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男女媒介战争史:女人们拿下小鲜肉后终于扑向中年男 | 油腻成了攻击武器

2017-10-29 张小强 小强传播

正由于“够男人”或“够女人”的标准多半来自文化,而不是天生自然,所以没有什么社会是在人一生下来之后就觉得男性够男人而女性够女人。而且就算得到认可了,也还不能就此松懈。从出生到死亡,男性必须一辈子不断通过各种仪式和表演来证明自己真是条汉子。而女性也永无宁日,必须不断说服自己和其他人自己散发着女人味。——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林俊宏  译)

 两性之间的战斗绝对不是杜撰。尽管有性生殖是生物进化过程的核心,但是她的成功往往意味着他的失败,结果就是一场没完没了的战争以及为了取得胜利而机关算尽的景象。——奥利维雅·贾德森《两性战争》(杜然  译)

       性别(gender)不同于生物的“性”(sex)。性是生理的,性别是社会的。“男”“女”是社会意识的反应。社会意识则由媒介塑造。例如: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来源于媒介长期塑造的女性主内——持家、贤惠,男性主外——养家、主事的性别规范。所以衡量男性是否成功以事业为主要指标,衡量女性以婚姻为主要指标。中国封建古训“女子无才便是德”和当代的“剩女”都是一种性别规训。女性的整容、描眉,也是女性对媒介的皈依,他们不自觉地按照媒介塑造的社会形象塑造着自己。

早期人类社会女性没有政治和文化地位。因而,发明人类交流符号——语言和文字的是男性。女性主义者对此非常不满,她们认为女性与男性相比,不能或不能像男性一样自如表达,因为他们使用的词语和规范由占支配地位的男性群体建构。当女性试图克服这种不平等时,男性控制的传播空间——媒介又成为一个巨大障碍。这就是失声群体理论。

女性为了反抗,则不得不争夺被男人控制的媒介——男女围绕媒介展开的性别战争由此展开。


19世纪开始的第一波女性主义运动展开时,媒介控制在男性手中的,女性毫无话语权。女性对媒介在建构她们社会性别方面的作用尚无意识。

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波女性主义兴起。在女性主义兴起的同时,也兴起了女性主义学者对媒介的批判。女性主义者批评并揭露西方大众媒介把女性塑造成家庭主妇,塑造成男人消费的对象和物质的消费者。

并且直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因为传媒体系内工作的女性太少,导致妇女缺少接近权。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形势发生了根本改变,学新闻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女性。虽然女性仍然在新闻界遭到性别歧视,随着更多的女性进入传媒体系,她们获得了更多的媒介接近权。伴随女性主义运动兴起还有一同反对传统男权文化(标签为白领、异性恋、中产阶级)的性少数群体,电影《米尔克》正是那个时代的反映。

在多重夹击下,西方传统男性也产生危机,伴随女权主义运动也产生了捍卫传统男权的男性主义运动。


然而,男性在媒介上的优势地位随着时间流逝和媒介环境变化逐渐失守。即使我国没有出现西方的女性主义运动,当前媒介中同样有放弃传统男权性别形象的出现。一项针对2010—201527部电视剧中男性形象的研究表明,这些电视剧中呈现的男性开始阴柔、开始无助、开始有各种毛病,在家里被老婆颐指气使。这种新的形象呈现同样是社会意识的反映。

这种改变随着90后的长大而变得明显,60后、70后看不惯的中性风明星开始流行。早期的如李宇春,当前如鹿晗、TFBoy之类的小鲜肉成为粉丝的主流,这些小鲜肉正是油腻中年男的反面——干净、中性。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小鲜肉的粉丝帝国中,一大半是女性。是女性粉丝们的群体意识塑造了并不阳刚的小鲜肉。


     社交媒体的兴起,更是改变了男女媒介战争局面。虽然在“主流”传统媒体的高层,依然是男性的世界。但在草根的社交媒体和主流媒体的中下层,女性不止占了半边天。女性比男性更爱在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她们可以毫不掩饰自己的女性主义主张。比如:宣告单身、表达对肌肉男或小鲜肉的喜爱。传统媒体出来的女性内容创业者也开辟了为“姐姐妹妹”们说话的阵地,比如:咪蒙、萝贝贝。

忙于挣钱养家的中年男们在社交媒体上于是成了新的“失声群体”。媒介空间开始潜移默化地用女性视角改造着传统社会性别规范。事业这个标签不再是“好男人”的标志,“好男人”得符合女性的审美。

男性的身体终于也和女性身体一样成了消费对象。看看以下由一位女性写的十万加文章标题,我们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压迫感:

“那些明明成功的中年男人,活活把自己活成了(Loser)”


有意思的是,女性在新媒体中对男性社会性别的重新塑造已经成功植入相当多男性的意识。现在的男性们并不没有意识到媒介对他们的不公平,而是规训地按照女性塑造的性别规范审视自己。

于是,这种审视就演变成了男人的“中年危机”。所以油腻中年男会写出“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这样的文章。甚至跟风者写出的“如何避免成为一个肥腻的中年妇女”并非反击女性,而是重复前者的“政治正确”。

当大多数男性把问题归结于是自己的“不行”,而不是媒介的不行。女性在媒介上的战争可以说真的胜利了。

为什么现在网络吐槽中年男特别来劲,萝贝贝的公众号“萝严肃”借其朋友之口说“女人都被他们嫌弃多长时间了?”在这篇公众号里,她表现得特别兴奋,她说:

“是啊世道变了,自我感觉良好自夸一枝花的中年油腻男子们忽然发现自己过去那套没用了,有钱有地位有忽悠能力,都无法使现在的女孩正眼看着他们一秒,她们宁可对着手机舔屏不抬头。表达女性的立场的文章咣咣咣地转到朋友圈里:中国男人太丑、太胖、太直男癌!但是,都这样了,我还看到网上这种言论:女人过去给钱就能讨好了,现在怎么还要求男人健身和自我打扮了呢?太累了。那想想冯唐也不错,他最起码发现世界已经变了。”

问题的根源恰恰不在于女人被男人们嫌弃多长时间了。而在于中年男一直是是女性主义和性少数群体攻击的主要对象——他们是白领、异性恋、中产阶级,所以男性危机实质是中年男们的危机。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在东方社交媒体上的展现也是如此。

女人们为什么不攻击小鲜肉?因为今天的小鲜肉一代在审美上早已女性化,他们的社会性别已经被女性改造完毕。

在传统环境成长的607080后中年男们由于社会性别规范与她们不一致而成为攻击对象。


油不油腻是一种选择的权利,当女性在媒介上把不符合她们主流价值观的“油腻”塑造成一种失败者的形象,这和男性在媒介上把“剩女”塑造成失败者是一样的效果。这是一种对男性赤裸裸地歧视。

一旦这种歧视变成社会意识,女性的昨天就是男性的明天。男人不会被缠上裹脚布,但可能为了满足“不油腻”的标准而疲于健身、美容、假装爱学习……还要把这些发布于社交媒体供女性玩赏。

而女性,却不用再说服他人自己有女人味了。


这一次,小强没有蹭热点,而是被热点蹭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