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的禁书时代,包公为什么受民众欢迎?

2017-01-23 铃木阳一 学而优新媒体



日本地藏菩萨是很可爱的,他是保护小孩子的,所以每一个道路都有地藏菩萨。日本也有两所寺庙有捆起来的地藏菩萨,这种地藏菩萨到底从哪儿来的?来源就是江户时代的故事,儿那个故事的来源就是包公拷打石碑。


关于包公,有一段故事就是“判石碑以追客布”,包公把石碑拿过来,说谁扣倒的,石碑不说话。这个故事最早就是出自《棠陰比事物語》,后来改编为小说。《棠陰比事物語》和包公的故事翻译成日语后,开始了日本化的演绎,由此可以窥探下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一个微小而有意思的切面。


战国时期之前,日本没有打官司的制度和法律,武士中层不太重视审判或者法律,他们的法律非常简单,就是“法三条”。之后丰臣统一天下、德川统治全国后,发现缺少了一些打官司的制度和法律,以前日本是没有的,天皇贵族只能学中国,所以需要进口中国的法律。




当时明律的进口很不容易,据说是禁书,不让随便看,而当时明朝已灭亡,没法进口,也不易进口。尽管有一部分悄悄流进了,但很多俚语,不易看懂。对当时的政府来说,他们相信中国有一句老话叫“民可由之,不可知之”。法律不让老百姓看,法律越简单越好,越秘密越好。所以他们判断,重要的不是法律的文章,而是判例,有判例,打官司时,审判员可以整理分类后作为参考来评判。


当时日本没什么资料,他们想起《棠陰比事物語》这方面的笔记可以参考,于是首先进口的就是文人笔记,但只有文人笔记不够。幕府有一位文官说,我们什么都要,公案小说也可以,于是都进口作为参考。文官进口了笔记和公案小说拼命进行研究,做了抄本、复印本还有训读本。很多文官在全国特别是东京、大阪、京都要研究法律,这个过程中,这些书也流到了民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和平而统一的社会里,一般的武士们或老百姓也想知道打官司的制度,现时幕府的法律是怎样的,他们怎么审判我们的事情,所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民间流出的文言笔记还有公案小说,对老百姓来说,写的都是中国的事,制度也是中国的,里面的方言不易看懂,于是有一些人把中国的故事完全改为日本的故事。


这时京都的知府在日本叫“所司代”,京都的知府是很不容易的官位,因为有天皇、贵族。幕府和天皇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幕府选择优秀的人派到这儿作知府,这人叫板仓,父亲儿子都做京都知府,他非常聪明,而且很清廉,如同包公一样,所以京都的人非常称赞他。民间的文人,为了实用的目的,以板仓父子为主人公写了书,叫做《本朝籐蔭比事》。中国有《棠陰比事物語》,日本也有了《本朝籐蔭比事》,以后还有《樱陰比事》。民间出版的《比事》系列书都很受欢迎,小说故事编为戏剧脚本表演。和中国评书一样,评书在日本叫做“讲释”,因为可以用灵活的艺术骂当时的政府和官员,非常受欢迎。


到了第八代将军吉宗的时代,东京知府大岗忠相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官员。他为东京市民整顿消防制度,并设立了药草园和不收费的医院,所以老百姓非常喜欢他,最后把板仓父子作为主人公的故事改编为以大岗东京知府为主人公的作品,包公把石碑捆起来拷打,是老百姓最亲密的菩萨,把地藏菩萨捆起来编成故事,彼此的之间的文化是相通的,于是,《棠蔭比事》等笔记和小说引到日本后,流入民间,演绎成了广受欢迎的日本清官的故事。



该文根据铃木阳一教授在学而优书店的演讲摘录、整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