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类恐惧:创业、投资和生活的失败学

刘教链 刘教链 2023-05-26

题图:瑞士艾格峰北壁。图片来源:影片《北壁》。布本多尔夫21岁时即以少于五小时的创纪录的时间单人登顶。


一个人的力量真的可以改变世界吗?可以。


序,恐惧如何杀死你


从战略到执行,此一过程,乃是阳明心学所言“事上修行”。无论个人的事业和生活,抑或组织的项目和生命,恐惧乃是失败的最大甚至唯一原因。


其中所遇之情,不吐不快,遂落笔成文,写写自己的一点儿反思和感想,直奔主题,说说五类恐惧如何攫取对你心灵的控制,以及关于如何对抗这种恐惧的干货建议。


记住:

那杀不死你的,终将让你更强大。


与君共勉。


一,恐惧别人


如果2008年中本聪提交白皮书到世界顶级密码学专家小组并遭到几乎所有顶级专家一致否定的时候他自我怀疑、自我放弃了,那么就不会有2009年1月3日比特币主网启动,并在其后10年创造千亿美金市值的所有事情。


儿童教育家玛利娅·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在她的儿童教育著作中所讲的一个例子令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她说,当一个孩子步履蹒跚,怀着对这个新世界的满满好奇心,兴致勃勃地端起一个盛满水的碟子,晃晃悠悠地穿越客厅的时候,大人的反应几乎都是大声喝止,然后冲过去抢过孩子手中的碟子,并严厉教育他或她,脚滑手抖水洒碟碎。孩子被教育成了大人心目中的乖乖娃,但也失去了通过驾驭端着盛满水的碟子穿越客厅而培养和增强自信的机会和勇气。


蒙台梭利的评价非常犀利:每个大人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内心安全感,而不是孩子的自尊自信。


当我们的身体长大了,那份在童年时代深埋在内心深处潜意识之中的恐惧却伴随我们一生,掌控着每一个人的命运。


当我们尝试一些新想法,新玩意儿的时候,总是会有反对的意见和声音,那些声音,或循循善诱,或暴烈如雷,或冷嘲暗讽,或直言批判,或逻辑饱满,或人身攻击。


不,事实其实并非如此。事实往往是,我们还没有去尝试的时候,潜意识就“想象”到了上面的这些意见和声音,这种“想象”甚至不会显现到你的显意识,而是直接导致你的身体的激素分泌发生变化,让你感觉不适,然后,人类的大脑,或者说显意识,其实只是一个解释者,它并不知道这种不适感的本质来源,而是会编造一个说得过去的“谎言”,比如,“这次App改版从拟物风格改为扁平风格,一定会遭到老用户的反对和嘲笑吧”这样的非常有逻辑、非常有说服力的理由,从而“欺骗自己”,说服自己放弃尝试。


把猴子放进房间,中间吊着香蕉,下面放着椅子。猴子若敢上椅子抓香蕉,就朝整个房间喷催泪剂,直到它不敢再上椅子。然后放进第二只猴子,如果它敢上椅子抓香蕉,就朝整个房间喷催泪剂。然后不断放进猴子……直到,新猴子进来一旦开始上椅子抓香蕉,其他猴子就会打它,阻止它这么做,包括没有被催泪剂喷过的猴子。然后,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我们拿走香蕉,只留下椅子。我们继续放进新猴子。只要新猴子准备上椅子,其他猴子就会打它,阻止他……


是的,当1985年Fischer, Lynch 和 Patterson三位大牛发表了后来获得计算机领域Dijkstra奖的论文,向全世界证明了所谓“FLP不可能定理”的时候,所有人,包括世界顶级专家和大牛们,都成了房间里的那些猴子。


直到几十年之后,一只叫做“中本聪”的猴子,站上了那把椅子。


“他人即地狱。”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如是说。


解局:地狱不在他人,而在自己心中。反复默想以下事实:

(一)恐惧其实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感觉。

(二)他人的观点必定掺杂立场和利益,绝非完全有益。

(三)他人的态度也必定包含了恐惧,恐惧具有传染性,不要被传染。


《礼记·中庸》说,“君子慎独”学会在孤独中自处,在孤独中思索,在孤独中夜行,在孤独中战斗,是每一个独立的灵魂成长所必经的道路。


“虽千万人,吾往矣。”


二,恐惧条件


如果没有风投,就不创业了吗?

如果没有房子,就不结婚了吗?

如果一贫如洗,就不去追求真爱了吗?

如果产品不完美,就不去销售了吗?

如果没有经验,就不去尝试了吗?


