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下篇 · 德经 || 第五十八章 · 祸兮福倚

点击关注👉 道德经解析 2022-10-07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下方卡片”,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每天与您分享精品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德经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道”是客观规律,其属性表现为“德”。“德”必须在大道的指引下,去观察万物的本源。凡是合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就是“失德”。高不忘下,贵不忘卑,这是真正的“德”。就像君王称呼自己为孤、寡、不毂一样,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卑下一些,从而合乎“德”。所以说,那些最高的荣誉,是不需要自己去夸耀的;只要有了真正的德性,别人自然会去给你真正的名誉。“玄德”堪称慈母德范,它是最深刻、最本质、最核心的德,是老子给合于“道”的人及行为所打的“无限高分”。作为具体存在的“道”的践行者,即使不能真正与“道”合一,其行为境地也能无限接近道。所以,玄德是“道”的践行者的最高追求。

第五十八章 · 祸兮福倚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语译】
①闷闷:昏昏昧昧的状态,有宽厚之意。
②淳淳:淳朴厚道。
③察察:严厉,苛察。
④缺缺:狡黠,抱怨,不满足。
⑤正:确定的标准。
⑥妖:邪恶。
⑦廉:锐利,棱角分明。
⑧刿(guì):割伤。
⑨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无所顾忌。⑩光而不耀:明亮而不耀眼。
译文
人君政施宽厚,人民自然淳朴;政施苛察,人民就会狡诈。灾祸啊,幸福依傍着它;幸福啊,灾祸隐伏在它里面。谁知道它的变化有没有终点?福祸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常可再变为反常,善良可再变为邪恶。人心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圣人端庄方正而不伤人,棱角分明而不害物,直率而不无所顾忌,明亮而不光芒耀眼。

名家注解
王 弼:善治政者,无形无名,无事无政可举,闷闷然,卒至于大治,故曰,其政闷闷也。其民无所争竞,宽大淳淳,故曰,其民淳淳也。立刑名,明赏罚,以检奸伪,故曰察察也。殊类分析,民怀争竞,故曰,其民缺缺也。
朱元璋:故复云闷闷,言淳朴守无事,民俗实,君福也。亦言察察,谓苛政也。民多不足,此君之祸也。故圣人守正而不改,强不恃能。道行焉,道成焉,民安物阜。
河上公:圣人行方正者,欲以率下,不以割截人也。圣人廉清,欲以化民,不以伤害人也。圣人虽直,曲己从人,不自申之也。圣人虽有独知之明,常如暗昧,不以耀眩人也。

