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97年之前的香港为何总有离奇命案发生?

杜若 国家人文历史 2023-03-14



本 文 约 5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min


2月25日,中国香港西九龙重案组通报了一起谋杀碎尸案。经调查证实,死者系失踪多日的名媛蔡天凤。根据最新消息,西九龙重案组目前已在涉案房屋内发现大量人体组织,随着调查结果的深入,一起性质极其恶劣的凶杀案慢慢浮出水面。


当以为影视剧才有的情节发生在现实生活时,不禁令人倒吸一口凉气。这起案件引起了非常大的关注,背景其实是香港治安良好恶性案件极少。实际上,在香港回归之前,倒是时常有离奇命案发生,有不少还被拍成了影视剧。


“疑案”笼罩的香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香港曾发生过这样一件震惊全港的杀人案件。三名绑匪戴着狼头面具绑架了一位姓黄的富商儿子,勒索赎金万元。而这位富商的儿子拒绝写信给他父亲要赎金,惨遭匪徒杀害。随后,这伙绑匪又绑走了富商本人,继续勒索赎金。有了儿子的教训,富商只好支付赎金以自保,随后,歹徒携带巨额赎金消失无影。警察虽四处侦察,但久未破案,“三狼案”自此成为一桩悬案。


直到一年以后,绑票匪徒内部因分赃不均出现内讧,他们在郊外展开殴斗时,恰好被警察的巡逻车碰到,其中一匪徒将“三狼案”全盘托出。至此,“三狼”的真实身份就这样被警方知晓,随后分别被逮捕归案。


梁家辉、郑则仕和徐锦江主演电影《三狼奇案》海报


到了七十年代,一个位于香港跑马地街道旁的纸盒,扰乱了整个香港的宁静。起初,附近职员以为纸箱里是货物,并没有理会。保洁员则当成是垃圾,当打开时,一具卷曲凹折、浑身赤裸、伤痕累累的女性尸体展露在眼前。她刚刚16岁,前一日和同学相约在跑马地电车站见面,然而,同学到达后并未见其踪迹。翌日,有人在街上发现一具尸体被藏于电视机包装纸盒内。


经过调查,警方锁定了案发当天值班的职员,原因是受害者左手的指甲里有269条织物纤维,与嫌疑人西装外套上的7条纤维吻合。然而,此案疑点重重,当年负责侦办这起案件的总督察也颇受争议。首先,罪犯为何没有藏匿尸体,而是将其放置在熙攘的街道上?像是在等待被众人发现;其次,嫌犯夫妻感情好,职业也稳定,貌似没有犯案动机;同时,没有任何目击证人能证明嫌犯与受害者确实接触过;最后,纸箱上并没有找到嫌犯的指纹。尽管有诸多疑点,警方最后依旧依靠织物纤维的“科学鉴证”定了嫌犯的罪,此案成为香港首宗无目击证人、无认罪口供,单凭科学鉴证来定罪的谋杀案。


“纸盒藏尸案”先后改编成电影《纸盒藏尸之公审》《四人帮之钱唔够洗》《水箱藏尸》《人肉叉烧包》等,图为1993年上映的电影《纸盒藏尸之公审》海报


八十年代的香港比起以往更不太平。在寂寥无人的雨夜,一些独归的女性悄悄消失在夜色里。而这些悲剧的始作俑者是一位27岁的出租车司机,他利用自己出租车司机的身份诱骗女生上车,把她们拉到偏僻处进行杀害,随后带回家一边奸尸、分肢,一边拍摄。若不是这位“雨夜屠夫”太过自豪于自己的杀人行为,将自己的战利品——恐怖肢解的底片前来冲洗,而照相馆职员较为警惕随后报警,这几桩连环杀人案还不至于曝光。此前,香港警方已经接到相关人体残肢的报案,但由于凶手留下的线索很少,所以警方一直一筹莫展。据交代,凶手前后一共杀害了四名夜归的女性,死者最小17岁,最大31岁。


不少电影还借鉴改编了“雨夜屠夫案”,如《壹号皇庭》《热浪》《香港奇案之雾夜屠夫》《羔羊医生》《雨夜狂屠》等。1991年香港出版社聚贤馆出版《残酷肢解案》一书,里面详细记录了林过云的犯案经过和刊登受害者肢体照。2010年,美国犯罪刑缉频道以林过云的连环凶杀案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纪录片。


比起以往随机的变态杀人案件,“康怡花园烹尸案”中渗透着爱恨情仇。在这个案件中,妻子将外遇的丈夫残忍杀害,而后肢解。两人结婚29年,并育有两女,此前丈夫因妻子没有给自己生儿子而有所不满,久而久之便出轨。妻子发现丈夫出轨的行径后,要求丈夫离开第三者,或者给自己20万分手费,但丈夫根本没有理会妻子的要求。忍无可忍的妻子找来弟弟将其绑架。起初妻子仅仅想与其协商分手费,但丈夫并不愿意给钱。妻子最初并未动杀心,她还因为担心丈夫饿着了,专门去煮粥准备喂丈夫吃,但没想到此时丈夫已经自行松绑,还拿着电饭煲袭击她。妻子大怒,走出房间找了把铁锤将丈夫打死。


