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二代承传的是什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何加盐 Author 何加盐

二代承传什么?

   “父亲常常告诉我们,做事业不能一味地看重商业利益,如何让企业惠及身边人、惠及社会,才是更重要的。”

十年前,我也想不到自己会变成一个茶痴,扑在简简单单的一杯茶上一干就是多年。


在我看来,创业这个词和人生一样,有的热火朝天,有的山长水远,放眼望去千奇百怪;有热闹非凡的时候,有反复重构的挣扎,细细品来却是「信念」二字,纵贯每一个瞬间。


我想,走在这条路上的每个人其实都一样,骨子里只想简简单单的,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陈维靖

承传什么?是承传“财富和权力”?还是承传父辈的“造物精神”?这样活,还是那样活?这是个问题!

这是个避不开的生命选择问题。陈维靖带领企业走向了不一样的发展路径,但在造物精神与生态理念上却与父亲一脉相承。

2021年9月19日一条新闻引发人们的关注:


悬赏2100万捉拿失踪的山西首富李兆会:父亲被枪杀18年,他2006年成为山西首富,十年败光125亿……


这个新闻,引发了人们对二代传承的忧虑。有些二代承传了“财富和权力”,结果被“财富和权力”给埋葬了。令人不胜惋惜。没有精神和灵魂的守护者,承传是要出问题的。一如本频道曾经报道的90后上市公司董事长仲鸿天《我爸跟稻盛和夫一样》承传了爸爸的精神、意志和灵魂,陈维靖也交出了令人放心的答卷。


在陈维靖的理解里,企业的传承,除了手把手的交接以外,更重要的是“巧夺天工”之造物精神的传承。在陈维靖看来,除了把企业传承下去以外,如何把造物精神传承下去更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在陈维靖心中,父亲待人宽厚,勤劳拼搏,在身体不适时也依然专注于事业,而这些细节也融入到了德高信集团的治理风格中。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陈维靖敬畏父亲的事业,更敬畏自己的天性。他抓住了承传的本质:承传父亲的造物精神。这需要在守成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既扬又弃,吸取精华又抛弃糟粕,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从地产到茶叶,他十一年如一日。开发茶山,日夜钻研,亏损又坚持......走进茶叶的世界后,陈维靖仿佛现实版《三十而已》中的顾佳,以时间换空间,十一年如一日地醉心于一缕茶香中。


小编摘录

2021.9.22


精选阅读:

工匠精神:接近美 接近神

民企二代传承的命门

90后上市公司董事长天哥:我爸跟稻盛和夫一样


陈伟靖谈事业与家庭的平衡



陈维靖:一个创二代的别样人生



 | 何加盐
 | 何加盐


自从做咨询和研究牛人以来,我接触了不少“创二代”,但是此前,我还没有专门写过他们。

 

也有过非常知名的企业家的子女曾经托人找过我,想让我给他写一篇专访,但后来不知对方因何考虑,主动叫停,所以也没有专访成。

 

我写过的唯一比较接近这个身份的,是美团网的王兴,他爸爸是福建省龙岩市的企业家,在当地建材行业颇有地位。不过王兴是自己创业,并没有继承父亲的事业,所以严格意义上算不上是子承父业的创二代。

 

今天我要写的这位企业家,颇有网络小说主人公的味道:

 

20多岁,离开热恋多年的青梅竹马女友,远赴重洋去读大学。

 

读书期间,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身为华夏国华南省房地产大佬的父亲病危,让他赶紧回去继承家业。

 

丧父的悲痛还没过去,公司的重担就压于一身,也经历过如电影、小说中所描述的商战情节,但最终在父亲的老部下、老兄弟支持下,度过了难关,让家族企业重新辉煌。

 

继承家族业务的同时,又因为自己的一腔情怀,在一片人迹罕至的奇峰之中,承包了一座荒山,做起了茶农。

 

作为一个什么都不懂的茶界小白,因为心地纯良,热心向学,竟引来数位绝世高手倾囊相授,并获得了绝不外传的武林秘诀,最终炼成绝顶神功,终成一代大侠,不对,最终做成绝顶好茶,终成一代好茶农……

 

他,就是德高信集团董事长、T三有机茶创始人陈维靖,一位80后的“创二代”企业家。



 

