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色列人如何看待中国人?

冯学荣 读书人冯学荣 2023-10-13

冯学荣20堂视频直播课链接请点击:20堂课链接

 


我们都知道,以色列是犹太人的国家,那么,犹太人和我们中国人有什么关系?我们今天回顾一些有趣的往事。

 

有趣事实一

66%的以色列人喜欢中国

 

2019年,全球民调权威皮尤中心调查结果显示:

 

66%的以色列国民,喜欢中国。

 

25%的以色列国民不喜欢中国。

 

9%的以色列人不置可否。


以下为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统计图:


皮尤民调,以色列(Israel)66%的国民喜欢中国
 
顺便提一下,如图所示,白种人国家中,多数人口喜欢中国的还有:俄罗斯、希腊、保加利亚、乌克兰、黎巴嫩等等,为免跑题,按住不表。您看图,不说话。

66%的以色列人喜欢中国,这是很高的比例了,以色列这个典型西方意识形态的国家,竟然它的多数人都喜欢中国,这实在是太难得了。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以色列人,都喜欢咱中国呢?
 
这个啊,说来话长,看来真的要从我们的悠久历史,从头讲起了。

 有趣事实二
我们至少从宋朝开始就收留犹太人
 
之前的文章里,老冯对您说过,公元100多年的时候,罗马帝国把犹太人从他们的祖国(以色列王国)驱逐了出去,于是,犹太人开始了历史上浩浩荡荡的“大流散”。
 
丧失了祖国的犹太人,流散到欧洲、中东各地,然后,有一小撮,不远万里,一路奔波,竟然,来到了北宋年代的中国。

清末传教士拍摄的河南开封犹太人后代
 
是的,你没有看错,至少从北宋年间开始,就有犹太人千里迢迢,来到了我国河南的开封,也就是北宋的首都,并且,定居在此。
 
(注意:有史料显示,更早的时候就有零星犹太人来到中国,只不过不如宋朝开封聚居的人数、规模和历史影响)

开封犹太教堂遗址碑文

靖康之变(1127年)之后,北宋灭亡,女真人(金朝)统治开封,开封的犹太人,依然留在此地居住,女真人也没有为难他们,反正,犹太人过犹太人的日子,只要你犹太人不冒犯我女真,我也不搞你。
 
在北宋灭亡之后的金朝时期,开封的犹太人,被当时的汉人称呼为“蓝帽回回”、“术忽回回”等。为什么呢?因为啊,当时我们的汉人,分不清犹太教和回教的区别,所以,把这批犹太人,也叫做“回回”。

不但如此,还把这批犹太人在开封修的犹太教堂叫做“清真寺”,也就是说,汉人完全把犹太教和伊斯兰教搞混了,可是,在开封生活的这批犹太人,他们也不争辩,他们很听话,随便你叫,爱谁谁, We don't care.

清末传教士拍摄的河南开封犹太人后代
 
当时,每当别人问起开封的犹太人“你们从哪来”的时候,开封的犹太人就回答:以色列。Israel。我们汉人于是呢,给他们声称的老家,起了一个很文雅的名字,叫“一赐乐业”。

“一赐乐业”,就是“以色列”的谐音。

河南开封的“一赐乐业”(以色列)教堂旧址
 
看,我们汉人的文字功夫,就是牛,把“以色列”翻译成“一赐乐业”,意思是说啊,你们这批犹太人,仰慕我中华威名,不远万里,来到开封,我们一视同仁,赐给你们在这里生活的权利,让你们安居乐业,所以,叫“一赐乐业”。
 
老冯有时候在想,啥时候我也有这么好的文采,那就牛了。
 
因此,当时在中国定居的这批犹太人所信奉的犹太教,也被我们当时的汉人,称为“一赐乐业教”,也就是“以色列教”的意思。

河南开封犹太教堂旧址
 
宋、金两朝定居我国开封的这批犹太人,在后来历史的长河里,他们逐渐融入了汉族,并且,他们读中国的圣贤书,考中国的科举,当中国的官。我们举两个例子:
 
例一:在明朝当过广东布政使参政的左唐,他就是居住在中国的犹太人的后代。
 
例二:在清朝康熙年间当过福建漳南道按察司的赵泱乘,他也是犹太人的后代。

宋代开封府地图

那么,请问河南开封的犹太人,他们为何没能传承自己的宗教、教堂、文化和信仰呢?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崇祯十五年的黄河决堤。
 
