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3年12月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娱乐

《大淖记事》:总有一些美好,值得你去热爱

拾文化 2023-11-26 11:00 Posted on 广东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十点读书 Author 十点签约作者


莫言曾这般赞美汪曾祺:

汪先生是短篇小说大师,遍视文坛,能具他那般散淡心态者寥寥无几。


汪曾祺的小说,所写皆是世间凡人小事,但市井乡间、庸常琐碎中,满溢着人间美好。


一如短篇小说《大淖记事》。


故事发生在汪曾祺的故乡,当时还在上小学的汪曾祺,听闻一个小锡匠和保安队的人“要好”,而深夜被绑走,遭乱棍暴打,内心很是惊奇。


而后,一大队锡匠上街游行,静默游街三天,静坐“顶香”请愿,震撼的场面,更令他久久难忘。

四十年后,深埋于心的惊奇和难忘终于喷薄而出,幻化成了汪曾祺笔下那个烟火气与人情味交织的水乡。

有人总说,现在的社会淡漠了,人也变得寡情。

那就读读《大淖记事》吧,读完你会感叹:


生活万般美好,人间值得热爱。




江苏高邮城郊处,有一个比池塘大的水域名叫淖。


在大淖的西岸,租住着二十几个外地来的锡匠,他们每天走街串巷,帮人打制锡器。


锡匠中有个叫十一子的,是家里的独子,父亲早逝,由母亲做点针线活养大。

眼见母亲年岁渐长,身体每况愈下,十一子只好跟着叔父老锡匠在外讨生活。

打锡器生意小,为多赚钱,十一子每每天亮就出门,挑着担沿街吆喝,哪家需要就在哪家停下,天黑再挑着担回家。


下雨天不能接活儿,十一子就在住处练武防身,唱戏怡情。

一开口,门口乌泱泱挤满了人,倒也给漂泊在外的日子,增添了情趣。


大淖的东岸,是世代住在这儿的挑夫,男女老少都靠肩膀吃饭。

巧云是挑夫黄海蛟的女儿,3岁那年,母亲就跟人跑了,留下她和父亲相依为命。


巧云17岁时,父亲在一次挑担中踏空摔下,折断了腰,半瘫在床。

从此,养活爹、撑起家的担子,就结结实实地落在了巧云身上。

绩麻线、结渔网、打芦席,巧云一天的劳作只能换回父亲的膏药,和父女二人一天的温饱。


可即便背负生活的重担,巧云依旧是那个天真的少女。

她穿着旧衣服,挽起的发髻上总要带朵花;


脚穿草鞋,透亮的指甲总要用凤仙花染成红色;


吃的是糙米饭,满足的样子就像在品尝山珍海味。


巧云和十一子,都是被命运反复捶打的苦命人,但谁也没有显露半点怨色。


他们于困苦中寻找生活的乐趣,日子过得心满意足。



或许也只有汪曾祺这般乐观、有趣的灵魂,才会赋予笔下人物这般生气。


汪曾祺的一生并不顺遂,可他总能从困苦中咂摸出甜味。


在西南联大求学,敌军常来轰炸,警报响起时,他总往松林跑,买来松子,边跑边吃;


下放到农科所,他用牛粪烤马铃薯,还自嘲全国像他这样吃马铃薯的人没有几个;


关进“牛棚”改造,砌猪圈、背猪食、挑猪粪,他满眼都是野花野草、虫鸣鸟叫。


他乐观接纳所有苦难,让凄惶的日子开出了花。

正如他自己所说:


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呢?


命运创造了酸甜苦辣的人生,但不会只让我们经历困苦,甜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吃惯了生活的苦,也要尝试制造一些美好,把它酿成苦日子里的甜。