最近我因为在农业领域做一些事情,和陈维靖一起合作,也深聊过多次。我认为他的故事很有意思,因此写成此文,希望你喜欢。

 

 

1

出身

 

 

在广州北部150公里处,有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古称浈阳,后名英德县,现为清远下辖的英德市。此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孤石成峰,众峰成林,故称“英西峰林”,亦称“广东小桂林”。

 

 

虽然是风景绝美,可惜由于石多山多而田少地少,加上以前交通非常闭塞,所以一直以来称得上地瘠民穷。

 

在英德的水边镇,有一户尤其穷的人家,有个名叫陈德良的小孩,小学没上几年,实在无力供养,只好辍学,回家务农。

 

但是陈德良却又是一个好学之人,不放过一切学习机会。当时英德有很多有广州下乡来的知青,分布在各个农场、茶场,陈德良会向他们请教各种知识。一来二去,他竟以一个小学辍学生的身份,而被村民们尊为知识渊博之人。

 

转眼,改革开放了,陈德良已经成家。为了改善家中条件,他开始做一些小生意,慢慢地从村里走到镇上,从镇上走到县里,从县里又发展到了广州。

 

90年代初,陈德良带领一批同乡,来到广州创业,从建筑工程做起,很快进军房地产企业,在90年代中后期,陆续开发了广州新世界大厦、晓港湾、中旅侨苑、名汇商城等一批知名的房地产项目,成为广州房地产巨头之一。

 

事业发展的同时,陈德良的家庭也美满幸福。妻子给他生了两个男孩。孩子们都非常听话,爱学习,在学校都是深受老师喜爱的好学生。

 

本文的主人公陈维靖,就是陈德良的长子。他出生于1980年。

 

由于出生时,父亲已经开始做生意,所以陈维靖小时候虽然生活谈不上多富裕,倒也生活无忧。父亲在外面谋生,他在家里跟着母亲、带着弟弟,常常也需要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有时候父亲回来,会和他谈论一些生意上的事情,让陈维靖有了基本的商业意识。在陈维靖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勤奋、好学、与人为善的企业家。

 

在小学时,陈维靖遇到了一个女孩。也许是妙不可言的缘分吧,他第一次见到她,就觉得她与众不同。当然,那时候还小,也不懂得什么,只是觉得喜欢和她在一起。

 

后来,一直到他俩都上了大学,陈维靖才把这种感情向女孩透露,那时他们都已经认识十年了。

 

此后,他和女孩经历了甜蜜的相恋,苦涩的远隔重洋的异地恋,到后来结婚、生子,算下来,相识已经三十年,相恋已经二十多年了。

 

 

到现在,陈维靖的微信头像还是和妻子的合影。这是我在众多企业家中,所见到的唯一一个。

 

 

2

学业

 

 

陈维靖的青少年时期,都是在英德度过,直到大学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才离开家乡小城,来到大城市。

 

在广州,陈维靖离父亲的公司近了,又是一个有出息的名校大学生,所以父亲有时候也会和他探讨公司的业务。这时候,就是一边传授自己经商多年的经验,一边也把陈维靖当成一个可以商量事情的得力助手了。

 

陈维靖大学学的专业是建筑工程,他和父亲、以及家里的其他成员都非常清楚,未来家族的房地产事业,将由他来接班。

 

2002年,陈维靖大学毕业,考入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商学院,攻读国际商务硕士。


本科学建筑,硕士学商业,这对于未来准备接手家族房地产生意的年轻人而言,无疑是最合适的安排。 


陈维靖母校奥克兰大学一角/图源:奥大官网 


在奥克兰大学商学院求学期间,陈维靖结识了一位很好的伙伴,俩人不仅经常一起讨论商业上的问题,还合伙做了一些商业上的尝试。


对这些有趣的事情,后来陈维靖还专门与同伴合写了一本名为《财富共振》书,部分地以自己的故事为蓝本,聊了自己对商业的认识。

 

陈维靖与人合著的书/图源:当当网

 

在书中,陈维靖借一位“神秘的商界大佬”之口,说了自己对“事业成功”的理解:


成功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的命运与某个公司、某个行业、某国国家地区甚至世界潮流等更巨大的力量源产生“共振”,让后者产生强大的原动力,把这个人瞬间推向人生的巅峰。