处理完丈夫尸体,妻子回到家中收拾屋子。当回家的女儿询问父亲踪迹时,母亲告诉她自己已经亲手了结了父亲。女儿起初以为母亲胡言乱语,但在这之后竟然真的没有再见过父亲一面,慢慢地,她逐渐相信了母亲所言,却不忍心报警揭发母亲的罪行。


尽管妻子向警方交代自己杀害丈夫的原因和全过程,但警方根据妻子提供的抛尸地点去搜查时,却没发现一丁点儿残骸,而且家中除了无法证明是谁的血迹的血滴之外,并没有一丝痕迹。另外,经过鉴定,女人的精神状态是有很大问题的。因为没有证据,再加上女人精神有问题,最后只能被判定为误杀,妻子终身接受精神病院的治疗,这起全港第一宗找寻不到尸首的肢解案正式告一段落。


到了1989年,香港警方接到市民投诉,说沙田某村落的一幢西班牙式丁屋传出非常夸张的恶臭。警方一抵达,就发现不对劲。在2楼搜到少量可卡因。但更可怕的发现还是在3楼浴室,摆着一个巨型铁箱。一打开,浓到呛喉的尸臭扑鼻而来,里边是严重腐烂的女性残肢。这是一具被腐蚀性化学液体处理过的女尸。警方当场拘捕怀疑涉案的一对男女。经调查,原来这是一件三角孽恋。案中被告人男性同时与两名女性交往,引起两人争风呷醋。三人的纠纷使得其中一位空姐女性惨遭杀害,随后被腐蚀性液体溶掉。由于此案的处理尸体手法前所未见,令这宗空姐溶尸案在揭发后在香港引起极大震动。


“空姐溶尸案”被接连改编成电影如《溶尸奇案》《郎心如铁》,图为1993年上映的电影《溶尸奇案》海报


真实的香港治安


诸如此类的案件在回归前的香港不胜枚举,各种离奇案件的背后,反映了回归前香港严重的治安问题。回归前,日趋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成了港英政府颇为头疼的一件大事,也是香港市民坐卧不安的原因。资料数据表明,香港持枪打劫案件呈直线上升趋势:1986年为125宗,1987年为140宗,1988 年为179宗,1989年为238宗,1990年就升至364宗。香港恶性重大案件发生频率也大大加快:仅凶杀案件1989年为102宗,1990年就急剧增加到137宗。香港警权受到挑战,经常遇到枪战,甚至警方最高首长的住宅也遭到匪徒们的盗窃。


有研究表明,香港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与黑社会组织的频繁活动有关。黑社会组织给香港居民生活,投下了惊恐不安的阴影。


香港的黑社会组织最初几乎是随英军侵占香港一同到来的,或者说它是殖民统治的产物。在初占香港时港英当局曾鼓励并利用黑社会力量,以解决当时军费及建设费用之困。由于英军的纵容支持,香港盗匪越来越多,地痞流氓活动十分猖獗。


文武庙是早年华人聚集开会的地方,有关华人经济、民生的大事,很多都在庙内仲裁商议。来源/纪录片《香港历史系列II》截图


香港的黑社会组织势力越来越强大,已影响到香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他们在香港经营着不少店铺、公司、娱乐场所,想方设法控制或插手利润较多的各种正当行业,并进行敲诈勒索。另一方面,他们又从事一些高利润的非正当行业,黄、赌、毒既是黑社会组织经营的主要生意,又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和活动场所。


他们对香港各行各业滋扰的手段不胜枚举,对居民生活产生了严重干扰。尽管港英当局对黑社会组织也采取过一些打击措施,但收效甚微,并不能根除。究其根源,黑社会和港英当局之间复杂的利益纠葛,给香港黑社会发展提供了发展的温床。在黑社会势力急速发展时,因未触及到港英当局的政治经济利益,当局则采取熟视无睹的态度。当政治经济利益受到危害时,港英当局才采取一些限制、打击的措施。以黄、赌、毒为例,港英当局对此采取的是禁纵并举、寓禁于纵,或有限放开、网开一方的对策。


另外,香港贫富悬殊、竞争激烈、物质诱惑力极大,遂产生了“笑贫不笑娼”的社会心态。在这种不良的社会环境下,既诱使一些人为发财而不顾道德、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又迫使一些人或忍气吞声、甘受欺压、落入娼门、卖身卖艺,或陷入黑道、投靠黑帮。加上百余年的殖民统治,享乐主义的资本主义道德规范已影响到市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就使人在观念上发生了畸变。在各种畸变心理的驱使下,一些骇人听闻的奇案怪例由此在香港发生。


香港的治安问题一直到回归以后才逐渐好转。为了有效提高警队服务香港社会、市民的质量,香港警队在经过广泛调查咨询和细致研究探讨之后,向全香港社会公布了“抱负,目标和价值观”。抱负是:使香港继续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安全及稳定的社会。目标是:维护法纪,维护治安,防止及侦破罪案,保障市民生命财产,与市民大众及机构维持紧密合作及联系,凡事悉心以赴,力求做得最好,维持市民对警队的信心。价值观是:正直及诚实的品格,尊重市民及警队成员的个人权利,以公正,无私、体谅的态度去处事和对人,承担责任及接受问责,致力提供优质服务而达至精益求精,尽量配合环境的改变,对内、对外均维持有效的沟通。


