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盘点|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年精彩栏目回顾

学报哲社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1-22


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在原有传统优势和特色栏目基础上,不断创新办刊思路,努力加强选题策划。“再写中国伦理学”“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对话大师”“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等专题栏目为我刊不断开拓新的办刊思路,注入新的学术活力。

在此岁末年初之际,编辑部特别策划了这期“精彩栏目回顾”,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些有思想的学术话题。我们特别要感谢支持本刊的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们,正是因为你们,我们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2019年已经到来,我们期待着更多学人的支持与关怀,在未来的日子里携手共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学版)



01

再写中国伦理学



2018年

在西方学术话语为主导的世界哲学格局中,如何再写中国伦理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话语体系,是新时代摆在中国伦理学者面前的重大理论问题。2017年11月11日,在上海市伦理学会学术年会上,围绕中国伦理学话语体系研究这一主题,学者们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朱贻庭教授指出,“伦理”与“道德”之辨是再写中国伦理学的重要理论前提,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范式。高兆明教授对“中国伦理学”做了深入的概念分析,认为书写有生命力的中国伦理学理论,应坚持区分“实然”与“应然”,坚持心灵秩序与生活秩序的统一,坚持既有中国问题意识,又有人类普遍情怀。本期特别推出两位教授的对话式研究,以期引起学界的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点击题目重读原文)



朱贻庭

“伦理”与“道德”之辨——关于“再写中国伦理学”的一点思考


高兆明

伦理学与话语体系——如何再写“中国伦理学”


赵修义

伦理学就是道德科学吗?


倪培民

作为哲学方法的故意偏颇——罗思文对“人”的理解引发的思考



02

对话大师



2018年

2017年10月,上海市社联公布了首批68位“社科大师”名单,华东师范大学有24位先生入列。他们的学术人生与学术创获,是丽娃河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与学术遗产。为更好地传承弘扬大师们的学术成就,探讨中国学术话语建构与研究新范式,本刊特别推出系列专题栏目——“对话大师”,撷取大师们提出的原创性思想命题、关键概念,以“问题研究”为中心,搭建“接着讲”的学术对话平台。


“对话大师”专题旨在聚焦“学脉、传承、创新”。其一,通过学术史的重新梳理,为解读当代中国学术史提供典型个案或样本。其二,从当下的诠释境遇出发,重访大师当年的问题域,在与大师的平等对话中形成新的问题意识,重在阐发中国价值、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其三,坚守学术的原创性、开放性,倡导学术批评与反批评,拓展中国特色学术话语建构新空间;从比较式研究走向合作式对话,推动国际学术前沿论争新格局的形成。


2016年第3期,本刊曾以纪念冯契先生百年诞辰为契机,推出了主题为“世界性百家争鸣与中国哲学自信”的研究专卷,获得了广泛赞誉。


2018年适逢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百年诞辰,也是他逝世三十周年。为更好地梳理传统、致敬前贤,2018年9月7日,本刊编辑部组织召开了“新陈代谢:陈旭麓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传统”学术研讨会,邀请老中青三代学者深入研讨陈旭麓先生的学术成就与深远影响。与会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前后贯穿八十年,既讲述历史过程、历史转折,也透过历史的表象揭示历史脉络、历史意义,是“史”“思”结合的典范。“新陈代谢”这一理论范式,超越了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之争,为我们重新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期特发“笔谈”一组和“专论”两篇,希望引起学界进一步的讨论,也寄托我们绵长的敬意与缅怀。(点击题目重读原文)



学脉·传承·创新——“对话大师”专题絮语


高瑞泉

观念变迁的“史”与“思”——重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杨国强

陈旭麓先生史学中的理论思维


许纪霖

“设置问题”与“无法之法”的史学大家


顾卫民

陈旭麓先生“新陈代谢”思想对于近代早期亚洲史研究的启示


瞿骏

察其开端    浮想延绵——关于陈旭麓先生思想和史学研究的两个问题


王家范

风骨意境遗后世——恭读旭麓师《浮想录》


周武

世变、思辨与淹贯之境——陈旭麓先生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03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2018年


城镇化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莫须多言。近几年来,中央文件多次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央政府多次强调,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并行前进,城镇化是量的扩张,城市发展是质的提升。2016年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见,研究城镇化不能脱离城市发展的研究,需要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撑。


本栏目的设立,旨在针对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寻求解决方法与途径,以推进中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的深入。(点击题目重读原文)



陈卓, 陈杰

住房市场结构对房价的影响研究——基于租赁市场比例的视角


崔光灿

住房政策目标双重属性与市场稳定


 

吴开泽, 陈琳, 李春霞

生命历程视角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需求研究——基于2008年和2011年广州住房调查数据的分析


兰峰, 闫碧璠

保障性住房失配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西安市为例的实证分析


唐茂钢, 王克强

经济发展、土地城市化与环境质量


王先柱, 王敏, 吴义东

住房公积金支持农民工住房消费的区域差异性研究


李君甫, 齐海岩

农民工住房区位选择意向及其代际差异研究


 