 

这一认识,也成为日后陈维靖自己创业之路的一个理论基础。

 

在新西兰发生的另一件小事,也悄然埋下了未来陈维靖创业的一条伏线:当时,他和朋友在某个商务会所聊天,期间点了一杯红茶,到结账的时候,看到价钱他吓了一跳。原来简单的一杯茶,味道也不怎么样,价钱竟然这么贵。

 

他不禁想到自己从小长大的家乡。英德红茶举世闻名,曾经是中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英国的女王都曾以其作为国宴用茶。但是比起外国的茶叶而言,英德红茶却没有出现拿得出手的企业品牌。尽管英德的红茶比他在新西兰喝的这个茶好喝很多,但是售价却差了好远。


 

当时他心里只是模模糊糊有一个想法,觉得想改变这样的状况。没想到就这一念,日后他将为此投入一生。

 

 

3

接班

 

 

2005年11月,南半球尚处于炎热的夏季,而北半球已悄然入冬。陈维靖的毕业论文,已经写到关键时刻,所有课程学分都已经拿到,等论文完成,答辩通过,就可以功德圆满,学成归国了。

 

此时,他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北半球寒冷的空气,似乎一下子冻结了南半球的夏季——他父亲突然被查出罹患绝症,正在医院抢救,已经进入弥留状态。

 

陈维靖十万火急地从奥克兰飞回广州,见了父亲最后一面。

 

由于事起匆忙,所以父亲也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交代。不过,家族事业由陈维靖来接班,这在家族内部和公司内部都是早已经知道的共识。

 

所以,仓促之间,陈维靖作为一个尚未走入社会的青涩学生,一下子被命运推到了一家颇有名气的房地产公司老板的位置。

 

这一年,他才25岁。


 

在电视剧和小说里的经常有这样的情节:某大企业的创始人突然去世,作为学生的年轻儿子回国接班。这一剧情,被陈维靖在现实中遇到了。

 

但是现实又不是电视剧和小说,那种一朝成为霸道总裁之后“扮猪吃老虎”的“打脸”爽文,毕竟只是编剧和作者的意淫。陈维靖当时所感受到的,更多是父亲去世的悲伤,和突然肩负重担的压力。

 

小说中和电视剧中常见的一些“商战”情节,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此种情形下会发生的利益的重新分配、职权的重新划分、甚至因为理念不合而出现的分道扬镳,陈维靖也一件不落地遇到了。

 

好在父亲生前一贯与人为善,此前也培养和帮助了很多人,所以身边有一群讲义气、能力强的老兄弟、老部下。在陈维靖刚刚掌管企业初期的艰难时刻,他们给与了坚定的支持和大力的帮助。

 

同时,陈维靖本人也是以大格局和大魄力来处理这些事情,对于理念不再相合的人,用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把业务划分清楚,大家好聚好散,并给与衷心的祝福。

 

所以很快,他就度过了那段复杂的时光,稳定了局面。

 

此后,他把公司整合组建为现在的德高信集团,继续在房地产行业深耕,现在依然在各地开发和运作着不少房地产项目。

 

同时,在公司之外,他也积极参与社会性的事务,先后成为英德市政协委员、清远市政协委员,2012年又成为广东省政协委员,也担任了广州市青年创业联合会会长、陈德良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等社会职位。


 

 

4

创业

 

 

回国接班后,陈维靖有时回到英德,总会感叹家乡的发展还是不够快。

 

英德属于粤北地区,处处是崇山峻岭,交通极为不便。所以虽然风景无比秀美,但是当时的基础设施建设却依然相对落后,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并不富裕。

 

作为土生土长的英德人,陈维靖总在思考,能在家乡做点什么。

 

同时,他又发现,英德作为全世界著名的红茶之乡,英德红茶作为曾经为国争光和创汇的英雄产品,现在却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知名品牌。甚至他回到英德,也难以寻觅到一种和他记忆中小时候喝到的那么好喝的英德红茶。


 

想到之前在新西兰喝过的那种又贵又不好喝的外国茶,陈维靖内心升起了一把火:我为什么不自己来种茶做茶,把英德茶推向中国、推向世界,创造一个真正能代表英德茶的知名品牌?

