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鸟飞了》结缘,连接艺术与阅读!《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在上图东馆首发

浦东发布 2023-12-17


漫步上海图书馆东馆,“艺术范”扑面而来。在图书馆三楼的阅读广场,是中央美院教授、艺术家徐冰的艺术装置《鸟飞了》。这是由842个以徐冰独创的“英文方块字”形式书写“BIRD(鸟)”的艺术品,让文字“飞离”书本,在越飞越高的过程中向楷书、隶书、小篆一路回退,最后追溯到远古的象形文字。文字成群飞向窗外的树林,传递出“阅人、阅城、阅世界”的独特阅读境界。



以《鸟飞了》结缘,由上海图书馆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新书发布会近日在上图东馆举行。《蜻蜓之眼》是徐冰根据从公共渠道搜集来的长达11000小时的监控视频制作而成的一部剧情电影,同时也是一件当代艺术作品。“世界图像”则是为《蜻蜓之眼》展开的一个展览。而此次发布的新书,是对该展览进行的一次全景记录——既是一部电影的诞生史,也是一个展览的纸上呈现。



“新的艺术表述方式,在艺术系统本身是无法找到的,必须从鲜活的社会现场的能量中获取。”2013年冬,徐冰偶然从一档法制节目中看到监控镜头,萌生了用素材制作一部剧情长片的念头。这部实验性影像作品延续了徐冰对于社会现象与技术景观的批判与反思,将观看者带入一个视觉变幻的影像迷宫:我们究竟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而在影像构成的世界中,什么才是真实?通过展览以及书本,对这部制作方式极为特殊的电影的回顾,能帮助人们重建艺术与社会的对话,思考现实和艺术虚构之间的对立和互补。



从阅读走向艺术,又从艺术回归阅读,《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新书发布会被安排在了上图东馆。徐冰认为,《蜻蜓之眼》中无数个图像帧构成的画面以及经由剪辑重构的叙述性场景,影像的组合成为了故事,而未经剪辑的影像素材正如同《鸟飞了》中等待组合的文字,是故事和作品形成前保持开放的一种 “前影像”。徐冰说:“做这部电影也是一个写作的过程,每一帧的画面就像字典中的一个字。因为画面内容都是被规定好的,而不是臆造和拍出来的。”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一书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院长高鹏以及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学术总监董冰峰合著。高鹏表示,《蜻蜓之眼》展览延续了艺术家对于社会现象和技术景观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创作脉络,另一方面也将观看者带入一个视觉变幻的影像迷宫:既是当代人互为镜像的一种共同遭遇,揭示出“影像即世界”本质的现实存在。董冰峰则认为,由现有素材主导的剧情走向,无疑带有某种不稳定性和疏离的特质。从某种意义而言,《蜻蜓之眼》拓展了当代艺术与电影工业的系统转换的模式,尤其是关于现成影像素材与剧情结构之间的实验性探索。


《蜻蜓之眼》后,徐冰及其团队又推出了“人工智能无限电影(AI-IF)项目”。艺术家与人工智能科学家合作开发的一个没有电影人(如导演、编剧、摄影师或演员等)参与的实时电影生成系统。观众可根据需求,输入电影类型(如科幻、犯罪、爱情等),再通过输入关键词或句子改变电影的叙事情节或风格,制作由AI出品的永不重复的电影。此项目试图追求自然人创造不出来,又是自然人观影需要的传统电影里没有的成分。这是对未来电影一种可能性的试验。





文字:曹之光

编辑:顾佳伟

*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


这段隧道贯通,机场联络线加快建设丨项目新进展

7项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一图读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