经典解读
老子反对为政苛细,明察秋毫,包揽一切,干预一切。我们有一些说法,如抓大放小、宽以待人、宜粗不宜细等,也是这种思路。相反,事必躬亲、无微不至、心细如发,是修表、精密仪器等行业从业者必备的品质,但是对于领导人、管理者来说,未必总是正面的特性。
紧接着,老子通过对闷闷与察察的辨析,顺势引出祸福的转化问题。闷闷看似不佳,却能使人民自然淳朴。察察看似精明强悍,却会使人民变得狡诈。做人做事,切不可只看一面而忘了另一面。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句,是极为著名的哲学命题。祸可以转化为福,福也可以转化为祸,但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如此。不具备一定的条件,是不能转化的。
另外,老子认为,对立面既然互相转化,也就很难确定事物矛盾的主次方面,这就是“其无正”。比如看乒乓球赛,一球之争,胜也胜得飞快,败也败得飞快;一会儿是这方主动,一会儿是那方占优。你很难知道下一分钟下一秒钟,那个小球会飞到什么地方去。正是因为“其无正”,所以才“人之迷,其日固久”。
正所谓“反者道之动”,是正是奇,是善是妖,都只是一时之道、权宜之道,不是常道。认识到这一点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不利的局面下,尽快扭转局面。同时,在你被认为是正是善的情势下,怎么样警惕复化为妖、复化为奇,怎么样防止再次陷入逆境。
至于“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与孔子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提倡一种美德,同时防止它的过分与极端化。老子提醒方正的人,要注意不割伤旁人;提醒锐气十足的人,注意不刺痛别人;提醒直言的人,要把握好分寸;提醒风光无限的人,别自我炫耀。总之,一切要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处世空明拳:努力把坏事变好事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意思是,灾祸啊,幸福依傍着它;幸福啊,灾祸隐伏在它里面。谁知道它的变化有没有终点?福祸没有确定的标准。老子看透了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深刻认识到坏事可变成好事,好事也可变成坏事。
对于讲尊严的人来说,精神上的折磨比肉体折磨更残酷、更难以忍受。可是,很多成就非凡的大人物,却正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无法忍受的轻视与讥讽,从而奋发图强,终成大业的。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林肯就是因为不断地遭受打击而最终飞黄腾达的。他人的轻视不过是替林肯预备了一架登天的梯子,使林肯登上了荣誉的顶峰。
当年,林肯还是一个青年律师。他为了一个很重要的案件到了芝加哥。但是,他毫无声望,没有人理会他。那些有名的老律师,看不起他这种初出茅庐又来自外地的律师,甚至认为和他在一起会降低自己的身份。他们无论到什么地方,总是尽量躲着林肯,甚至不允许他和他们一起吃饭。这对于年轻气盛的林肯来说,绝对是不小的打击。
被人轻视成了林肯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督促着他不断向前,好超过那些看不起他的人。林肯成功了,直到他做了美国的总统,那些律师还只是些律师而已。
可见,对于有骨气的人来说,轻视与讥讽恰恰好似通天的梯子。我们尊敬林肯,是因为他面对轻视不自弃,通过努力登上美国总统的宝座。无独有偶,拿破仑也是因为被歧视,而奋发向上,通过许多艰苦卓绝的努力而改变命运的。
小时候,拿破仑在布里恩的贵族学校上学。不过,拿破仑的父亲是一个高傲而又穷困潦倒的科西嘉贵族,虽然他把拿破仑送进了贵族学校,可是,他并不能让拿破仑和同学们一样,过富家子弟的生活。因此,他必须忍受同学的轻视与讥讽。
每一种嘲弄、每一种欺侮、每一种轻视的态度,都使拿破仑增加了一种决心,那就是一定要好好努力,以实际行动让这些愚蠢的富人们看看,他确实比他们优秀。
在拿破仑16岁的时候,他就当上了少尉。但就在这一年,他父亲去世了。这样,他不得不从自己那本来就少得可怜的薪水中,抽出一部分帮助他母亲。
在部队里,拿破仑的同伴们一有时间就去追求女人或赌博。拿破仑个头矮小,不受女人欢迎;而他的贫困,也使他失掉了参与赌博的资格。于是,他就埋头读书,长了不少学问。长官看到他颇有些学问,就常派他做些需要进行复杂计算的工作。他把这些工作完成得十分出色,于是他更加受到重用。他的同龄人仍在追逐享乐的时候,拿破仑已经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了。
拿破仑之所以能成为伟人,除了得益于他的天分外,很大程度上源于他能变打击为动力,并通过艰辛的努力把坏事变成好事。很可能,如果当初拿破仑像别的孩子那样拥有顺利的生活,世界上就会缺少一个妇孺皆知的英雄。
德摩西尼是古希腊卓越的演说家。可谁能想到,这位伟大的演说家天生就声音微弱、吐字不清!尤其是“R”这个字母,他怎么也说不清楚。当他面对大众演讲时,他吐字不清的毛病完全暴露出来,听众们都大肆嘲笑他。
为了克服自己的缺陷,为了使人们不再嘲笑自己,他把石子含在嘴里……对着大海演讲,一边向山上跑一边演讲,强迫自己一口气念好几百字,站在镜子面前演讲以矫正自己的姿势。
此外,他还特意建了一个地洞,每天在里面练习他的声音和演说的姿势,以此来抗拒外界的纷扰。德摩西尼的坚持终于取得了成果,人们给予他的不再是嘲笑,而是经久不息的掌声。摩西尼用他的行动证明了,只要努力,世间没有什么不可能!
那些能在讥讽、轻视中取得成功的人,是值得称颂和尊敬的。他们面对困难,面对坏事,不是选择逃避,而是想办法变难为易、变坏事为好事。那么,我们呢?难道就自甘沉沦?别忘了,只要不放弃,就一切皆有可能。

