化吧:


2019 年我在上海成立了德声文化服务中心,和母校上外虹口校区仅几百米之遥。我们为有志于赴德留学的盆友们提供德语考试培训,为德语专业的学子们提供翻译和写作专项培训。我们规模不大,但都是我十分钦佩的圈内高手,除了我之外,个个都是华东知名高校的德语专业一线教师。我们年纪相仿,兴趣相投,想为大家提供“社会性的、独立于高校之外,实打实提高德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训服务”。我想,好大学不缺好老师,但一下子有这么多好老师在一起,的确少见啊。



孟庆伟 Justin

个人微 ID:justinqmeng

现象级英语联合创始人

两次获雅思写作 8 分,口语 8 分


题图:由王辛佳提供


其他访谈推荐


在经济学人集团工作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新加坡英语作文大赛冠军是怎样学英语的?

对话中文写作教练舒明月:谈谈好文笔、读与写

对话金雯教授:谈谈英语思维、英语写作和英语教学

对话作家钱佳楠:谈谈英语学习、英语写作和文学创作

对话美国翻译协会中文分会会长贾天璐:谈谈翻译和英语学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