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里卡尔多·卡尔杜拉谈塞尔斯——时间,标记

K空间 2024-04-28


《时间,标记》

——里卡尔多·卡尔杜拉


我第一次看到塞尔斯的石墨风景作品,是在他多年前曾工作过的画室中。从那里可以俯瞰整个的里雅斯特港口,一条轻轨电车线路经此地,朝着奥皮齐纳(Opicina)山脉的方向蜿蜒而去。斜倚在画室窗前,亚得里亚海的波澜尽收眼底。彼时,我想我看到了“巴黎的气息”(Aria di Parigi)在现实中的图景:无边丛生的灌木,荒芜延展的土地,稀疏浓淡的树冠,以及一切之上的浩瀚苍穹。我始终保留着这样一幅作品的照片。照片中,画作被安放在由两条色带拼接而成的背景表面,而组成背景的色带尺幅相同,上面是天蓝色,下方是绿色。


画作中的地平线与背景中两条色带的分界线恰巧重合。而据我所了解,塞尔斯的作品从未曾以如此之方式进行展出。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尽管非常有可能,却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至为简约的图案很可能对石墨作品本身的特色造成极大的冲击。艺术家的选择是非常明确的,这也使得他未来几年的研究路途愈加清晰。他希望能够在黑白两色的简约表现方式中凸显自然主义,所以他放弃了对多样色彩的使用,即使在正式的管控之下仍拒绝屈从。



水面 A fior d’acqua 

纸上石墨 Graphite on paper  

100x140cm2拼

2015


那幅作品及其后续之作,本无需其它背景再进一步加以陪衬,因为其自身就是一幅背景。这一无限背景中的唯一限制也只是上下两条色带在结合处产生的分界线而已。这幅画被分为了两个部分,从概念角度来讲,除了一个完美的标题外,它已别无所需。尽管相当明显地提及了杜尚,但我相信这个标题一定能唤起人们对世界的联想,对人类出现之前或出现伊始时的世界的联想。广袤的地平线被植被延展覆盖的场景是一个预言。也许某一天,当人类的都市文明被树木、荒土、天空取而代之的时候,巴黎即会变成如此模样,地球即会变成如此模样。我想,这幅作品和整个作品系列的疏远效应正在于它描绘了一个完全抹去人类痕迹后的地球,勾勒了一幅摒弃国界概念后的风景。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De Anima)中曾引述了毕达哥拉斯的一段理论:灵魂就是空气中的尘埃:数量无限,颗粒微小却无处不在,以致其宇宙属性远胜于其个人属性。灵魂是原始的物质形态,“巴黎的气息”中描绘的“宇宙灵魂”通过层峦叠嶂的山峰、冰山,云卷云舒的天空等巨幅画面对此进行了鲜明地表现。


石墨是与代表性物质相同矿物种类。在某种程度上,那些无机化的风景是石墨自身的创造,是环绕着我们存在的最初和最后的时代。如果这些风景仍然维持着生命,那应该归功于氮气和氧气的化合。从1996年起,更大尺幅的绘画被适用于这些气体,并且始终采纳着不同的视觉方案。


注视塞尔斯绘画作品而让人油然而生的距离之感,不仅仅藏之于画面内容所表现的空间距离,还蕴含于画面所表达的时间距离。那不是可以用小时、天来计算的跨度,甚至也不是可以用月和年来计算的跨度,而是要用纪元来衡量的时间距离。很多次,我回顾他的绘画作品并严谨地写下笔记和记述,然而,我最初的感受却未尝改变过,仿佛是因为他的作品系列中总有贯穿如一元素。另外,我还认为他的作品给予人的感受不随时间变换而骤变,正是艺术作品性质的一个部分。


在《第三批判》中有一些关于崇高理念的段落可能也与“巴黎的气息"“被驯服的景观”(Paesaggi adottivi)、“白夜”(Notti bianche)等作品系列有关:“为了表现无尚的崇高之感,大自然应该被描绘得可恐可怖。”然而,谈论塞尔斯的风景作品时,参考的不应仅限于一部著名的哲学论作,而还应当延及那些当代的介于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介于图形的固定性和表现的无序性(“石头以大胆甚至令人恐怖的方式延伸出去,预示着暴风雨的云层在天空积聚”)之间的绘画艺术的代表之作(“会说话的建筑”)。