张永岳, 胡金星, 王盛

中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奇迹:驱动因素与可持续性研究


孙斌艺, 余倩妮

房价变动的利率和限购政策混合效应研究


易成栋, 任建宇, 王优容

子女数量、性别与中国城市家庭的住房选择



04

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与城市治理



2018年

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不仅体现于经济领域的高速增长和民众物质生活“翻天覆地”式的变化,也体现于政治变革和社会变迁等各个领域。其中,国家和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从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来看,更具有深层次的意义。本刊近年来围绕“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以及两者的互动关系,先后刊发了若干篇基于不同视角和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成果。(点击题目重读原文)

 


江远山,郝宇青

政企关系、地方性共生与中国的经济奇迹

(扫二维码阅读原文)


谢炜,桂寅

城市规划建设类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特点、实践问题与推进策略

——基于上海市J区的实证研究

(扫二维码阅读原文)

 

王向民 , 李小艺 , 肖越

当前中国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研究:从结构分析到过程互动


张向东

场域、边界及其产生的条件——评“项目制”研究


郭威 , 王丹

基于PPP模式的公共服务完善:作用、障碍与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社会的深刻转型,中国城市逐步历经了从以“生产场域”为主导到以“都市生活”为中心的转变,其间不仅产生了纷繁错落的多元社会生活共同体结构,汇聚了光怪陆离的不同文化沟通符号,而且还不停地上演着异彩纷呈的各种日常生活戏码,使得各种原本区隔甚至矛盾的社会文化现象并蓄其中。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奇迹也伴生了社会文化危机的挑战,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将关注目光及研究旨趣汇聚于城市治理和转型发展之上。为此,我们特组织几位社会学者来共同讨论城市社会治理中的“国家角色”、“阶层结构”与“转型发展”问题。这些讨论,不仅将上海这一代表性城市的社会与文化变迁展示在读者面前,更体现出我校青年社会学者能立足实证,见微知著,通过具体而鲜活的案例分析,在理论与现实的对话中来展现对城市社会治理与转型发展趋势的深刻领悟。(点击题目重读原文)



文军, 李珊珊

文化资本代际传递的阶层差异及其影响——基于上海市中产阶层和工人阶层家庭的比较研究


吴金海

家庭媒介下的国家与消费者关系及其重构——基于上海新中产消费者的经验研究


赵晔琴

法外住房市场的生成逻辑与治理逻辑——以上海城中村拆违为例

(扫二维码阅读原文)


卢俊秀

城市公有住房的居住权、政府责任与行为逻辑——以上海S社区为例

(扫二维码阅读原文)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中国社会重大战略机遇期与转型期,我国的社会治理日趋专业化、制度化与科学化,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也日益增强。“社会治理与美好生活”栏目,着重围绕“社会治理”与“幸福生活”两大关键词展开。其中张文明等的《都市郊区内生发展的个体要素表征———基于上海市9个村的实证研究》一文,从“如何提高城镇化居民的主体意识与本土认同感”这两大核心主题来讨论城镇化过程中的一系列创造性的治理举措;张成岗的《中国居民社会治理满意度及其问题研究》、杨赞等的《基于居住选择与居住意愿的中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微观研究》、范静波的《当前居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满意度感知结构研究》,则采用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具体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居民对社会治理的整体满意度,并特别通过对当前我国居民对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满意度、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系统分析,深入揭示了这一满意度所显示的感知结构与相关问题。以上研究不仅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治理成就与人民的幸福感,同时也进一步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促进中国社会未来更好的发展贡献了策略与智慧。(点击题目重读原文)



张文明 , 袁宇阳

都市郊区内生发展的个体要素表征——基于上海市9个村的实证研究


张成岗

中国居民社会治理满意度及其问题研究


杨赞 , 方帅 , 樊颖

基于居住选择与居住意愿的中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微观研究


范静波

当前居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满意度感知结构研究



01

国家话语生态研究



2018年

“国家话语生态”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命题,也是中国语言学研究原创性的一个学术命题。 


语言不仅是一种符号体系、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为过程,是人们认识世界、发展自我、改变社会的实践过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推动下,人类不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互相理解、沟通与合作,而且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可能达成互相理解、沟通与合作。一个国家只有构成“国家命运共同体”才能和谐地生活和建设,而人类则只有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确保永世的和平与发展,而“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仅仅是个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军事问题,同时也是话语问题。 


所谓“生态”即“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话语生态是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指的是“人们的话语与社会环境的互相关系”,即人们的话语是促进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发展还是相反?其中的焦点问题便是“国家话语生态”。 


“国家话语生态研究”的基本目标是:以话语分析为路径,向权力说真话,推进人类思想创造的可能性,也就是不断推进话语形式的丰富性,推进话语内容的多样性;推进人类彼此沟通的可能性,也就是既要不断推进国内的跨社群对话,也要不断推进国际的跨文化理解,更要将推进国内的跨社群对话与推进国际的跨文化理解联结起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为此,“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不仅意味着话语分析,意味着话语批评,更意味着话语建设。(点击题目重读原文)


毛履鸣

解构“特朗普现象”——兼论实与无并存语言观


窦卫霖, 杜海紫

中国当下流行新词翻译的可接受性研究


黄佶

跨文化翻译需要树立六个重要观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