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投出第一份简历的晚上,我在想什么?|校媒FM

中青校媒 2023-12-17


9月9日,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学子‘就’在海南”秋季招聘活动
在海南大学、海南医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同步举办。
图源:视觉中国


· 2 8 6 ·


每年这时候,学校不定期会组织几场秋招会。各家公司一字排开,每一个隔板隔出的小空间,都通往一种未来的人生选择。


大一、大二、大三,我每年总会路过这片压缩的“市场”,只因它特意开在人流最大的空旷广场,让人忍不住想提前看看。


大四时,总算要正经地逛一圈,我才发现这无法用“市场”来形容。找到一个岗位,并不像买菜那样轻松,你要尽可能详尽地了解一份工作,是否与你的能力匹配、是否有发展前景、是否能满足你的生活需求,在个人和家庭的更多考虑中,地域、人际关系、社会声誉这些因素也都被纳入其中。还需要明白的是,作为一个求职者,自己同样要扮演被挑选的角色。


明白这一切后,我才发现同样穿梭在展位之间的毕业生们行色匆匆,表情并不轻松。

当一个人决定停下来十几年的求学脚步,决定走进社会谋求一份工作,那么这最后一年的时间轨迹就变得明确但又充满变数。



2月16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3届毕业生

春季就业洽谈会上,学生在查看招聘信息。袁景智/摄


某天晚上,室友手机播着一节“秋招”讲座,有经验的学长分享道,现在投简历给“大厂”已经算很晚了。室友的目标是:秋招拿下“保底”offer,才有底气争取更好的。



年级群里从没有如此热闹,一天就会划过十条招聘信息、毕业季活动。对于很多找工作的人来说,这个时间点上,好像有无数的机会,又好像只有一次机会。



中青校媒记者 陈文洁(广东财经大学)/摄


这已经是阿涛一个月里和父母的第八次视频通话,阿涛还是忍不住说着说着情绪激动,最后哭了。


阿涛希望说服家里人,让他们不要限制自己的选择。我听过阿涛在宿舍里参加的三次视频面试,帘子后面,那个少年总是坚定地告诉面试官,他老家在某地,但希望去北上广闯一闯。


但阿涛告诉我,他没有想好,老家还是大城市


阿涛的矛盾来自于两段接轨但互斥的人生经历,读大学以前,他在家人的庇护下长大,习惯家乡的一切,选择走出去看看,但仍然希望回到小地方安稳地度过一生。来到大城市念书以后,不同知识背景的人、丰富的学习资源又让他迅速增长见识,他打开了自己,这时又反观自己的家乡,觉得那里失去了活力与吸引力。


阿涛的焦虑源头并不是害怕自己的能力无法让他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而是内心的力量不足以让他做出抛弃老家的选择。


中青校媒记者 陆娅(山西农业大学)/摄




对于异地求学的人来说,家和远方并不是现实与想象的两种意象,而是两份历历在目的亲身经历。正是因为暂时体验了远方,了解了扎根一座陌生城市的好与不好,才让选择更加纠结。


阿涛几乎可以肯定自己喜欢在大城市的一份实习工作,那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感觉是他从未体验过的,但他又认为自己骨子里还是属于那个一年没有回的家乡,原生家庭的情感联系与负担让他明白,无论落脚在哪里,或许家乡永远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中心。


目前为止,阿涛收集到很多大城市的求职资源,但父母还是继续向他提供老家的消息。


有时,阿涛看着两种消息交替出现,想象的两种未来人生:一种是安稳、踏实、没有风波但失去激情的,另一种是充满挑战但忙碌、未知、孤独的。他只能问自己:你敢做一次不保守的选择吗?




小柳最害怕面试官问出那个问题:你的实习经历和我们的岗位不够匹配,为什么要来应聘?