 

他认为,这样做可以一举三得:一是让英德红茶重振雄风,弥补世界知名的茶叶品牌中没有中国茶叶地位的遗憾;二是在家乡投资,引进资金和人才、打造品牌,帮助家乡产业发展,帮助家乡人民致富;三是也可以满足自己想喝一杯记忆中的好茶的小小心愿。

 

基于在新西兰留学的经历和对世界高端茶叶的调研认知,陈维靖认为,要做出真正可以打响国际品牌的好茶叶,除了选良种、择优地、用好法等之外,还应该注重健康和安全,因此他决定从一开始,就做一个全有机的茶。


 

听说陈维靖要做茶,很多人都等着看笑话。有人认为他是作为房地产老板,钱多烧的;有人认为他作为茶叶的门外汉,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更有业内人士听说他要做全程有机、全园有机的茶,断言他撑不过几年就会放弃。

 

因为在茶叶行业,由于有机种植的成本太高,而在消费端的感知又不明显,所以当时没有几家茶企、茶园是全程和全园有机的。有的虽然号称有机,其实只不过是在大片茶园中的小块优选地做一点有机茶而已;甚至还有些只是用这个概念作为营销的噱头,并没有真正为此而付出成本。

 

陈维靖知道,自己作为一个本科学建筑工程、硕士学商学的房地产商,对于茶叶本是门外汉,要做好茶叶,就必须去请教和招揽这个领域最资深、最专业的人士。

 

从2009年开始,陈维靖请人列出岭南地区茶叶界最好的专家的名单,他逐一上门拜访,向对方讲自己的梦想和理念。

 

这些专家一开始也不相信他是真的想让英德红茶重振辉煌,也不相信他是真心实意想做有机茶。但随着陈维靖的锲而不舍和种茶项目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专家慢慢知道了他的人品,了解到他的诚意,也亲眼见到了他为此而付出的心血,都因此而被打动,先后加入了团队或者提供了助力。


有的提供了指导意见,有的帮助他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去考察茶园,有的帮助设计了有机种植的各项规程和标准,有的帮助组建了专业的制茶团队并亲自传授制茶工艺……

 

为陈维靖的种茶事业提供过帮助或者直接合作的专家,堪称全国少有的顶级梦幻团队,其中包括:

 

中国著名植物学家、国际山茶学会会员、因给中国普洱茶正名而被称为“中国普洱茶之父”,因发现和培育世界罕有的可可茶而被称为“可可茶之父”的张宏达教授及其弟子、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导叶创兴教授;


张宏达教授(左五)团队在可可茶栽培基地考察

 

英德红茶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 60 周年茶事功勋人物、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选的首批中国制茶大师(红茶类)3人之一、被称为“英德红茶之父”的袁学培教授;


袁学培教授在T三有机茶园指导采茶技巧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岭南茶学泰斗、华南农业大学原茶叶系主任、茶学学科带头人王登良教授;


王登良教授在T三加工厂指导科创中心团队工作


对茶叶经济有深入研究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新家教授(后兼任广东岭南茶叶经济研究院院长);

 

珠江学者、中山大学生态与进化学院院长束文圣教授;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操君喜研究员;


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清远综合试验站站长李家贤等……

 

左起李家贤、叶创兴、陈维靖、王登良、袁学培

 

 

5

玉汝

 

 

尽管身边众星环绕,但真正踏进做茶的大门,陈维靖才发现,原来要做一杯好茶,这么难!

 

为了选到一个土壤、光照、水文、植被、空气等条件都最合适的地块,陈维靖和专家团队整整用了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才找到位于英西峰林核心地带的英德黄花镇三山村的一座荒山。

 

此地峰林耸峙,风光秀美,由于地处省级地质保护区,周边30公里内没有任何工业。但也因为这样,交通极度不便。

 

由于地处偏僻,这里连机耕路都没有,周围也没有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设备,外面即便有,也运不进来。

 

陈维靖派去公司员工,又在当地聘请了一些村民,在荒山脚下搭了几间土房子,没日没夜地锄草、砍树、挖石头、平整土地,花了两年时间,才修出一条可以通车的土路。


 

荒山是各种昆虫和动物的繁殖地,施工人员碰到蛇、鼠,都是常有的事,而广东的大蚊子,恨不得能把人给吃掉。有一年爆发虫灾,周围几公里的虫子都跑到基地来避难,工作人员被虫子咬得苦不堪言,很多村民都不愿意上山,觉得太苦了。