是的,明崇祯十五年,李自成起义军围攻开封,在战争中,黄河大堤被挖开,决堤,结果,滚滚的黄河水,淹没了开封城,开封的犹太教堂,也被黄河水摧毁了,开封的犹太人,淹死的淹死,没淹死的,逃离了开封。
 
多年以后,开封从洪灾中恢复,残余的犹太人才陆陆续续回到这里,然而此时的犹太社群,已经元气大伤,再也恢复不了往日的兴盛。
 
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移居中国的犹太人,最终没能保住他们的宗教、文化习惯,甚至在长期和汉人通婚混血的历程中,连容貌都没能保住,到了今天,他们已经彻底融入了汉族。

目前,他们的后代在中国的人数,无法精准统计,但他们一般是艾姓、赵姓、张姓、石姓、金姓、高姓、李姓等等,目前在河南的开封,仍然有他们的后代。只不过,他们的基因,稀释得已经查不多了,所以他们今天的容貌,也和我们汉人基本无异。

河南开封犹太人后代
 
更有趣的是,近代史上的中国,也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犹太人。
 
例如说,我们爱好历史的人,都知道“爱泼斯坦”这个人。

爱泼斯坦,近代史著名人物,参加中国革命斗争的犹太人
 
对,伊斯雷尔·爱泼斯坦(Israel Epstein,生卒1915至2005),波兰犹太人,亲华记者、作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新中国成立之后,爱泼斯坦在中国长期居住,他负责杂志《今日中国》的运营,1957年,爱泼斯坦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一个中国人。

晚年入籍成为中国人的爱泼斯坦
 
除了爱泼斯坦以外,还有一个有名人物,也是犹太人,他就是近代史上很出名的上海房地产大亨哈同(Silas Aaron Hardoon,生卒1851至1931)。哈同是英国籍的犹太人,他是民国时期上海有名的大亨,著名的上海南京路商业街,曾经半条街都是他的。

民国时期著名的上海地产大亨哈同,犹太人

有趣事实三
中国曾经救过犹太人
 
不少历史爱好者都知道,在二战爆发前后,有大量的犹太人来到中国的上海避难,躲开了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
 
这一批犹太人,世世代代都感谢中国人。
 
这是历史事实。
 
那么在当年,是谁给这些犹太人签发的中国入境签证?
 
答案是:当年中华民国驻维也纳领事馆的总领事,何凤山,湖南益阳人。

何凤山
 
当时,在德国纳粹的迫害下,一大批犹太人,为了躲避希特勒的迫害,纷纷来到中华民国驻维也纳领事馆,申请中国签证。
 
何凤山,不顾顶头上司陈介(民国驻德国大使)的反对,向这些绝望的犹太人,发放来华签证,前前后后,何凤山一共给这些犹太人,发出了好几千张的签证。这些犹太人,就是拿着何凤山给他们发的来华签证,辗转来到上海,躲过了纳粹的屠杀,因此,何凤山被犹太人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上海舟山路59号犹太难民聚居点
 
不过,何凤山为什么违抗上司的命令,给犹太人发放签证?史料说法不一,有的说,何凤山是出于怜悯之心,有的说,当时民国驻维也纳使馆断粮了,发放几千张签证,庞大的签证费收入,可以解决领事馆的财政危机,可以给领事馆人员发出工资,领事馆才能维持下去,然而,这一点无论真相如何,和本文主旨无关,我们不展开争论。
 
总之呢,拿到了中国签证的犹太人,纷纷来到中国上海,在虹口区一块面积约为1平方英里的地方,聚居了下来,上海的这个片区,就是赫赫有名的“上海隔都”(Shanghai Ghetto)。

民国时期,逃难住在上海的犹太人
 
“上海隔都”在二战期间,前前后后,一共居住了两万名左右的犹太人,这些犹太人在战后,去了美国、以色列等地,然而,他们一直对中国人感恩不尽,并且,一代一代,对他们的孩子说:不要忘记中国人的恩情。
 
讲到这里,大家是不是理解了,为什么66%的以色列人,都喜欢中国,当然,这也许不是唯一的原因,但一定是原因之一。
 
于是呢,好多年之后,以色列人的报恩,终于来了。例如,2007年,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馆代表26个以色列公司,向虹口区的中国居民社区项目,提供捐款66万元人民币,借以感谢当年“上海隔都”为犹太人提供庇护的恩情。

上海隔都的今天,虹口区长阳路,上海犹太人纪念馆
 
冯学荣20堂视频直播课链接请点击:20堂课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