大自然的其它“性质”指的是它的非人类性。矿物之美启迪我们更多地去感受人类自身的脆弱和生命的无常,而不是去炫耀我们统治自然的能力。我想,塞尔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不同之处正是源于大自然对于我们之于它的态度漠不关心,既非恐惧也非膜拜。



黑墨  Nero di china

纸上石墨、铝板 Graphite on paper  on aluminium

32.5x47.5cm

2005



这些作品并非做于两百年前,而是完成于当下,因此我们必须叩问自己,作品所表现出的崇高,是不是并非因其象征死亡,而是因为它们在风格和意愿上都合乎时代的追求和援用。作品会运用一种精湛的艺术表现,其中既有某种形式的再现,也包含着它们在某个特定文化时刻未曾交瘁的心态。据我对塞尔斯的了解,他对引述从未感到过焦虑。涉及塞尔斯研究的反思和艺术实践是格哈德·里希特的后意识形态印象,他通过自我询问“为何当今的人们不能像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那样绘画,”而整合了源流悠远的浪漫主义时代。


除了从其它艺术时期(塞尔斯作品中的主体是深受弗里德里希影响的绘画)汲取参考之外,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塞尔斯始终坚守着他最初的选择,从理论上和实践的双重方面将创作条件简化至仅需纸和石墨两个元素。为了对原始材料能够实现的艺术效果进行探索,他始终遵守着这些限制:只用纸张不用画布,只用石墨不用色彩。这种图案语言在黑与白的组合中,在由材料本身产生的抽象对立与具象状态中呈现出多种可能的存在。


正因如此,在画面生成范畴里,塞尔斯的研究可能并不仅仅因其自身完善的绘画修养,还要归因于他在摄影方面的深厚造诣。塞尔斯的作品并不能通过简单的重复阅读和对绘画时代的重复临摹来完成,无论其是近是远。作品无法忽视技术设备的影响,那些设备效果非凡,它们强制绘画作品严肃地反思它们的自身存在:相机。对于这位的里雅斯特的艺术家而言,摄影照片已成为其创作中不容忽略的一项要素。


然而,当创作一幅绘画时,照片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却并没有为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所看重,反而衍生出一个对于相片的争论:放弃它。


从创作过程来看,塞尔斯的绘画与摄影照片相去甚远,因为照片更倾向于把握黑白色调和那些生成照片的无机的、化学的元素。艺术家近几年刚刚完成的银盐作品系列正是以明胶银印法创作的一个案例。另一个证明拟像因素存在的例子是对阿尔贝托·萨维尼奥批判性反思的引用,塞尔斯逐字逐句地用它们来为他作品中的山峰命名。“照片改变了世界的色彩,更生动些来讲,照片从世界中获取色彩,又将它们滤去,最后创作出一个残酷、美妙、悲伤相互交织的'白夜'。这样的视觉效果适合色盲患者,比如挪威科学家肯特,他曾陪伴奥利佛·萨克斯(Oliver Sacks)去平格拉普环礁(Pingelap)--“色盲岛”。萨维尼奥的建议对于我们理解寒尔斯作品主体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大有裨益。



被驯服的景观 Paesaggio Adottivo

纸上石墨 Graphite on paper  

30x40cm(未装框) 54x64cm(装框)

2017



也许、刻意消除色差后对世界的认识,塞尔斯作品中的基本元素(纸和石墨)、能够表现物质世界原始材料,以及黑白照片这四者之间的最新连接点恰恰正是这个作品系列。塞尔斯以大型专题序列为基础进行创作,这一次他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位于圣维托(San Vito di Altivole)的卡洛·斯卡帕和布里俄尼(Brioni)的墓地。标题强调,摄影作品与绘画作品并非完全相同,而是存在明显的区别:照片是结果。这一作品系列(2008)中相当重要的幅面正是艺术家从与摄影家阿蒂奥·马兰萨诺的合作中收获的灵感。