1997年,警队全面推广、组织各级警务人员分期进行系统的学习,力求使警队“抱负、目标和价值观”的意念深入到每一位警务人员的思想中。据公众调查显示,受访者普遍满意警队的表现,七成人更认为香港是安全的,反映了香港民众对警务工作的肯定。


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女士曾在香港《文汇报》上著文称,香港回归3年来,治安状况保持良好。“从1997年到1999年,香港的罪案率持续维持在低水平,是过去26年来整体罪案率最低的3年。”


媒体的渲染和报道


自回归以来,香港的社会治安状况稳中向好,香港市民对香港警务处表现的满意度也比较高。为何回归前香港治安较差的刻板印象会延续至今呢?为何如今外界仍会产生一种香港治安较差的错觉呢?


首先是香港新闻媒体行业对凶杀案件的大肆渲染和报道。


长久以来,香港媒体存在着一种“揭露香港犯罪秘闻”的媒体现象,而这一现象的背后,也体现了香港媒体的传统——喜好暴力、涉性的选题,标题极尽所能博出位。


香港回归前各种骇人听闻的奇案怪例,集合了新闻所需要的各种耸人听闻的元素,进而成为一些港媒吸引眼球的传播卖点,纷纷进行大肆报道。有关凶杀案的报道,长期占据香港媒体的头版头条。这些案件经过无孔不入的香港新闻媒体大肆渲染,更显得阴森恐怖,与此同时,也影响了香港社会的关注焦点。时至今日,蔡天凤遭谋杀案再次被多家港媒报道,在内地社交媒体被二次传播,各种描摹案发残忍细节的标题和用语,让很多网友备感冲击。


除了新闻媒体,相关改编和创作作品,也成为香港治安差的印象的影响因素。


香港“犯罪片”“警匪片”“黑帮片”盛行已久。从60年代中期开始,香港犯罪电影开始涌现,成为武侠片之外的重要电影类型。1965年左右,香港电影发生了重大变化,动作犯罪片越拍越旺,历时两年,产量占1966、1967年香港电影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自70年代以来,追求感官刺激的香港制片商把眼光盯在离奇的刑事案件上,经过稍加改动,搬上银幕荧屏,以此来满足广大市民窥奇寻怪的欣赏需求,香港真实犯罪揭秘式电影由此开始出现。1974年上映的电影《天网》改编自曾经震惊全港的“三狼案”,最终以216 万(港元)的票房排名当年香港电影票房第二。该电影的火爆,影响了当时香港电影的创作氛围。


香港电影《天网》海报


为了适应香港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从五十年代开始雄踞香港影坛的邵氏公司推出了以真实犯罪事件为题材改编的《香港奇案》系列,在1976至1977年两年间接连推出五部。这一系列影片提供足够的视觉刺激,一定程度满足了当时观众对于社会大案幕后秘密的猎奇心理。据统计,香港奇案改编电影发展至今累积完成了49部影片。


1970年以后由香港奇案改编的电影汇总。作者/徐雪亮,来源/《1970年代以来香港奇案改编电影与本土文化自觉》


另外,自20世纪80年代起, 香港TVB开始了刑侦剧谱系构建之路。香港刑侦剧,作为一种风格显著、严谨与轻松并举的电视剧类型,一直以来都很受观众的欢迎,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内地,都创造了很多收视奇迹,如《刑事侦缉档案》系列、《法证先锋》系列、《鉴证实录》系列、《陀枪师姐》系列、《古灵精探》《栋笃神探》《谈情说案》《读心神探》等。在这些刑侦案中,除了紧张的破案环节外,前期各种情节设定、铺垫以及犯罪场景的设置,都影响到观众对香港治安的既有印象。


回归之后的香港治安问题得到极大改善,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之一。不过,蔡天凤一案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难以捉摸的仍是人心,人性仍然不可被轻易挑战。


参考文献:

楠炎.回归后的香港警队及治安[J].人民公安,1999(13):4-11.

黑社会组织与香港治安[J].山西文史资料,1996(06):148-153.

彭辉.杀人奇案充斥香港银幕[J].电影评介,1993(12):29.

王蓬. 香港回归以来治安状况良好[N]. 检察日报,2000-07-19(004).

徐雪亮. 1970年代以来香港奇案改编电影与本土文化自觉[D].广州大学,2018.

叶梦莹. 近十年TVB港剧在中国内地的传播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

章边.为报道“双黄案”香港十家报纸吃官司[J].国际新闻界,1991(Z1):90.

朱志清. 香港警察的公共服务研究[D].南昌大学,2014.


END
作者 | 杜若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苗祎琦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国历好物



国家人文历史再出好书
纵览华夏三千年的朝局动荡
俯瞰从商到清的中国政治兴衰
↓↓点击下方图片,直达现场↓↓


足不出户畅读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点击下方图片或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



“在看”的永远18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