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卷土重来!今年已有13人死亡!咳嗽发出这种声音,千万警惕

广州日报 2024-04-23


3月30日

“百日咳今年已致13人死亡”

登上热搜第一

并引发热烈讨论



据国家疾控局官网定期发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2024年1月1日-2月29日,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



其中,1月报告百日咳15245例,其中死亡5例;2月报告百日咳17105例,其中死亡8例。


2024 年 1 月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部分)


2024 年 2 月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部分)


多名感染科、呼吸科医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全球百日咳的发病率确实呈现升高的趋势,这也被专家称为“百日咳再现”。2017年以来,我国百日咳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其中青少年及成人发病率显著增高,但婴幼儿仍是百日咳高发人群。      

而针对青少年及成人百日咳发病率显著增高的原因,有专家指出,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使用的百白破疫苗仅可用于7岁以下儿童,7岁及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暂无可用的预防百日咳的疫苗,另一方面主要因为检测技术的提高,也导致百日咳检出率增加。

什么是百日咳?

何为百日咳?根据国家疾控局近日发布的百日咳健康知识问答,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病程较长,典型病例可表现为持续2至3个月的咳嗽,无免疫史的婴幼儿发病风险较高。

百日咳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带菌者在咳嗽、说话、打喷嚏时,带菌的呼吸道分泌物会排入周围的空气中,健康人因吸入一定量的病原菌而被感染。

下面这张图
“揭秘”百日咳的整个病程


若有这样的咳嗽就要警惕

典型的百日咳病例,可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2周后,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并伴有鸡鸣样声音,夜间加重,可伴有呕吐。

什么是鸡鸣样咳嗽声音?
一起来听▼


婴儿病例、有疫苗接种史或百日咳病史者,感染后症状多不典型,其中婴儿病例感染后多无典型痉挛性咳嗽,易出现发绀、气促、呼吸暂停甚至窒息。

百日咳常需经历“卡他期-痉咳期-恢复期”三段时期方可缓解,每段时期,症状表现不一样。主要见于——

卡他期(前驱期):表现为流涕、打喷嚏、阵发性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无发热,或初期一过性发热。该期排菌量达高峰,具有极强传染性。时间可持续1~2周。

痉咳期: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气性吼声,反复多次,直至咳出黏痰,昼轻夜重,睡眠期间痉挛性咳嗽更为突出,影响睡眠。常在咳嗽后出现呕吐。此期一般持续2-6周
恢复期:痉咳仍在持续,但逐渐趋于缓解,咳嗽强度减弱,发作次数减少,鸡鸣样吼声逐渐消失。此期可持续数周或数月
除了咳嗽之外,百日咳还可能引发并发症,多见于新生儿和6月龄以下婴儿,以肺炎最常见,也可并发肺不张、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肺动脉高压、窒息和脑病等。

如果咳嗽2周以上,还要警惕同样是春季高发的这种病:肺结核。

怎样减轻咳嗽?

1. 做好呼吸道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及湿度适宜,避免诱发痉挛性咳嗽的因素。空气干燥时,适当增加湿度,可用加湿器或用湿拖布擦地。
2. 不要关门闭户。百日咳的孩子由于频繁剧烈的痉挛性咳嗽,易造成氧气不足,应根据情况适当补充氧气。
3. 不要卧床不动。让孩子在空气新鲜的地方适当做些活动和游戏往往能减轻咳嗽,但要避免疲劳过度。
如何做好预防?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日常生活中,公众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常通风,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肘或纸巾掩住口鼻。


注意劳逸结合,合理作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佩戴口罩


佩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可有效减少病原体传播。


家长出现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近距离接触照护婴幼儿时应科学佩戴口罩,降低婴幼儿的感染风险。


接种疫苗


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是预防百日咳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可有效降低感染发病和重症病例发生风险。


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儿童应在3、4、5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次含百日咳成分疫苗。适龄儿童应及时、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未接种儿童应尽快补种。



今春多种呼吸道疾病共同流行

“最近身边有不少同事感冒或者发烧,我担心自己是不是‘中招’了?”曾女士喉咙疼痛的症状持续近一周,虽然她自行服用了感冒药,但症状依旧没有缓解,于是,她请假专程来医院做检查治疗。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杨正飞表示,近期北院区急诊科的接诊量较同期有所增加,呼吸道疾病病原体以流感病毒、新冠病毒为主。虽然“二阳”和“三阳”的患者较多,但大部分患者症状较轻。

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急诊科主任医师邓文介绍,3月以来,科室的接诊量也有一定增长,患儿主要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流感呈上升趋势。

“往年,某一时间段主要流行一种病原体,今年却出现了同一时间段内多种病原体共同流行的情况。”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袁伟锋表示,如今人们健康检测意识提高,就诊时往往会要求进行医学检测,以明确自己感染的是何种病原体。

“虽然有患者检测出流感病毒阳性或新冠病毒阳性,但阳性检出率仍较低,这说明感染仍然以常见的鼻病毒、腺病毒等病毒为主。”袁伟锋说。

为何会出现多种病原体共同流行?杨正飞分析,目前正处于冷暖空气交替的季节,天气在“回南天”与降温之间“反复横跳”,同时春节假期后,人群大规模流动,多种因素叠加,有利于病原体传播。“往年,春季也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公众不必过于担忧。”

专家预计4月就诊人数会回落

“预计到4月中旬,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会回落。”杨正飞判断。

按照疾病流行特征,袁伟锋也预计广州地区在天气回暖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发展趋势会逐渐放缓,但仍会有散发病例。

如何做好防范?针对患儿,印根权表示,孩子增强抵抗力最好的“药”是做到正确的护理、全面的营养、适当的锻炼、开心的情绪。“预防呼吸道疾病要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可遵循‘三分饥和寒,四季保平安’原则。”

他解释,大于1岁的孩子要注意吃饱,但别吃撑,每晚睡前1.5小时不吃任何东西。另外,孩子入睡后,要保持全身任何部位干爽无汗,手心、脚心、后背保持温热,肚子不能着凉,身体其它部位可露在被子外面。“入睡后冷热适宜,睡得好、睡得香,身体抵抗力自然就强了。”

邓文提醒,近期家长要多留意孩子的身体状况。若是小婴儿,应关注其精神状态,是否有发热、咳嗽、哭闹不止等;若是年龄较大的孩子,应关注其发热程度,是否伴有寒颤、缺氧等。无论哪一种不适症状,都应该尽快就诊。

针对成年患者,杨正飞建议,公众到人员密集的场所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免疫力低下,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高风险人群,尽量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如确需前往,务必科学佩戴口罩。

针对“二阳”“三阳”的患者,他建议,及时服用药物,多休息、多喝水,便可康复。但若有基础性疾病,可先进行抗原检测,以便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阻断病毒复制。

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个人防护措施指引来了!

一图读懂 



转发提醒亲友!


来源:广州日报综合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网站、新华社、澎湃新闻、健康广东、南方日报

一图制图统筹:林传凌、张映武

制图:赵婉彤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陆凯声




扫码观看广州日报视频号每日热点实时更新
点亮“在看”持续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