在这里涉及到了建筑摄影解释与以绘画方式对图像进行再解读这二者之间的直接比较。即使两种图像的框架和构图看起来完全一致,它们之间的区别仍然显而易见。通常,一些具体的环境细节总会从画面中完全抹去,比如在阿蒂奥·马兰萨诺的摄影作品中常常得以窥见的威尼托的风景地貌,以便凸显出灰色天空下某个特定建筑细节的神秘性,而此时其它的偶然因素已被天空吸收和掩盖。对透视切割的采纳极富效果地呈现了斯卡帕美轮美奂的建筑和比例协调的内外部关系,并且由于各平面与立体间明暗对照法的平衡关系,空间仿佛被置于一片沉默之中。


从摄影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深色阴影还是亮白的闪光,都是过度曝光的结果,都是因为在对话坟墓符号价值与抽象价值的认知结构时,画纸的空白未加丝毫装饰。一幅高质量的照片会充分展现出对建筑空间的客观描述。然而,素描则是将照片中的建筑转换成为悬浮的、抽象的,几乎非现实的空间。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在建筑构造之外,通过粘土、石灰石、泥灰岩(凝结物在阴影中被光线的明暗变化凸显出来)的混合物所构成的地质沉积效果,来寻找建筑无序化的背景。


光与影,“钻石”(Diamanti)系列作品(创作于2006年和2009年),中明确正面与侧面的两个要素。通过消除塞尔斯作品原材料的物质特性,无机化表现方式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从单纯的地理学的角度来看,石墨和钻石由同一种物质构成,只是坚实度不同--石墨是最软的物质之一,而钻石则是最硬的物质之一;色阶不同--石墨是最黑的物质之一,而钻石几乎是无色透明。


钻石中的影和光之间的关系要归因于光在钻石表面受到某些折射角度的影响。。将晶石切割成石墨所生成的不同截面实际上是一种还原,是透明与阴影特性的反射,也是图像的限制条件。这种还原也是无机化表现方式连贯一致的进一步发展,而无机化表现形式在经过对塞尔斯经常在他作品中应用的原料属性的调查后,业已成为可能。



关于作者


里卡尔多·卡尔杜拉现任威尼斯美术学院院长,在威尼斯美术学院教授当代现象学。


 1988年至1994年间,他在萨尔茨堡、维也纳和慕尼黑生活、工作和学习。 1989年,他将理论研究活动与策展人活动结合起来。


自1996年以来,里卡尔多·卡尔杜拉曾多次担任威尼斯市政府顾问,负责组织展览、研讨会、会议和公共艺术项目。他的研究方向涵盖了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对重要人物如雨果·鲍尔、马塞尔·杜尚、格哈德·里希特进行深入分析,并涉及现代形式语言、当代意大利研究的各个方面,以及艺术在公共环境中的生产等多个领域。近年来,他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



关于艺术家


塞尔斯(Serse)于1952年出生于圣波洛迪皮亚韦(San Polo di Piave),工作生活于的里雅斯特。在摒弃了色彩之后,他一直在研究石墨画。塞尔斯的石墨激发了对当代艺术中的景观主题最强烈的重新诠释之一,例如海洋、水面、植物在水面上的倒影、多云的天空、高山、白雪皑皑的森林和缺乏人物并被光影改变的自然空间。对于塞尔斯(Serse)来说,石墨作为一种媒介,“既可以做出绘画的同义姿态,又可以做一种不掩饰其纯粹绘画本质的作品”。


重要展出

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2024)

哈瓦那国家美术馆(2017)

法国圣艾提安现当代美术馆 (2015)

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2015)

蓬皮杜艺术中心(2013)

意大利里米尼现当代美术馆(2012)

法国贝桑松美术与考古博物馆(2010)

米兰王宫(2007)

比利时梅赫伦文化仓库(2006)

第三届西班牙瓦伦西亚双年展(2005)

意大利克德罗戈博曼宁当代艺术中心(2004)

比利时根特S.M.AK.画(2004)

荷兰HetDomein美术馆(2003)

墨西哥鲁菲诺·马约博物馆(2002)

普拉托Luigi Pecci当代艺术中心(2002)

葡萄牙里斯本底夫艺术中心(2000)


即将展出


📍成都 K空间

芳沁街87号附3号


塞尔斯:水中谜语

Serse

 Riddle in Water

艺术家/塞尔斯

策展人/俞可


开幕时间

2024年4月6日 15:00


展览时间

2024年4月6日-6月2日


文字、图片来源:塞尔斯、常青画廊

文章来自画册《塞尔斯:极目之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