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啤酒存量竞争的下半场,百威需要更多看点

每日财报 每财网 2023-08-09


拥有超过100年历史的百威可以讲的“故事”更多,但面对国内众多啤酒企业扎堆高端化,百威亚太能否守住固有的城池,恐怕不容易。


文/每日财报 吕明侠


每年伴随气温走高,啤酒行业都会迎来销售旺季。今年上半年,持续的高温天气叠加疫情开放以来的出行恢复,包括啤酒在内的饮料市场延续了高景气度。


行业整体看,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啤酒行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2023年1月至6月,规模以上啤酒企业啤酒产量达1928万千升,同比增长7%。相对于白酒、葡萄酒产量下滑的现状,啤酒似乎并未受经济周期影响。


不过,6月全国规上啤酒企业产量为419.7万千升,同比增长1.6%,增速有所放缓,“缩量调整”信号明显。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企业或出于需求短期承压等原因对富余产能进行产能出清,高景气度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


如果拉远视角关注行业变化,抛开疫情的低基数,2013年以来啤酒行业就已进入存量市场。同时,受人口年龄结构以及大环境等因素,啤酒的主力群体消费欲望和购买力已有所变化,甚至不少消费者转向酒精饮料等啤酒替代品。


对啤酒企业,尤其是头部而言,销量已不是驱动利润提升的主要动力。在供需两端共同驱动下,啤酒行业产品结构升级加速,高端化反而成为供给端的主要驱动力。而能否做到量稳价增、降本增效以及抓住行业新的增长点则成为啤酒企业发展的关键。


过往,在国内市场,高端啤酒领域百威亚太(01876.HK)可以说是一度领先于各家巨头。但现如今,冲击高端已近乎“赛程过半”,跟随者身位逐步拉近。在接下来行业景气度预期不稳定、高端化内卷进一步提高之际,作为“先行者”,百威如何应对压力似乎成了业内最大的看点。

01

从名不见经传到世界啤酒巨头



百威与啤酒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52年,彼时一位名叫乔治·施耐德的德国移民,在密西西比河畔的圣路易斯市创建了一家小型啤酒厂。同为德国移民的肥皂制造商艾伯哈特·安海斯是这家酿酒厂的股东之一。


1860年,啤酒厂发生财务危机,股份被安海斯全资收购,成为啤酒厂唯一掌门人。同年,安海斯的老乡,21岁的德国移民阿道夫·布希开办了一家酿酒原料厂,成了安海斯的供应商。15年后,阿道夫·布希成为安海斯酿酒厂的合伙人,随后这家酿酒厂改名为安海斯-布希公司——百威英博母公司的前身。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五位掌门人,安海斯-布希的啤酒销量在美国占据一半市场份额,也是美国人心目中的啤酒之王。公司在1995年开始进军中国市场,之后开始陆续收购哈啤、湖南白沙、湖北金龙泉、浙江KK等区域啤酒品牌。


在九十年代,由于当时的主政者布希四世挥金如土,由此安海斯.布希这个家族企业逐渐没落。与此同时,巴西首富雷曼(3G资本CEO)盯上了这个“羔羊”,对于后者,在1999年收购了圣保罗的南极洲啤酒,并创立美洲饮料;又在2004年比利时的英特布鲁合作成立英博。2008年,金融危机在全世界蔓延时,英博以520亿美元的出价,正式收购安海斯-布希。


因此,这场收购也涉及到国际酒企的内地业务,英博在内地的主要经营市场为东南地区,而安海斯的主要经营市场为东北部,百威英博的成立也促成了两个市场的合并。

合并后的百威英博并没有停下扩张的步伐,而它的扩张又离不开“买买买”。在收购安海斯-布希之后,3G资本还并购了亨氏食品、汉堡王、提姆霍顿和卡夫等著名企业,并且在2016年收购了世界第二大啤酒商南非米勒,这是全球啤酒史上最大的并购案,并购扩张奠定了百威英博的全球啤酒霸主地位,但巨大的收购成本,也造成了债台高筑。


截至2018年末,公司净债务高达1028.4亿美元,其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了69%。在股东的压力下,百威英博加快去杠杆的进程,而分拆亚太区业务上市成为一个重要选项,既可套现,又能拓展融资渠道。


