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ANC | 黄永砅的第三根“蛇杖”现身上海:借宗教与神话追问艺术的路向

徐天天 艺术新闻中文版 2020-01-09


黄永砅最新个展“蛇杖III:左开道岔”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开幕。相较之前在罗马和北京的巡回个展“蛇杖I”与“蛇杖II”,本次展览的规模更加壮观,共展出了艺术家过去20年中创作的25件作品。黄永砅调动了”蛇杖“的宗教象征,进一步结合世界历史事件挖掘其符号含义,同时引领我们参与关于世界命运的追问:如何选择前行的方向?向左还是向右?



上海。3月17日, 黄永砅个展“蛇杖III:左开道岔”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开幕。作为一个主题连贯的巡展, 2014年“蛇杖I”从罗马二十一世纪国家艺术博物馆(MAXXI)起航,2015年“蛇杖II"巡回至北京红砖美术馆,2016年终于现身上海。



展览“蛇杖III“现场作品《蛇杖》


蛇杖取自于旧约《出埃及记》中记载的一则上帝显神迹的故事:上帝将杖变成蛇,当伸手去抓时,蛇又变成杖。蛇的形象在各种文化里有着多重含义,艺术家在此表达的是“歧义”,或自然界混沌的力量。蜿蜒起伏的蛇骨结构在整个展览中调节控制着空间,并呼应了其他的作品。


▲  “蛇杖III“展览策展人侯瀚如(左)以及艺术家黄永砅(右)



▲  “蛇杖III“展览现场


作为“蛇杖”之旅的最后一站,"蛇杖III"在展览规模上更为壮观,一共展出了黄永砅过去20年间(1995-2015年)创作的25件作品。策展人侯翰如介绍道:考虑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规模,这次展览增加了很多作品,也引发了新的构想。“蛇杖III”引出了对艺术和社会变动中方向性的提问。



▲ 展览“蛇杖III”现场的作品《头》,2011-2016年


位于一楼展厅中央的《头》就是全新创作的作品,同时也是整个展览“左开道岔”标题的来源。一辆巨大的绿皮火车倾斜着伫立在大厅广场,40只无头动物从截断的车厢中沿着左开道岔的铁轨倾巢而出。作品巧妙地设计了展览的参观动线,在入口处为我们出了一道有趣而意味深长的选择题:是向左,还是向右,或者还有别的可能性?



▲ 艺术家黄永砅


黄永砅在接受 《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饶有兴趣地解答了我们在解读他的作品时产生的疑问,更深入地探讨了此次巡展想要重构和探讨的议题。



▲ 展览“蛇杖III“现场的作品《马戏团》,2012年


巨型的狩猎场

- ▬ -

整个展览演变成一个巨型的狩猎场,其中人们在互相搏斗的同时,和其他或真实或想象的动物、或自然或人造的物件之间遭遇并进行搏斗。这是世界的一个崇高图景,使人兴奋,又让人警醒。

——侯瀚如


当代艺术世界中运用动物形象作隐喻,并作为艺术创作媒介的艺术家有很多,而黄永砅的创作在这方面可谓是中国当代艺术阵营中的先行者,且作品风格和语言尤为独特。


黄永砅回忆到第一次使用动物元素是在1989年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大地魔术师”的展览上展出的一件作品《爬行物》,直到1993年的《世界剧场》开始完全使用活的动物。



▲《世界剧场》,1993年,图片来源:亚洲艺术文献库(Asia Art Archive)



黄永砅告诉《艺术新闻/中文版》,动物的概念在他的观念中是很广泛的,从“昆虫”到“大型的动物”再到“不存在的动物”,都曾经出现在他的创作中。他强调,与其说对动物感兴趣,不如说他对物种更感兴趣。物种的种类纷繁复杂,对于艺术家而言,作品可以容纳所有的东西,运用它们也就没有一个倾向性的标准了。


▲ 展览“蛇杖III“现场的作品《首领》,2014年


作品《首领》由十来只动物标本的头部组成——包括野猪、马、鹿、鼠、狮子和狐狸等。它阐明的是动物与人的首领角色,对根据其大与小、强与弱所建立的生存法则提出了反思:谁才是真正的主宰者?主宰的真谛为何?而艺术世界又何尝不是一个狩猎场呢?


“重构”的帝国 

- ▬ -


其实这个帝国与我本人无关。在法语中帝国读作“empire”,同时还有另一种用法“encore empiré”,意思是变得越来越坏。两者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智慧去消化它们。

——黄永砅


《沙的银行或银行的沙》和《帽子灯罩》是黄永砅为2000年的上海双年展特制的,它们也出现在本次展览“蛇杖III”中。16年后,同样的作品在不同的时空与展览语境中发生着微妙的转变,这就不得不提整个巡展重构的“帝国”概念 。这个帝国也是世界的缩影。



▲ 展览“蛇杖III“现场的作品《沙的银行或银行的沙》,2000年


黄永砅介绍到,展览中的作品《头》探讨的是国家机器,而《沙的银行,银行的沙》《帽子灯罩》是从经济的角度进行思考,此外,作品《骆驼》《三摞、一堆、一摊》也是从相似的角度反映了这个议题。



▲《骆驼》,2012年


▲ 展览“蛇杖III“现场的作品《三摞、一堆、一摊》,2011年


另外一部分作品则以武器为主题,无论是《水泥航母》和《Ehi Ehi Sina Sina》中的转经筒,还是《工地》中的宣礼塔,这些不同的意象重构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 《工地》,2006年


当被问及黄永砅作品中涉及的诸多宗教和动物意象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时,策展人侯瀚如认为在理性主义横行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另外一种思维方式的参与,而神话和宗教可被视为寻找知识的另一种途径。


正如他在《变化才是规则》一文中描述的那样,黄永砅的艺术“强大而智慧,揭示了存在的本质:这个世界的真理,就在于并不存在单一的本体论真理。世界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和悖论。”从不单一地看待世界,或者说用一种流动的眼光洞悉世间微妙的变化,黄永砅的创作对千变万化的现实作出了最为睿智的反驳。


黄永砅 蛇III:左开道岔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 3月18日至6月19日




撰文 | 徐天天

编辑 | 蒋立言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文献库(Asia Art Archive)

Copyright © 2016 Modern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新闻/中文版》为现代传播集团版权所有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追究法律责任。




《艺术新闻/中文版》


主编:叶滢

编辑部主任:陆晓凡

   编辑:黄婷怡、徐丹羽、

          蒋立言、栾诗璇

编辑助理:刘晨琛

执行出版人:曹丹

助理执行出版人:安娜

联系相关编辑,可以电邮至:

编辑名字拼音@modernmedia.com.cn

theartnewspaper@modernmedia.com.cn

www.tanchinese.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