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tinyfool Tiny4Voice 2019-05-03


Photo by Eduardo Prim on Unsplash

这两天,重新看了一遍余华的《活着》,机缘是有一个读者看了我的视频,给我写邮件聊了聊写作的问题。

我在《为什么学英语总感觉没有时间? 如何获得无穷无尽的学习时间》这个视频里面(本文原文链接是这个视频的youtube版本),讲过我认为如果你业余写作应该多看书,看各种作家的书。

他给我写邮件,说他觉得看书不能提高写作能力,列举了他看的很多书。

我说,写作的话题在这个视频里面只是一笔带过。我当然不是说,只要看书就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其实学习写作和学习任何东西都一样就是先模仿。我的英语学习方法为啥强调多听,其实就是你要听过无数种表达,你才能知道怎么表达。写作也一样,写作之前最好看过各种书,你要知道不同的时期的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家对不同的事情会怎么描写。当然你不需要学会每一种,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慢慢尝试模仿他们,然后慢慢找到你可以控制好的一种风格,然后慢慢写,然后找到你的风格。

比如,我们看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他是从杨铁心遇到郭啸天开始写的,那时候,郭靖杨康还没出生,然后郭靖出生,怎么成长,怎么一点点学习武功,怎么从菜鸟变成一个武林低手,然后怎么遇到黄蓉,怎么遇到洪七公,怎么变成高手,怎么变成一代名侠,等等。一开始甚至可能有点无聊,慢慢的渐入佳境越来越无法释卷。

但是古龙必然不是这样的,他为了凑字数(或者说凑页数),一定是先

冷冷的风冷冷的风吹在XXX的衣角
雨冰冷的雨雨也打在了他的身上


等等,很多时候他不会一上来就去交代某某大侠是怎么出生的,怎么从小受人欺负,又是怎么有了学会了绝世武功。他的武林高手就像是冒出来的,在第一幕就有可能出一个杀招。也许就几个章节都不出现,等等。

所以,我认为金庸的小说天生适合拍电视剧,而古龙的更适合拍电影。

再比如,我是从王朔,王小波,然后余华这个顺序去看小说的。目前为止还没看过莫言。王朔的写法和王小波的写法和余华的写法也是迥然不同的。不是说你能简单的学会他们,但是如果你连见都没见过,就无师自通写的很好,往往很难。

于是聊到后来,他问我,例如他的例子,最近应该看看谁的小说。我说可以看看余华。《活着》可以看看很薄,很容易看完。

然后,我也想起很久没看《活着》了。我也开始重新看。王朔,王小波和余华三个人,我喜欢王朔,但是觉得自己跟王小波是一类人,但是最佩服余华。我最早看的是《许三观卖血记》,看完就觉得这个作者一定不是凡人。写这样的现实题材内心必须火热,但是文字看不出来,文字看着很平实,很冷静。就像医生,我们以前总是说鲁迅是用解剖刀去剖析社会,但是我觉得鲁迅太愤怒了,愤怒是一种力量,但是有时候冷静是一种更大的力量。余华的文字看着越冷静我就越感到有一种极其强大的力量。

昨天终于看完,我给他发了邮件,问他看的如何,他说还没开始。

我截了两端图片放在朋友圈,都来自余华写的本书的前言:

我还看过一些余华谈创作的文章和他的访谈,这些也是我喜欢他的部分。

《活着》曾经被拍成电影,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领衔主演,获得1994年第47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但是从来没有被公映过,不过爱奇艺上面可以看。


简单说来,活着的故事并不复杂,就是一个叫福贵的花花公子在解放前吃喝嫖赌败光了全部家产的故事。他的爹妈、老婆孩子,女婿、外孙子则在他漫长的一生中慢慢死去,作者遇到他的时候,陪他的一种一头老耕牛。简单的说,福贵一生的悲剧,没有一个具体的作恶者,或者仇敌。


龙二是骗走了他的家产。但是你吃喝嫖赌,钱不输给龙二一个人,也会输给莫名其妙的其他人,久赌必输。而且到了土改的时候,龙二被枪毙了,反而给福贵一种,龙二是替他死的感觉。


乍一听这个故事有点离奇,但是在大背景下又相当的合理。我的祖爷爷(我爷爷的父亲)曾经拥有县城两条街全部铺面的产权,也算是富甲一方的小财主了。据说他嗜吸鸦片,把全部家产败光。到了我爷爷长大的时候,一开始我爷爷还是县太爷的师爷,想必生活得还不错。而等到县太爷也没有了,我爷爷就变得百无一用了,只能变卖一些家产,做一些旧货买卖维生。最后,一家人穷到了住不起县城,到了我奶奶农村的娘家租房子居住。我奶奶给人浆洗衣服也成了家里的主力收入来源。但是也正是因为此,我们家的成分是贫农,在土改里面没有遭到冲击。


我曾经问过我父亲,家里有没有古书画和一些金银细软,他说可能也是有的,他小时也不懂是啥。反正文革、破四旧啥的时候闹的凶的时候,家里确实把一些东西交给他,让他扔到河里面去。


有一次,我在微博上讲起这段故事,很快就有人留言,这跟《活着》的故事很像啊。是啊,很像。


活着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有时候很难说。在大时代的冲击下,有时候个人的奋斗,个人的命运确实会很飘零。


余华没有在这本书里面给出答案,也没有给出福贵悲剧的简单归因。这个问题是开放的。这个故事也是开放的。在我们看一本好的书,和好的电影,电视剧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像被延长了,或者被注入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去思考,如果,我们在主人公的境地下,我们会怎么应对,我们能否承受,我们又该如何。


虽然我们家族是贫农,但是据说在文革的时候,还是被折腾过,文革结束以后,当时比较欢腾的一些人有一些被整肃。据说可以揭发当年文革时期整我们家的人,我奶奶说算了。于是就一切都被淡忘了,大家还是乡亲,还是点头不见低头见。


你在看《活着》这本小说的时候,我不觉得是作者是刻意,但是你会发现时时刻刻都有意外。福贵输光了家产,以为望子成龙的爹会打死他,没有,他只是默默变卖家产给富贵钱,让他去还债。福贵去给母亲抓药,却意外的被抓了壮丁。儿子死在了给县长夫人献血上,福贵本来想拼命,但是发现县长居然是以前被抓壮丁的时候出生入死的战友春生,等等等等。但是这些意外都有根有由,非常合理。就像我们从小看书,看惯了微言大义,看惯了作者埋伏笔,以为人生也是如此。但是年纪大了才知道,真实的人生并不是如此,有了征兆,不见得就有后续的发展。人生充满了无数的意外。普通人在大的时代变革里面永远只是被裹挟的,有时候并没有选择。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