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杯饮料,三分之二都是冰!两协会最新发声


点击上方 “河北共青团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为河北共青团加上星标,以后找团就方便啦!


来源:微信公众号“河北共青团”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报、中新经纬、青春浙江、中消协官网、微博等


买茶饮或咖啡时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一杯饮品里冰块特别多

喝两三口就见底

有的商家还没有去冰的选项

对于这一现象

有人调侃说

“明明是卖冰的

还送了你咖啡”



近日有消费者在某知名饮料店选购饮品时发现饮品中冰块含量占到饮品总量的2/3
▲来源:视频截图
有饮品去冰前后差200毫升


厦门晚报进行了一次测试,将多款饮品去冰后用量杯统一测量发现,冰饮与热饮容量相差最大的品牌差了200毫升,最小的则30毫升。
国内一家知名茶饮品牌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表示,一杯正常的茶饮冰块含量或者糖含量都是按照标准来,多加或者少加都会带来口感不纯正的负面现象。同时,他否认饮品品牌是为了降成本才加冰的,“为了降成本,直接加水也是一样的效果呀”。
也有从业人士表示,虽然去冰流程看似不繁琐,但是碰上爆单或者店员人手不多的时候,去冰的订单过多,也会影响店员的出单速度,所以有的商家可能不愿意做。
咖啡、奶茶加冰,导致饮品本身液体量减少,是否侵害了消费者权益呢?据浙江电视台,有律师表示,既然商家对饮品有中杯、大杯、超大杯之分,那原则上无论是去冰还是不去冰的状态,都应当满足通常意义上的分量要求。
“商家其实完全可以公布(液体饮品)量是多少,每个杯子的量多少公布一个数据,如果影响了(饮品液体)量的话,消费者就可以去维权,把冰去掉,一测发现少了,那就是欺诈,就可以退一赔三。”律师表示。
中消协:买的是饮料而不是冰
加多少冰应该消费者说了算


《中国消费者》杂志社调查记者就饮品加冰情况,对北京市西单商圈、朝阳大悦城、国贸、西三旗等商圈的知名冷饮品牌进行了消费体验。体验发现,一是餐饮经营者对冰量缺乏统一标准,即使同一品牌不同店铺对于正常冰的标准也不统一。二是各餐饮经营者的冰块大小、形状不同,有的饮品中冰块为扁片或中空状,因此不能简单以冰块数量来衡量加冰量。


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在此倡议广大餐饮经营者:


一、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过程中只要是与正确的判断、选择、使用等有直接关联的情况与信息,消费者都有权知悉,经营者都应该提供。消费者购买饮品时,餐饮经营者应主动询问消费者是否需要加冰及加多少冰。若饮品存在确实无法去冰或饮品为特定的冰与配料结合等情况,餐饮经营者应在点单页面明确标注或在点单时提示消费者注意。


二、尊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消费者只有按照个人意愿决定是否消费、消费什么、以什么方式消费,其消费需求才能真正得到满足。餐饮经营者应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要,为消费者提供“多冰”“正常冰”“少冰”“去冰”或通过备注方式调整加冰数量等个性化选项,供消费者自主选择,也可以将饮品和冰分开,由消费者自主决定是否加冰及加多少冰。


三、尊重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落实消费者公平交易权,要求从事交易活动的经营者守法诚信经营,心怀责任担当,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经营理念,保障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消费者购买饮料时,默认购买的是饮料而不是冰。餐饮经营者可以在点餐台、广告单及食物图片等显眼处明示顾客有要求饮品不加冰的权利。若消费者对加冰容量提出质疑时,餐饮经营者应予以及时、正面的答复。


对此,网友表示赞同和支持:“少冰特别人性化”,“希望真的可以让他们改进”。


▲来源:微博截图


此前,在微博一项超3.7万人参与的“9.9的咖啡三分之二是冰块合理吗?”投票中,有2.6万人认为“不合理”,有超4000人认为“无所谓,反正不加冰也要兑水。”也有超3000人认为“价格便宜,多点冰也正常。”



你能接受一杯饮品最多加多少冰?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一杯饮料半杯冰的问题吗?评论区谈谈你的经历


感谢看到最后,点文末右下角“在看”“点赞”








制  作 | 冀青工作室(编辑 肖延昭 / 责编 蔡丽 / 监制 贾旭强 / 值班编委 石璞)

点亮在看+点赞
你能接受一杯饮品
最多加多少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