 

好不容易整理出了3100亩茶园,种上了精心挑选的茶树苗,结果当年就大旱,几个月不下雨,灌溉用水都得一担一担地挑上山去,每个人都磨出了一脚的水泡。

 

好不容易度过了旱灾,第二年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暴雨灾害。很多树苗被冲走,土地塌方,道路冲垮,沟渠淹没……很多工作又得重新干起。


 

到终于清理好了荒山,开始搭建水电设施的时候,山上的电缆、设备、工具,却经常丢失,对本已紧迫的工期又造成了拖延,后来不得不安排专人日夜看守……

 

由于陈维靖对这个项目极度重视,所以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虽然他是一家大房地产公司的老板,但是很多时候也泡在三山村的荒山上。以上描述的事情,有很多都是他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的。

 

 

到2015,经过漫长的等待,德高信集团旗下的T三有机茶终于正式推向了市场。此时,离陈维靖启动这个项目已经过了整整6年的时间,他在茶园投入的资金,已经超过了亿元。

 

他付出的无数心血,终于迎来了回报:由于从一开始就坚持有机理念,T三有机茶接连通过30多个国家的有机认证,其中包括中国、欧盟、日本、美国这四个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市场。是中国乃至全球极其罕见的集齐四大权威认证的全园有机茶园。


为了做有机种植,种茶前先填埋50公分深的牛粪作为基肥

 

而且陈维靖坚守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也让T三有机茶园成为完美融入峰林佳境的美景,在首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上,被评为“广东最美茶园”,现在T三有机茶园成为清远市的著名景点,也是到英西峰林的游客必去体验的景点。

 

T三有机茶园美景实拍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严格遵守有机标准,茶园只能施用成本很高的有机肥、采用生物灭虫的方法,而不能用化肥催产、农药杀虫杀虫,虽然保证了茶叶的品质极佳,但是产量却受到了影响。成本和产量的一进一出,综合下来,T三有机茶的单位成本达到普通茶园的6-10倍。


陈维靖谈有机种植

 

但尽管如此,陈维靖并没有把茶叶的售价定得很高,因为他并不想做一款仅供少部分富人饮用的茶,而是希望做一杯中产阶级都能喝得起的好茶。所以,T三有机茶的定价,在茶行业只是处于中等稍偏上,以其品质而言,已经做到了极致的性价比,受到了爱茶人的高度评价和喜爱。

 

更令陈维靖感到欣慰的是,T三茶园的建设和运营,为当地带去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其直接投资在当地的资本就已经远超亿元,每年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超过千人,帮助上百户贫困户实现了增收脱贫,更是吸引游客几十万人,带动了当地观光业、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6

传承

 

 

在陈维靖的种茶之路上,尤为值得浓墨重彩地记上一笔的,是可可茶的培育之路。

 

1981年,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张宏达教授在广东的深山中进行植物普查时,发现一种极其特殊的野生茶:这种茶含有普通茶的所有必要成分,尤其是促进大脑和心血管功能的可可碱含量,是普通茶的几百倍,唯独不含有引起兴奋的咖啡碱。

 

这是全世界首次发现,在植物界和茶叶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经过艰苦的研究,张宏达教授和其学生叶创兴教授终于弄清楚了其中的原理:原来,普通茶树通常会含有某一种转化酶,其作用是将茶叶中的可可碱转化为咖啡碱。但张宏达团队新发现的茶树,由于基因突变,转化的桥梁被切断了,所以可可碱大量积累,而咖啡碱却几乎为零。

 

后来,张宏达教授将此种茶命名为“可可茶”,并开始长达三十多年的驯化培育。


张宏达教授

 

我们都知道,茶叶让人兴奋,主要就是因为含有咖啡碱。而也有很多女士、老人、经常用脑的人士,喝了茶容易睡不着觉,原因就是对咖啡碱比较敏感。所以他们只能对茶既爱之,又避之。而可可茶不含咖啡碱,无疑是最适合他们的最佳茶饮。

 