如果2008年的中本聪也这样想,那么就永远不会有比特币的发明。因为自始至终,中本聪都没有靠别人投资、捐赠、支持一分钱,而全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做出了比特币。


条件永远都不会完备,时机永远都不会成熟,资源永远都不会够用,产品永远都不会完美,但是真爱和梦想,却会擦肩而过,永不再见。


需要等待各种外部条件才去追求的梦想,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梦想。

需要等待各种时机成熟才去追求的真爱,也根本就不是真爱。


你当然不是最好的。记住:只有势利之人才会选择那最好的。真正有眼光的人,绝对不是选择那现在最好的,而是选择那未来会变得越来越好、非常之好的。巴菲特的投资策略是,永远在低点买进,而不是最高点。


你当然没有经验。记住:只有和尚撞钟式的简单重复,才需要“经验”。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经验是捷径,可能也是绊脚石。你需要的,是大胆突破的思维,果敢的行动,跌倒了不怕疼,快速吸取教训,快速学习和进步。


你当然没有钱。记住:钱其实就是商业世界里的游戏分数。你做对了,就会得到分数奖励,仅此而已。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反馈机制。行动起来,去做事情。如果没想清楚,做什么都行,市场会告诉你你做的对还是不对。


人生其实很简单:你做一些事。有些对了,有些不对。你继续做那对的。如果一些事特别对,很快就会有很多人都来做这事。这时候你就去做些别的事。人生全部的窍门在于“做些别的事”。——《蒙娜丽莎》的创作者,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1452-1519)


开始投资最好的时间点只有两个,一个是十年前,一个是现在。行动也是一样。


三,恐惧结果


我们害怕失败。但我们无法预测成功。这种未知总是令人恐惧。我们不知道做了之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甚至有的时候,我们盘算一下十有八九不会达到预期。我们感觉必定要失败。那种必定失败的感觉深深地抓住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烦躁,令我们焦虑,让我们无法行动,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焦虑愈发严重,深深的无力感,在放弃与坚持之间挣扎,崩溃,失败,预感应验。


金融投资家索罗斯(George Soros, 1930-)发明了一个词“反身性”(reflexivity)来描述资本市场上那种追涨杀跌的趋势的自我强化和自我实现。中本聪说,比特币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恐惧,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恐惧会指引你到达你所恐惧的彼岸。


正如经济学家米塞斯(Ludwig Heinrich Edler von Mises, 1881-1973)在其巨著《人的行为》里所说的,经济活动中的人总是凭着对于未来的“推测”(speculation)而决定自己此刻的行动的。巧的是,speculation的意思其实也是“投机”。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投机,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成功的投机令我们获利,失败的投机令我们亏损。


我们其实很难战胜市场。市场比我们想象的要有效的多。我们每个人的信息和信息的吸收能力都是严重受限的。传统决策模型建立在信息完备的基础上,但这是不符合现实的。所以商业总是具有艺术和直觉的成分。


我曾主张一种叫做“精益决策”的实践方法,就是,放弃追求完美信息决策,转而评估最坏情况下的损失,如果最大风险损失位于可承受范围之内,那么就马上去试试看。


这种方法,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算法里面的最小化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异曲同工。我们要做的,不是追求可能的最大收益,而是控制可能的最大损失。在此基础上,立刻、现在就开始行动,这比什么都重要。


毕竟,如果是完美信息决策(比如下围棋),AI(人工智能)早就可以做的比人好太多了,不是么?


最大的失败不是失败本身,而是没有立刻行动。“乐于失败”(Happy to fail),每一个创新者都要建立这样的新思维。


四,恐惧行动


有人常常把“谋定后动”进行错误理解。谋的是战略,动的是战术。战略要推演,战术靠打磨。战略是知,战术是行。只有行动,才能致知。知行必须合一。不能付诸实践的“知”,不是真正的“知”。不在理论和战略指导下的“行”,那是没有学习和进步的“行”。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行动,没有反思和改进,那就会迷茫,而只有空想,没有行动和学习,则只会一无所获。


战略到了战术这个环节,就褪去了它所有高大上的部分,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操作步骤(SOP,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一个个可度量的数字(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一份份可验证的工作量证明(PoW, Proof-of-Work)。


再怎么精妙的比特币原理,背后支撑整个系统的,就是全世界成千上万个所谓“矿工”,每秒钟进行着上万亿次的、无比枯燥的算数题的计算。


再怎么先进的思想,也要靠一场场的演说,一篇篇的文章,一次次的推送,才能渐渐为更多人所知。


李白斗酒诗千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诗仙李白,一生作品无数,留存后世的,都是脍炙人口的诗篇。才华是一,更重要的,是勤奋创作。


天王刘德华,有文章分析过演唱会的场次数据,大家才忽然发现,原来华仔乐坛常红,不仅仅是因为天赋,更是因为勤奋,他开演唱会是开的最多、最拼命的。(By the way,引文数据暂时找不到了,大家可以搜搜看。前段时间华仔好像被流感击中抱憾中止演唱,bless~)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了“一万小时定律”,那就是,如果你想在任何事情上做到比普通人要优秀(当然,在商业世界也就意味着你能靠这挣到钱),那么你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不断练习一万小时以上。