2019年5月,百威英博在亚太区的经营平台百威亚太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申请版本,因为认购不足,当年七月取消在港IPO后,百威亚太仅仅两个月之后重新归来,并于9月30日成功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百威亚太成功IPO之后,其市值达到近六个青岛啤酒。至此,中国市场上的三大啤酒巨头华润、青岛、百威在港股聚齐,开启了贴身肉搏战。

02

高端共识下老大不好当



百威亚太的主要市场分布在亚太地区的五个国家,即中国、印度、越南、韩国和澳大利亚。目前,中国约占百威亚太营收份额70%以上,可以说是公司最重要的市场。


啤酒行业按照市场成熟度,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亚洲的五个主要市场中,韩国、澳门是较为稳定的高成熟度市场,印度、越南是低成熟度市场。中国市场处于中成熟度阶段,表现的特征就是喝啤酒的人可能在减少,但喝得更讲究了。


啤酒的低中高端,最直观的体现就在价格上。Euromonitor的数据显示,高档啤酒每500ml价格在14元及以上、中档啤酒在7- 14元之间、经济型啤酒在7块钱以下。


自2013年存量竞争以来,高端化便已被业内认为是实现业绩增长的主因之一。招银国际曾提出,中国啤酒行业的主要增长动力来自消费高端化。数据做了证明,2018至2023年高端及超高端啤酒销售额年均复合增长预计达8.5%。


这种趋势下,百威亚太作为国内高端啤酒长期以来的老大,发展前景似乎更应该被看好。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最近几年,百威亚太在中国高端啤酒的市场份额在下降,原因也很简单,在高端化成为行业共识后,几乎所有的品牌都杀向中高端市场。


除了百威之外,国内主流的啤酒企业也在朝着高端化的方向发展。2021年下半年,青岛啤酒推出标价1399元/瓶的高端啤酒;华润雪花也推出了一款售价近500元/瓶的“醴”啤酒;2022年年初,青岛啤酒又推出了一款名为“一世传奇”的高端啤酒,这款单瓶1.5升装的啤酒,每瓶售价高达1199元/瓶。


正所谓,好虎也架不住一群狼。根据欧睿数据,2019年至2021年,百威亚太在高端市场占有率从39.4%下降到37.6%。如何在群雄争霸的啤酒高端化竞赛中“守江山”,成了百威接下来的课题。


向“高端化”进军虽然是大势所趋,但也仍需警惕高成本的“拖累”。啤酒的成本主要由包装物、制造费用、麦芽、人工、大米等项目组成,其中占比较大且价格容易出现大幅波动的主要是包装物和麦芽。


根据Wind统计,2022年纸箱、铝和大麦的均价同比2021年分别增长7.23%、9.43%和26.71%。除原材料外,预计受疫情和能源价格的影响公司22年的制造费用、人工和能源支出同比也有一定增长。此前也有巴克莱分析师称,百威、喜力等酒水巨头更会感受到来自于通胀方面的成本压力。


现阶段,啤酒行业整体盈利承压的表现也影响到了百威亚太身上。2022年,百威中国销量下降3.0%,导致市场份额下降44个基点。这一核心市场失守,导致上市公司百威亚太业绩下降3.9%,直到2023年Q1也未能真正恢复。值得一提的是,百威英博一手扶持并持股29.99%的嫡系珠江啤酒,2022年的业绩也下降了2.11%。


2023年第一季度,百威亚太净利润2.97亿美元,同比下降1.66%;营收17.02亿美元,同比增长4.29%。而横向对比行业,不管是收入还是盈利,百威亚太的增速表现都偏低。一季度,在盈利方面,燕京啤酒、青岛啤酒和重庆啤酒实现7373.28%、28.86%和13.63%的增速,都远远高于百威亚太。


或许是受到业绩的影响,今年以来百威亚太的股价表现也不太理想。截至7月28日收盘,百威亚太股价报收18.56港元/股,总市值为2458亿港元,年内缩水近四分之一。


诚然,拥有超过100年历史的百威可以讲的“故事”更多,但面对国内众多啤酒企业扎堆高端化,百威亚太能否守住固有的城池,恐怕已经被画上了问号。



每财网声明: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表达的信息或者意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联系我们
内容投稿:meiricaibao@163.com

联系电话:010-64607577 / 15650787695

投资者交流群:公号内留言微信号,由群主添加入群扫码关注我们微信:meiricaibao微博:@每日财报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