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和观念也就随缘吧

吴主任 吴主任 2019-10-09

图:Tsuchiya Kōitsu


人们以为的好运气不外乎出生在富贵人家,又或者在穷困潦倒之际突然听说自己继承了远方表舅的一座城堡,彩票中奖,创业赶上风口等等吧。大多是跟金钱相关。


钱很重要,生活里我们谈责任和自由的背后实际上谈的也是钱。对钱的渴望也比较直观,但把运气仅限于飞来横财是过于狭隘了。


有什么样的父母,遇到什么样的老师,碰到什么样的同事,结交认识了什么样的朋友,无意中看到了什么书,获得了什么启发……都是运气。


听起来有点像是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承认运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作用。正确理解运气,不会对自己的处境过于自责,归咎于是自己不努力所以活该。从整个社会的角度,人们也应该明白,很多人并不是不努力而让处境变得艰辛。原因有很多,能说的不能说的。但与此同时,你若稍微仔细观察身边人的生活状态,另一个事实是,有不少人确实早早自我放弃,混吃等死,但给自己的安慰是,嗨,人生都是运气。


我们把跟努力没有直接相关的环境因素都统称为运气,其中有些完全无解,有些则不然。比如一个人成长在农村贫困家庭,这没法改变,但他若是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比努力更重要的是选择去哪里奋斗。又比如一个人在学校里非常不适应,学习成绩很差,被老师忽视,自我怀疑自我贬低,是一条人生,但如果有人告诉他,只不过是学校的那些标准化考试并不适合他,要学会去寻找自己更擅长有激情投入的事情,若他能有机会意识到这一点,也许是另一种人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运气可以改变。当然跟风水大师嘴里那种改运不一样,这里说的让运气变更好,需要眼界以及正确的观念。


说个自己的例子吧,回想起过去的愚蠢也是历历在目。十多年前,大学刚毕业,厦门几千的房价在我眼里已经高不可攀了,我一脸疑惑,这得赚多少钱才买得起啊。当时只要看到那种说中国房价存在大量泡沫的文章,就觉得十分有共鸣,没错,都是炒出来的。看到骂开放商的文章在心里也是暗暗点赞。有个专业名词叫“验证性偏见”,它是指一旦人们认定自己判断出的原因,就会下意识地尽自己所能去寻找角度去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不愿去了解真正的原因。幸亏那时是没有社交媒体,否则我必然丑态百出。


今天的房价大家都知道了。当年的我对房价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其实很可笑,只是自己的和身边认识的人的收入水平,第二,一些迎合大众情绪的文章,这种文章在包括当时的我在内的一群愚蠢的脑子里有巨大的吸引力在于,有专家背书。看这类文章的时候哪里有思考,只不过是立场为王,站在一条线上就行了。用一个成语来说,一厢情愿。因为这种情绪上的不甘心和收入导致的某种不公平感,彻底没有了稍微理性点的逻辑思考。房价的问题特别简单,一句话,供求关系在快速城市化和超发货币这两大背景之下的变化。至于那几百套组合拳,不是税就是各种繁杂的限购条件,只是舆论上哄人民群众开心而已。


如果问题是今天哪个城市的房价涨还是跌。这个有些算命的会告诉你他们的答案,我不是算命的,没法回答,因为跟未来完全无法预料的政策有巨大关系。但毫无疑问的是,不管自己的喜好与否,人口聚集的趋势不会变,大城市的住房需求就是旺盛,一个模糊但不会错的结论,只要经济不出现意外之外的恶化,长期看大城市的房子的价格是稳的。


我认为十几年前,有些明白人是完全能看到今天的房价的。很少,但一定有。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直觉都能知道房价被严重低估了。你说我当年要是也看了这些人的文章我会怎么想,会觉得非常有道理吗?不会的。因为情绪上不允许,觉得对方不过是在胡说八道。这就是知识结构和眼界不同造成的。没辙。


当然,通常年轻人都没钱,就算知道了在当时也买不起。但这不是重点,比较重要的是人应该逐步学会拥有一种更冷静的敢于接受现状的务实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至少要知道我们都很容易陷入“验证性偏见”,这会导致我们作出比较糟糕的选择,最后会被归为运气不好。倾家荡产的赌徒们一定觉得是自己只是运气不好。


观念也好,或者叫理念也好,涉及的不只是宏大的社会问题,具体到个人日常生活也是如此。几乎所有人都焦虑迷茫过,没有的人才不正常。但是如何应对焦虑和迷茫是需要通过认知解决的。急于求成是人类通病,也是造成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别说赚快钱了,就说读书和学习,畅销的总是那些神秘速成法和各种绝招。上当受骗不奇怪,只是认知缺陷。


我得承认运气不错,十年前有机会碰到一些不错的作者一些不错的书,并恰好有个机会不得不耐心学习。当然大致有关自由意志主义的理念跟今天没什么差,但很明显十年前的我跟今天可真是没法比。很简单,持续地阅读思考写文章,就一定有进步。也算用自己做实验来验证从来不存在速成法。多年前让我大开眼界的一些认知,大致是一个框架,一个观察世界的相对正确的框架,离成品的完善还有十万八千里。在观念的完善和表达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就一点也不着急。


即便是正确的理念,你或许以为都知道了,也依然需要日复一日地重复,在阅读中强化,扎实。就像我现在看书,大致的观点一点也不新鲜,但是某些书里哪怕有那么一两句话,某个例子,甚至某种角度的解释让我觉得有意思,就没白看。没有耐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人对这个世界的整体的认知无法精密地切块分类,这一堆我都知道了,嘿,某某政策不合理!嘿,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嘿,要努力要奋斗!要珍惜时间!嘿,心中有爱才能让自己体验到幸福!!还可以列出很多,但也不过几十条。好,再说历史事件,来几条浓缩版的史实,最好能有戏剧性的细节,饭局上侃侃而谈。


是不是知道了这些之后整个人就牛逼了厉害了,想不到一个人要掌握正确的理念要开阔视野是如此简单。这其实就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了,急于求成,只看标题和结论。今天尤其普遍。


注定是记住了一些口号罢了,浮游在大脑皮层,投机取巧。应用在具体事例中也不够生搬硬套。遇到稍微改头换面的谬论就彻底懵了。


理论都很抽象,生活却很具体,生活中需要去体验的各个方面都是抽象无法触达的。哪怕只是用理论生搬硬套解释现象,没有生活经历的人也常常陷入一种误读。这种感知能力的获取,需要的是理论思考与生活体验的反复磨合。最怕的是自以为聪明的“我都知道了”。如果一个人能够认可一切知识和能力不存在神秘的速成法,那么同样道理,绝对不存在看一两本书几篇文章就有一种“我都知道了”的现象。


说来说去,知道这些本身也是运气。人和观念就是一种缘分。随缘吧,就像你们能在这里看我的文章,就像这个标题打开率一定很低,就像我明明知道那些自认为“我都知道你要说什么”的人不会打开我却偏偏就是要用这个标题。在看的都是缘分,妙不可言。


上篇:3场恋爱3份工作




长按二维码关注吴主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