一万小时,大概是五年。


我修正了这个定律,把时间改成了频率,姑且叫做“一万次试错定律”,或者也可以叫“一万次失败定律”


前几年火遍全球的阿尔法狗(AlphaGo),通过自己和自己下棋,用短短几天时间,就可以学习到人类几千年所学习到的全部的围棋下法,并且把人类远远抛到了身后,实现了对弈世界顶级围棋冠军不败战绩。所以说,并不是一定要一万小时,而是你迭代和学习的速度足够快,别人下一盘棋的时间,你下100盘,你用100小时,就可以得到别人1万小时的功效。“无他,唯手熟耳。”


因此,关键在于迭代次数。精益创业(Lean start-up)方法论里叫做“学习(learn)-构建(build)-测量(measure)”循环。戴明(W.Edwards.Deming, 1900-1993)质量管理理论里叫做“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改进(action)”PDCA循环。


越早行动,越快速完成一个迭代,越是带着思考去迭代,收获越快、越多、越大,学习和成长的速度就越快,最终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世界上没有比计算SHA-256哈希数字更“无聊”、更不起眼的工作了,但在中本聪比特币的战略框架里,这一工作却创造出了巨大的价值。


在行动层面,在执行层面,请相信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量变引起质变。


写一千篇文章还写不出10万加,那就写一万篇。

唱一百场演唱会还唱不出全国轰动,那就唱一千场。

做十个项目都不成功,那就再做十个。


靠聪明就能做到的,不会构成壁垒,因为这世界上比你聪明的人多了去了。

靠钱就能做到的,也不会构成壁垒,因为这世界上比你有钱的人也多了去了。

只有靠辛苦才能做到的,才会构成壁垒,因为这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吃苦。


行动决定壁垒,模式决定回报,思维决定成败。


五,恐惧自己


最大的恐惧是对改变自己的恐惧。人是自己的枷锁:我不能,我不敢,我不想。于是人生活成了一个成语:束手待毙。


人生如登山。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我登山,不是因为山在那里,而是因为我在这里。”登山家布本多尔夫(Thomas Bubendorfer, 1962-)写道。那巍峨如云、岿然不动的一座座大山,就像我们人生的一段段境遇。冬去春来,暑过秋至,大趋势就在那儿,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积极行动,灵活应对。改变了自己,就是改变了世界。


组织也是一样。正如哈佛商学院克里斯滕森教授(Clayton M. Christensen, 1952-)所说的,在“那些管理完善的公司中,好的管理正是他们无法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有力原因。正是因为这些公司听取用户的意见,在那些能为用户提供他们所需的更多、更好产品的新技术上投入巨资,因为它们仔细研究市场趋势和有系统地把投入的资本分配给那些能得到最大回报的创新项目,才失去了领先地位。”


被过去的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锁定,不能革自己的命,这是大企业的命门,也是创新企业挑战巨头的法门。《财富》统计过不同类型的企业的平均寿命:

世界500强:40-50年

跨国公司:11-12年

中国集团公司:7-8年

中国中小企业:3-4年


大部分用户的职业生涯都远长于公司和项目的寿命。问题就在于,中心化治理和决策的公司制这样一种组织形式造成了,其组织弹性(resilience)不足,在经济长波周期中常常不能快速改变自己,变革自己,从而在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的历史转折点快速坠落、死亡。


我们现在正处于从中心化范式(centralized paradigm)向去中心化范式(decentralized paradigm)大转移的剧变前夜。不仅仅是每一个人的思维需要快速更新,这种剧变更会给现在的中心化企业尤其是平台型企业带来巨大冲击。它们要么被别人解构,要么自己解构自己,凤凰涅槃,实现新生。


孟子说,“君子不器”。执著于Symbian开发的程序员,在iPhone和安卓的时代纷纷下岗。坚持生产胶卷的柯达,在数码时代只得破产关张。没有抓住移动互联网船票的百度,被阿里巴巴和腾讯甩下不只一个身位。


喜欢呆在心理舒适区,恐惧于变化,恐惧于改变自己,最后一定会被时代无情抛弃。


行动,遭受挫折,反思和改变自己,再行动。这正是世界头号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创始人达里奥(Ray Dalio, 1949-)在他的书中所给出的人生建议。


跋,鸟儿不知道


面对困难和险阻,所有现世的成功学都比不上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所给予全人类的温情:


一只在稀薄空气中自由飞翔、感受到空气阻力的鸽子,或许会觉得,如果没有了空气的阻力,它会飞的更快、更自由。它没有认识到,如果没有这种阻力的支撑,它所有的努力将毫无进展,因为只有通过在这一支撑之上施加力量,它才能够获得向上的动力。而这,就是人类理性在投机(speculation)一事上的普遍命运。


(全文完)


文末福利低调放送

洞悉中本聪思想,掌握区块链思维,尽在比特币原理:

亲爱的读者朋友,您可以通过赞赏、转发或扫码订购我的课程给我支持和鼓励!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