管理般若功:不做至察无徒的人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就是说,一个国家政令苛察黑暗,其人民就会怨声载道。执政者苛察治国,积极地“有为”,可能会暂时收到一定的效果,但终将搞得民不聊生、自食恶果。
周厉王为政苛察,搞得国人连话都不敢说,只能在路上互递眼神来打招呼,终于导致国人暴动,推翻了他的统治。明朝之所以灭亡,很大原因在于厂卫特务机构干预司法、行政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严苛的政治氛围令人们难以承受。又如希特勒执政时期的德国,虽然在短时期内造成一度繁荣的表面假象,背后则是民不聊生、人人自危,更谈不上“人权”、“自由”、“平等”了。这些违背宽宏的治道的做法,用老子的话说,是“不道”,必会“早已”。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管理者太自负,大事不糊涂,小事也精明,事事都精于算计,就不可能拥有很多朋友,也不可能发现和培养更多的人才。诸葛亮是个至察的人,魏延脑后的反骨都被他看得一清二楚。结果,他不得不用马谡守街亭,蜀国后来不得不用廖化做先锋。
上述说的都是为政苛察的坏处,下面说说宽宏为政的好处。为政以宽,百姓就可以安居乐业,达到“民皆乐其生而遂其性”的境界,使社会风气归于淳朴厚重。
宽宏的政治体现在“我无事而民自富”,执政者所要做的非常简单,只是不矜、不贪、不欲、清静、节俭。不矜,可以不争;不贪,就没有聚敛;不欲,那么百姓可以得到安宁;国家富强,崇尚节俭,那么百姓可以富足;执政者淳朴厚重,那么社会风气就会比较淳厚。西汉初年,曹参曾经推行这种治国方略。汉文帝和汉景帝时继续实行,并且大见成效,开创了为后世称道的“文景之治”。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实际上是在劝告人们,待人要少苛求、多宽容。这对于管理者的启示是:不要计较被管理者的缺点和小错。
组织用人,不是在寻求圣人、贤人,而是寻求对组织有用的适合相应工作岗位的人。被管理者中尽管有的人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只要不危害组织的利益,不必过分关注和追究。
西楚霸王项羽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下属过于苛察。殷王司马昂背叛项羽,项羽派陈平等人去攻打他,以迫使他投降。然而,不久后司马昂却投靠了刘邦。项羽认为陈平在这件事上未能尽心尽力,就要追究其责任,结果导致陈平也投靠了刘邦。
陈平投靠刘邦后,就有人告他的状。说他在家时与他嫂子私通,投靠项羽不被重用,投靠汉王后又收受贿赂等等。刘邦找到陈平问清情况。陈平说:“这些事都有。我哥哥死后,为了侄子我娶了嫂嫂;项羽不重用我,我才离他而去;到你这里后,你还没给俸禄,我只好收礼养家。我可帮你打天下,但我不是圣贤,你要找圣贤我可以辞职。”刘邦还是把他留下了。后来,陈平当了汉朝的丞相,并在保汉室、灭诸吕的政治斗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形之下,刘邦的部属中有许多人曾反对过他或投降过项羽,均未受追究。所以,项羽虽常胜,人却越打越少;刘邦虽常败,人却越战越众。
不苛察的意思是指小事糊涂,大事聪明。例如,一个中小企业的老板,关键的技术、主要的客户、原材料和产品的购销网络一定要亲自掌握,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至于具体的生产活动,则不必亲自参与。
但是,不“苛察”并不是说管理者就要当“老好人”。面对一些问题和矛盾,管理者如果漠然视之、放任自流,就非但不能换来“人缘”,反倒容易引起大多数人的反感。因为回避问题和矛盾,纵容缺点和错误,最终必然会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对这种不讲原则的“老好人”式的管理者,人们又怎么会发自内心地信服呢?
察,并且及时、适度,就能把问题和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是负责的表现。察,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注意范围与重点,事关立场、作风、精神状态、人品道德等原则问题,就需要细察真究,决不含糊;而对那些鸡毛蒜皮、无关宏旨、纯属个人性格方面的枝节问题,则不必“察”之过细、责之过严。另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力求做到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不捕风捉影,不无中生有,不夸大其辞,不上纲上线,不简单粗暴,不以权压人。
管理者往往肩负着使事业兴旺发达、加速发展的神圣使命。其责任和义务都要求他们不断修正错误、不懈追求真理;要求其有宽广的胸襟,对小事不斤斤计较;又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面前,讲真理不讲面子,讲原则不讲私情,敢于直言不讳,勇于较真碰硬。正所谓“为官避事平生耻”,当宽则宽,当察则察,才是领导者应有的情怀。
总之,作为一个管理者,在管理中要审时度势、宽严有度。该管的要管,不该管的事就不要管,要“一半清醒一半醉”。既要坚持原则,又不能绝对化;对待他人,既要真诚批评帮助,又要注意团结。“察”到如此境界,自然就不会有“无徒”之忧了

    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不是房子,不是车子,而是……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深度好文)

    真正的朋友:始于志趣,合于三观,敬于人品,久于岁月(深度好文)

    喜欢把“谢谢”挂嘴边的,往往就3种人

    有一种格局,叫沉得住气!(深度好文)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你千万不要说出口

    曾国藩:离你最近的三个人,决定了你一生的走向

    是福是祸,就看你能不能守住这一点(深度好文)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