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与听障人士沟通过吗?| 校媒FM

中青校媒 中青校媒 2023-12-17



中青校媒记者 刘梓辰/摄


📧

 289 


浩辰是我在上海参加活动时认识的一位朋友,他说话时极高的音量、刻意的咬字以及难以分辨的口音让我在办理入住时就对他印象深刻。


我当时并不懂他为何如此“怪异”,直到活动的破冰环节,他自我介绍道:“我是一个听障人士,希望大家不要害怕跟我说话。”我这才注意到他的助听器,也明白了他如此“费力”说话的原因——他渴望被“听见”



觉得听障人士“怪异”,这让我心中萌生了一丝愧疚,也让我反思自己是否对听障人士了解甚少。于是我采访了浩辰,在与他的沟通中,我慢慢走进无声的世界,重新认识了这群听障人士。

列好采访提纲后,我联系浩辰预约电话采访的时间,谁知聊天框那头的他直接拒绝:“我对电话采访是有阴影的,没有口型的时候我基本上就等于没有听力”。


这个回答让我措手不及,正在我思考如何回复的时候,浩辰又发来一条消息:“你是不是觉得戴着助听器的我们和正常人是一样的?”


“在此之前,我的确一直这么认为。”在得知我的态度后,浩辰发过来一个叹气的表情。


过了好一会后,他才又回复道:“你不是第一个这么认为的。但其实我们并不是通过戴助听器、移植人工耳蜗就能变得和正常人一样”。


对于听障人士来说,人工耳蜗、助听器等技术手段只能恢复部分听力,而如果是先天失聪,还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训练才能和正常人沟通。


所以很多的听障人士会存在“口音”——他们的发音是建立在自己听力的基础之上的,与普通人所听到的有差异,“我不止一次被别人嘲笑是‘奇葩’口音了”。


也正因为只能恢复部分听力,听障人士获取信息时不能仅仅依靠声音,必须搭配口型,“如果助听器能让我们获得60%的听力,那么剩下的40%是靠阅读口型进行脑补的”。


中青校媒记者 武蕊/摄

“很多人都觉得让我们听见就可以了,但却忽略了怎么让我们去拥有正常人的思维。”


一些听障人士,因为他们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或者父母也都是聋人,缺少书面语的学习,难以与正常人顺畅交流。


为了打破交流的障碍,手语自然而然就成了听障人士的必修课。“相当一部分聋人的母语其实是手语。”但手语与书面语的构成规则存在差异,这令听障人士拥有“异样”的思维,手语的未普及更是“雪上加霜”,使得他们失去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被困在无声世界里。


为了方便我理解这种差异,浩辰截取了一位长期在特殊学校上学,使用手语沟通的高中生与他的聊天记录。


“等我到毕业,机会直接深圳如果试输那个是我会很难。”


“看不懂”是我见到这句话的第一感受,我想大多数人都读不懂这句话,即使猜到了部分意思仍然存着不确定的态度。


类比到生活中的其他场景,听障人士去看病,如果没有翻译,就只能通过手写文字的方式与医生交流。这样的交流其实非常难,医生看不懂他们的表述,因此,被误诊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中青校媒记者 武蕊/摄

作为听障人士的一员,浩辰了解这个群体的痛处,知道如何帮助他们,也想要帮助他们。


一进入大学,浩辰就积极探索能够服务于听障人士的项目。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浩辰成功组建了一个“助聋”服务队,团队里大多都是和他一样的听障人士。


编排手语歌、录制手语教学视频、利用假期实践开办手语学校……两年的时间里,上万人观看过服务队制作的手语课程,数百个听障人士通过他们的帮助成功走入大学的校园。


📪

“总害怕同学和老师不喜欢我”

“集体活动要不要参加呢?害怕拖后腿”

“一跟同学交流,手语不自觉地就出来了,同学们也看不懂”

……


以上留言摘自服务队专门为听障大学生开发的互助社群,该社群旨在陪伴听障大学生成长。


社群中设置有“解忧信箱”,有问题的听障大学生可以采用匿名寄信的方式寻求帮助,经验丰富的听障学长学姐看到后便会为学弟学妹们提供经验分享和指导,带动他们的成长。


服务队一直期待着能找到更多能够帮助听障人士融入社会的方法。就像今年5月份,他们尝试举办了一场无障碍桌游活动,主题为“十年梦想”。


在游戏的过程中,残健人士相互合作,为实现“梦想”一路“升级打怪”。最后的结果虽然是有赢家也有输家,但所有的玩家都沉浸其中,仿佛沟通障碍从未存在。


中青校媒记者 武蕊/摄

在与浩辰的聊天中,我感受到了他骨子里散发的乐观和自信,他说这源于他的成长经历。


浩辰天生丧失听力,虽然依靠人工耳蜗恢复了部分听力,但为了学会说话还是费了很大的力气。学习说话的过程颇为艰辛,要不断观察口型,把手放在唇前或触摸喉部感受震动,一个字要练习好几百遍才能发出正确的音。


记忆中,父母从来没有因为发音责怪过浩辰,他们更多的是安慰和鼓励,安慰哭着说不想学的浩辰:“咱们已经很厉害啦,说不定下一次就对了呢”;鼓励终于发对音的浩辰:“咱们浩辰也太棒啦,继续加油”。


小学三年级的一堂语文课,老师想考察大家是否在认真听讲,于是他问同学们:“谁能把我刚才说的那句话重复一遍?”当时全班没有一个同学回答,只有浩辰毅然举手,这也是他第一次举手回答问题。


当时的浩辰特别紧张,磕磕巴巴地说出了那个让他铭记至今的答案——“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在浩辰说完的那一刻,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正是在这样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班级氛围里,浩辰变得越来越自信和乐观。也正是这种自信和乐观,改变了浩辰的人生轨迹。


 中青校媒记者 武蕊/摄


采访的最后,浩辰教了我一些简单的手语,我随后也教给了我的朋友们。


如果下次再遇到听障人士,我会先用手语先打招呼,如果聊天中他回答的和我问的不一样,我会笑着说,“是的是的”,然后放慢语速重新再问一遍这个问题。


文字:杨紫琳主播:高嘉鑫剪辑:蓝灵佳视觉:杨紫琳编辑:程思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