但不出意料,面试官每次都会问到。


每一次,小柳都坦诚地剖析自己:自己不希望给未来设限,所以多尝试不同的工作内容,找找自己真正擅长且喜欢做的事情。


但每到这时候,小柳就会认定,之后的问题都不再重要。如果她自己去做面试官,看到这样一个孩子滔滔不绝地讲述成长故事,自己只会得出两个字:迷茫。


即使是已经参与面试,小柳并不确定这是她想做的工作。她记得,大一的职业规划课上,老师告诉同学们,如果还不确定未来想从事什么工作,就趁在校期间多尝试不同的门类。“毕竟,大学是试错成本最低的地方。”


小柳原本不知道“试错成本”是什么,直到她的简历和一份完美简历摆在一起。


中青校媒记者 姜鳗佳(山西大同大学)/摄


闺蜜从大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求职目标,她的每一段实习都在这个目标之下,且难度递增。每一份实习结束,她都确定自己具备接手一份正式岗位的能力。到求职时,她当然是不二之选。


小柳则要针对一份面试的具体岗位描述,重新包装自己的简历,想尽办法在某一份实习或校园经历里找到契合点。但这份简历,只能证明她的大学生活过得很充实,并不足以让面试官放心地把她推荐到下一关。


不过小柳心态还算好,她找工作不求专业匹配、也暂时没有非去不可的行业,希望先找到一份工作,进入职场后再边摸索,边做下一步的计划。


和小柳一样,不少人即使是已经在找工作,仍然在思考未来可以有哪些可能,而前几年的试错被看成是缺乏规划的不合格履历。


但小柳并不后悔,因为起码每次尝试让她多了解了真实世界的一个剖面。每一次重新开始也给她信心,能积极地拥抱一切陌生领域。




今年6月,姜姜觉得把“人生的考试都考完了”。那是毕业前最后一个考试月,停笔以后,姜姜看到天空透着粉色,心里感觉舒畅。


第二天,室友从快递站取到一摞书:国考历年真题、行测模考。向更远处望去,另一个准备考研的室友桌上,散乱地放着各科的练习册。


姜姜不想再被试卷、习题“压在头顶”,她早就决定,毕业后直接找工作。


摆在姜姜面前的难题是,随求职季一同到来的无序感


中青校媒记者 张潇阳(吕梁学院)/摄


当身边考研、考公的同学已经明确了学习计划,一步一步井然有序地完成,她不知道怎样拆解求职的目标,每天要做点什么。


修改简历到自己最满意的版本后,姜姜在一天晚上向第一批全部意向岗位投递,等待面试机会的几天里,她突然发现闲下来,没有题可以刷以后,突然好像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


以往,每一个目标都可以量化,拆解成具体可执行的安排,有时候是一本练习册,一本单词书,有时候是一套网课。这是一个简化规则的题海世界,主动放弃这套规则以后,姜姜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重建属于自己的秩序。


眼前的焦虑是,除了等待面试机会别无他法。


姜姜希望在秋招结束后好好总结经验,另外,找到一件可持续的小事,好让未来再次面对无序时,把精力投入到日常中。



9月29日,朋友圈被保研成功的截图刷屏,提到最多的话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和“扶摇直上九万里”。相比于一路升学的求学故事,以求职作为大学收官可能没那么爽朗和让人振奋。


但对绝大部分人而言,从走进校园起,找到一份工作、建立事业成为终将抵达的终点,无论早晚。


学校里每年会举办一次模拟求职大赛,我见过的选手们,要拿出浑身的本事和一份耀眼的简历,去寻求一份offer。当时我的疑惑是:当他们一群人得知只有唯一机会时,如何抵抗自己本性中对竞争、被挑选、被比较的排斥,还要尽力去呈现自己的长处?




中青校媒记者 张琨迪(太原科技大学)/摄

从阿涛的一场面试中,我得到了答案。


当天,面试官并不那么聚精会神地应对这场面试,当阿涛告知她从一份实习工作中得到了成就感,想继续在这个领域里试试。我从侧面瞥到面试官好像一副意外的神情。


沉默一会以后,面试官问到家乡时,阿涛又和往常一样,回答了希望在北上广打拼。


阿涛的面试只露上半身,但他穿了西装和皮鞋,背后放下来为了面试准备的背景——纯灰的一块帘子。面试结束以后,我告诉阿涛,这个面试官好像不是特别感兴趣。


但阿涛没说什么,他去准备接下来的其他面试。


我看到,一个还没处理好家乡和远方的选择题的青年,正在努力摘掉学生党的标签。


他好像在说,我学会了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所以珍惜每一个机会。




罗嘉颖(广东财经大学)/摄



文字:陈宇龙

主播:林欢榆 邓龙辉

剪辑:蓝灵佳

视觉:陈宇龙

编辑:程思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