所以,野生可可茶的驯化培育,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但是,野生植物的驯化和培育,又是非常艰难的。我们都知道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学生、同事们驯化培育野生稻种,发明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张宏达教授和叶创兴教授等为可可茶的驯化培育所做的艰苦工作,丝毫不亚于袁隆平团队为杂交水稻做的工作,只是处于不同的领域而已。

 

陈维靖开始做茶后,也听说了张宏达教授和可可茶的故事,就主动找到他们合作,给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了大力的支持,极大地加速了可可茶人工繁殖的科研进展。

 

2012年,在经过两代科学家长达30年的艰苦研究之后,终于在154个株系中选育出国家级新品种可可茶1号、可可茶2号。陈维靖的种植公司经过知识产权交易,得到了可可茶1号、2号的品种权,并继续投入巨额资金,在T三科创中心进行后续研究。

 

2016年,“可可茶之父”张宏达教授在广州去世,享年102岁。他欣慰地见证了可可茶的繁育成功,却也遗憾地没能见到可可茶走进千家万户。

 

但是陈维靖与张宏达教授的得意门生叶创兴教授一道,继承着张宏达教授的未完成的遗愿,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2018年,终于突破了年产100斤的限制,可以小规模试制茶叶,到2020年,可可茶产量达到了年产几百斤,已经制成成品茶,上市销售。

 

 

7

为人

 

 

和陈维靖的交往,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

 

当和他不熟悉的时候,也许你会觉得他太沉默寡言,有点不知道聊什么。但是一旦熟了,就会知道,他只是不喜欢空言。

 

他认为,每一句话,就是自己的一个承诺或者表现,说到就一定要做到,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随意承诺。

 

所以大多数时候,他情愿不说话。但是一旦他开口,你就会知道,只要他说出来的,你都可以信任。

 

除了言行如一以外,陈维靖的另一个性格,就是专一。

 

为一件事,倾尽自己的半生,不管要付出多大成本,不管要经历多少困难,都不退缩,这就是陈维靖。

 

他曾和自己的EMBA导师陈春花老师说过:创业最难的,是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到极致。而在T三有机茶这件事上,陈维靖做到了。

 

其实,不仅仅在这件事,在其他事情上,他也是同样的原则。

 

从小学就认识自己现在的妻子,从大学开始谈恋爱,经历过异地恋的艰辛,也经历过突然之间身份的变化,但是俩人的感情,始终如一。

 

像陈维靖这样把妻子与自己的合照作为微信头像,一有空就回家陪老婆孩子,事业与家庭达到完美平衡的企业家,我只见过他一个。

 

他认为,人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当你重视什么,你就会把时间花在什么上面。

 

他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贪心的人,也不是一个喜欢变化的人,他很容易满足,并且觉得现在的状态就是自己想要的。

 

也许在陈维靖看来,能够用一生去做一件事,用一生去爱一个人,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了吧。 



王育琨:在浮躁“躺平”的时代,打下「活法」这根桩

最新震撼演讲,充满领悟力和智慧!


跨年演讲:造物者的信仰!

任正非的野望:磨好豆腐给最亲的人吃,开启人人天赋潜能,以生命铸成技术大美绝活,为人类创造价值。任正非三个法宝:1. 敬畏团队创造的无穷性,连接无穷性;2. 一切都在反转,一切都在生成,以无穷性的未来拿捏当下的动态平衡;3. 从未来前进到当下,以当下拿出大美绝活的确定性,穿越未来的不确定性,把自己铸造成器。无论怎样不被理解,都要把最好的东西贡献给世界!

在浮躁的尘世,打下一根坚实的桩!


对话耿一诚:“大美绝活就是一种信仰”!
战疫决定性胜利后 不傲娇 不自是
恪守大美绝活的原点思维
保持敬畏之心 保持空杯 保持开放
韬光养晦 稳住阵脚 有所作为 决不当头


王育琨:任正非的造物者精神
大美绝活就是一种信仰
恪守企业经营的原点思维
以生命铸成大美绝活
解决人世间的痛点
弥补天地演化生命的缺憾

王育琨:稻盛哲学在中国 2020.12.20
一刹那接一刹那触动您柔软的心


让我们跟着任正非一起走一个过程
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打开意志

王育琨频道 商务合作
微信 | gao940716

QQ:2116117593

投稿:2116117593@qq.com


2020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2019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地头力=喜爱{目标}×专注{死磕}×做好{绝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