苦中作乐,就会有苦尽甘来的那一天。




十一子一表人才,是锡匠里的金凤凰。和他年龄相仿的巧云,生得眉目如画,宛若一朵水灵灵的花。


俩人常作伴干活,巧云帮十一子拉风箱,十一子帮巧云织席。


他们彼此心生爱慕,但谁也没主动开口说破情意。


一天晚上,巧云掉到水里恰巧被十一子救起,怀抱巧云软绵绵、热乎乎的身体,十一子的心怦怦跳个不停。

他把巧云放在床上,月光照耀下少女的身体格外美丽,十一子慌忙抓一把草,熬好姜糖水,喂巧云喝完便走了。


躺在床上的巧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十一子的身影,她心想:真是个呆子。

那晚,月光如水,和爱情撞个满怀的巧云睡得很死,却不知意外正悄悄降临……


保安队的刘队长拨开了巧云家的门,破了巧云的身,巧云甚至来不及喊一声。


受辱后的巧云怔怔地坐在床上。



她想起了新娘子的粉红花鞋,想起了远在天边的娘,她想拿刀杀了刘队长,想放火烧了保安队,但她更觉得对不起十一子,非常后悔没有早点把自己给他。


看见刘队长一次,巧云失悔的念头,就更强一分。

终于,又一个月光如水的晚上,在淖中央的沙洲,巧云勇敢地约见十一子,也得到十一子热烈的回应。


经历过遗憾,俩人越发赤诚地相爱,十一子丝毫不顾自己客居异乡、寄人篱下的身份,也完全忘了觊觎巧云、势力强大的保安队。


事情终究是传到了刘队长的耳朵里,横行已久、妒火中烧的刘队长深夜带人绑走十一子,让他离开大淖,离开巧云。

但十一子咬紧牙齿,不告一声饶,不说一句话。

雨点般的棍子密密匝匝地砸向十一子,十一子差点被打死。


被找到时,十一子奄奄一息。巧云轻声唤回他,喂他喝下一碗救命的陈年尿碱,把他接回了家。

巧云问他,这么做值吗?十一子答,值。

巧云的眼神坚定了,她挑起了家庭的担子,从柔弱的姑娘变成了能干的小媳妇。



有人说,最美的爱情是乍见怦然,但还有一种美,是相爱更相惜。


珍惜彼此的情谊,历经重重磨难,也要好好在一起;纵使余生艰难,也要携手并肩走下去。


就像汪曾祺说的:“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与心爱之人相守,与清浅岁月相安。


珍惜当下,握紧真实的爱与手中的暖,方能不乱于心,守护始终如一的深情。




十一子被打,大淖人捧出了所有的热情与好心,他们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子。

东岸的人家没有积蓄,几家大娘、大婶就杀了家里下蛋的老母鸡,送到巧云家里。


锡匠们凑了钱,买了人参,熬了参汤,给十一子补身体。


从不惹事的锡匠们还向县政府递了诉状,要求惩治保安队长,得不到答复,就上街游行。


二十来个锡匠挑着二十来副担子,在全城的大街上静默地走着,没有旗子,没有标语,沉默、严肃中,透露着不可侵犯的威严和不可动摇的决心。


游行持续三天还没得到回应,锡匠们就头顶一炉炽热的香坐在县政府门口请愿,铁了心求个公道。

县政府再也无法坐视不管,只好召集各方协商处理。

最终,在锡匠的争取下,刘队长被驱逐出境,十一子的药钱全部由商会负担。

所有大淖人汇聚的善意,为饱经磨难的两人,博取了应有的公正。


有人说:“人性的光辉源自于人性的善,也能从人性的善中体现。”

这些于悲悯中释放的善意,在今天的人身上,依然熠熠生辉。



看过两个小故事。


男子在下雨天点了份外卖,正当他为送餐超时恼怒不已时,打开门却看到湿漉漉的雨衣下,歉意连连的女骑手和她怀里束扎的幼儿。


男子瞬间破防,转身拿了两瓶牛奶塞到这位妈妈手里。接过牛奶,妈妈热泪盈眶。


另一个故事,是一个正在发传单的人偶,看到一个女孩蹲在公园角落掩面哭泣。

在来来往往的人潮中,女孩的背影,显得无助又孤独。


人偶放下手中的传单,停在女孩面前,笨拙地跳起了舞。跳完后,递给女孩一块糖,告诉她开心时吃,才会甜。


突然理解柏拉图的那句话:“要仁慈,你所遇见的每个人都在打一场硬仗。”


人性之美,莫过于善良和本心。


目睹不幸,心生悲悯,释放善意,出手相助。

那些推己及人的温暖,感同身受的善良,就像一束暖阳,照亮他人的路,明媚自己的心。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谁人不是踽踽独行,举步维艰。


但常生悲悯,心怀善意,多施善行,你将活成一束光,温暖身边的人。



汪曾祺曾如是评价自己的作品:


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他写小人物的平凡与悲欢,满溢的人性之美,让人倍感温暖。


生活困顿,仍乐观向上,向阳而生;


遭遇意外,仍坚守初心,相惜相许;


挣扎底层,仍慷慨解囊,仗义相帮。

他们所做的一切与利益无关,只是发自本心,忠于本性。

而这些纯粹的美好,足以冲淡苦楚,抚平伤痕。


世间行走,难过有时,失意有时,窘迫有时,跌倒有时。


当这些时刻来临,愿你能从平淡的生活中采撷清欢,从纯粹的爱情中捕捉美好,从善良的人性中收获暖意。


点亮“在看”,相信我们所在的,是一个很好的人间。

作者 | 孙静,阅读沉淀,写作成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