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史”在校园丨“一二·九”运动与同济青年

青春同济 2021-05-31


同舟共济:“一二·九”中的同济



1935年下半年,已侵占我东北三省的日本帝国主义又步步进逼华北,一边大量增兵,一边加紧策动“华北防共自治运动”,阴谋成立“蒙古国”“华北国”,指使汉奸殷汝耕在冀东建立傀儡政权(“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企图制造第二个“满洲国”。而此时的国民党政府则处处妥协、退让。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伸向华北大地的魔爪和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懈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12月9日,北京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


“一二·九”运动的消息传到上海后,根据上海学生救国联合会的号召,郑香山等共产主义研究小组(对外称“读书会”)成员及同济的学生骨干积极行动起来,分头动员同学们赴南京集体请愿。12月24日,同济学生为声援此次运动,参加游行请愿,同济附中、高职的同学也先后加入队伍,直奔北火车站。同济学生一道举着旗帜、拉着横幅、唱着救亡歌曲,列队从江湾向上海北站进发。当时北站已被军警包围。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当局被迫同意同济等校学生乘坐火车出发奔赴南京请愿。最终,包括大学部、高职和中学部在内的500余名同济学生与复旦、交大等校的大中学生2000多人胜利汇合,一起登上了两列赴南京请愿的列车。


此前已得知消息的蒋介石早已以行政院院长的名义致电上海国民党当局,要求他们让学生“务必即刻回校求学”。车站方面虽反复播放蒋介石来电要求,但学生们仍不予理睬。鉴于学生请愿的意愿坚定,上海市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吴铁城、上海市教育局长潘公展等便假意允许开车,但已暗中布置中途停车,以扼杀学生的请愿活动。


同济、复旦等校学生乘坐的两列火车先后发车。行进途中,同济等校学生乘坐的第二列火车在青阳港突然停下,司机也以机车发生故障需要检修为借口趁机溜走,列车无法继续前行。郑香山与同学们一起登上车头检查,发现锅炉里的水已被放走了一半,水箱内的水也已被全部放掉,且炉内煤火因被喷水已无火苗,但仍然通红。面对突发情况,凭借学过的蒸汽机原理和在机车修理厂参观实习时积累的经验,同学们果断决定尝试独立驾驶机车继续前行。借助于余火,同学们继续向锅内加煤和通风,炉膛内逐渐燃烧起来,同济高职机械科学生郑香山、景智德挺身而出,驾驶着列车向昆山方向驶去。列车在纷飞的大雪中行驶缓慢,直至午夜才到达昆山。


(图: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机械科教职员与首届毕业生合影,第二排左一为郑香山)


第二天清晨,学生们又冒着飞雪排成长队,通过用脸盆和水桶接力传递的方式向水箱里注水,为继续驾驶列车前行做着准备。而此时传来消息,位于昆山站前方的一段铁轨已被拆除。由于仅依靠学生的力量一时难以修复铁轨,学生代表们研究后决定请愿队伍先返回上海,同时委派学生代表向上海各报记者发表声明,阐述督促政府以实际行动全力抗日救国的请愿目的,并说明未能成行的原因。当晚,请愿学生登上返沪列车,并于次日晚间抵达上海。




      郑香山(1916~1941),广东香山人。1933年考入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7年夏参加中共青岛地下党领导的游击队,投身抗日斗争。1938年,去陕北参加三原安吴训练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参加八路军,“一二·九”运动中,他主动担任赴南京请愿学生列车的司机。1941年秋,在日军突然袭击中,为掩护家属撤退,壮烈牺牲,时年25岁。


“一二·九”运动的巨浪,把同济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1935年12月13日,同济学生以同济医工学会的名义,致电北平学联,同时致电北平各界呼吁他们援助学生,要求北平当局立即释放被捕学生。


(图:请愿行动在昆山受阻后,学生代表向大家说明返回原因)


八十五年前,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凭着满腔热血呼喊抗日救亡的口号,唤醒了全民族抗战的斗志和血性,彰显了青年学生勇于担当的民族脊梁精神。“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


每当国家和民族的危难时刻,同济学生总是冲在前列,英勇斗争,表现出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担当。“一二·九”运动激起了同济师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同济师生投身革命,在革命和建设中挥洒热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鉴于严峻的形势,并吸取“一·二八”淞沪战争遭到日寇袭击的教训,同济大学历经六次迁校,行程长达两万两千里,先后辗转迁徙到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广西贺县八步、云南昆明,越过千山万水,行程几千公里,冒着日寇飞机的扫射,忍受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在战乱中开展教学工作,并坚持宣传团结抗日、保卫祖国。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弦歌不辍,1946年回迁上海。同济大学是抗战期间搬迁次数最多、行程最远、过程最为曲折的大学之一,谱写了教育报国、文化抗战的壮丽史诗。

历史的车轮碾过八十五载,把“一二·九”精神深深印刻在了中华大地上,其爱国主义的精髓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肩负起强国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新时代,同济青年学子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青年,与国家民族共命运、心怀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为祖国科教事业不懈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奋进!



史料来源丨同济大学档案馆

文字汇编丨同济大学学生会学风建设与文化促进部

转自 | 同济大学学生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