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十字路口抓拍快递员,你差不多是第3000个了 | 快递故事

谷雨×OFPiX 谷雨影像GuyuVision 2019-07-11


十一前后,在杭州西湖边的龙翔桥,出现了一位怪人。他站在人来人往、车辆如梭的十字路口,用挂有外置闪光灯的单反相机,不停“闪”着来往的电动车。被他盯上的,大部分是快递小哥和外卖骑士们——这是一个人们司空见惯,却不曾深入了解的庞大城市群体。


这个怪人,叫葛亚琪,自称“十字路口摄影师”。在国庆前后的五天里,他在龙翔桥十字路口蹲守了几十个小时,拍到了三千多张照片,其中绝大部分是关于这些快递员的。


透过镜头,他发现,快递员处于平台和用户的夹缝中。“快递员像是浪人,追求自由,又靠双手去创造财富。”葛亚琪说。


 这样的照片,葛亚琪拍了三千多张。


作为这组照片的图片编辑,我决定和葛亚琪来一次对话。看看这五天他拍到了什么,又有什么体验。


摄影 | 葛亚琪

编辑 | 赵天艺

出品 | 谷雨 × OFPiX  



“速度”是这个群体的关键词


我:葛亚琪你好,请先介绍一下自己的的头衔吧,为什么叫“十字路口摄影师”?


葛亚琪:这个“十字路口”其实是特指西湖边的龙翔桥十字路口。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这里有着大概全杭州最大的人流。我喜欢在这个路口拍下各种各样的路人。很多人的个体照片其实都很有趣,但也很雷同。不过,当我把这些照片堆积起来后,却发现自己不经意间拍下了整个路口的生态链。


这有点类似Hans Eijkelboom在《巴黎·纽约·上海》那个项目中做过的事。通过归纳和分类,我可以将路人的面孔、发型、衣着、胖瘦、动作,甚至手中的食物分成许多有趣的种类。把这些照片按照类别成组展示出来,要比单张照片表达的信息量大得多,意义也更加深刻。


 在《巴黎·纽约·上海》这本影集中,Hans Eijkelboom拍下了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城市街头的众多职业,有保安、警察、建筑工、搬运工、清洁工、餐车售货员、停车收费员、出租车司机等。

 

我:这次你为什么选择专门拍快递员呢?


葛亚琪:我对快递的兴趣,来自一个偶然的契机。几个月前,一位老同学来我工作室做客。因为找不到感兴趣的工作,他已经待业在家很久了。“实在找不到工作就去送快递,反正也不怕辛苦。”被问及对工作的打算时,他告诉我。


我觉得他把快递想得太简单了,当时就泼了他冷水。没有哪份工作是只靠辛苦就可以干下来的。


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有了用城市分类的方法拍快递的打算。我希望通过堆积素材,把快递员在路上的样子分个类,把他们的共性与个性展示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去看。如果看完之后,他们能发出感叹“哦,原来快递员是这样的”,就可以了。 


后来我发现,在刚提到的《巴黎·纽约·上海》那本摄影集中,并没有快递员。这可能是因为Eijkelboom拍摄的那个时候,主要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和本世纪最初的十年,还没有太多快递。而外卖骑士大规模出现,更是近几年的事了。所以我觉得,用Eijkelboom的方法拍快递,也许算是对这个我很喜欢的范式的延展。


我:你拍摄的照片感觉都很“流动”,基本都不是定格的画面,为什么选择了这种拍摄方式?


葛亚琪:第一次去拍的时候,我其实很迷茫,因为快递员速度很快,无法接近。我甚至拿着400mm的镜头去抓他们的特写,但是几次之后,发现没有什么意思。


后来,我感觉到,其实“速度”就是这个群体的一个关键词,所以我开始走近拍摄对象,用慢速闪光的拍摄方法将主体剥离出来,这样可以把速度的感觉带入照片。

“你拍什么拍!”


我:用闪光灯拍摄,其实就等于告诉对方在拍他了,对方发现后会有什么反应吗?


葛亚琪:我通常只拍行驶中的快递员。如果刚好被看到,他也已经开走了,最多的反应是回过头来看我一眼;少数比较疑惑的会停下车来看我,但那时我可能又拍了其他几个快递员,甚至是行人,给人一种无差别街拍的感觉。


有些人一个中午要路过好几回,每次路过都被我拍,时间长了也习惯了。还有的人在等红灯时停下来,顺便问我,知道我不是公司派来监督戴头盔的,也就放心了。


也有快递员上来指镜头的,但他又不是那种对抗的表情,好像是在搞笑。



我:有人问你在拍什么的时候,你怎么回答? 


葛亚琪:这个很尴尬的,怎么说,他们都不理解。我一般说在街拍,有时候就直说在拍快递员,统计一个小时有多少快递员经过。然后他们就很迷茫。但只要不是来抓拍罚款的,也就无所谓了。他们都很忙,没时间跟我扯。


我:会遇到比较不友善的人吗?


葛亚琪:极个别快递员会开口骂人。印象最深的是国庆假期,一个快递员被我拍到后张口大骂:“你拍什么拍!”还有人比过中指。


我:对于他们的不理解,你会烦恼吗?是否会在意被误解?


葛亚琪:我对这种不解很习以为常了,因为我拍快递员的同时,还在拍路口的其他行人。事实上,我已经拍了好几年了,被人误会的事情也发生过,站在对方的角度,确实无法理解我在做什么,要短时间之内讲清楚也很难,所以我后来干脆就不想这些了。反正自己做的不是违法的事情,也没什么好怕的。

在用户和平台的夹缝中生存


我:在做这次专题拍摄之前,你对快递有一个大概什么样的认识?随着拍摄的进行,有哪些新发现?


葛亚琪:虽然不至于像刚才提到的那位老同学一样,但我本来也对这行没有太多具体了解。印象里,他们是城市生活常见的一部分,但总觉得他们给人的印象更像是一个背影,一提到他们,首先进入脑海的,可能是那几个大品牌外卖和快递公司的颜色。所以在最开始,我首先想到的分类,其实是简单的颜色分类。



在整个拍摄的过程里,对我来说,快递员的形象是在不断地变具体的。我会开始注意到一些他们身上的细节,比如竟然有这么多快递员在外卖箱前挂着瓶装水。



再比如,几乎每个快递员都有1-2个充电宝,手机一直都在充电中。



还有很多人都戴着耳机,不知是在听音乐调剂工作,还是为了打电话方便。



因为随时都在车水马龙里穿梭,很多快递员都戴着口罩。



我:这些主要还是物品方面的细节,关于快递员本身呢?根据你的观察,这个群体里都有什么样的人?有哪些让你印象比较深的?


葛亚琪:明显男性比较多,尤其是年轻男性,可能这个工作还是比较辛苦。而且快递外卖这种工作,在社会上还是容易被认为是男性职业。


拍摄之前,我上网查过相关数据,好像在快递员里,女性只占不到百分之十。这次还是有拍到女性的,虽然真的比较少。



然后让我比较意外的,是发现有不少年长者送快递和外卖。这个工作节奏这么快,还需要完全依赖智能手机,应该还是挺有挑战的。



我:拍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快递员,他们带给你的最强烈的感受什么?


葛亚琪:应该还是那种速度感。刚才也提到了,这也是我选择慢速闪光拍摄的原因。他们对速度的追求太强了,这其实给他们很大的压力。我试着专门抓取过他们的表情,大部分还是那种很疲惫、紧张的状态,我想,可能也是因为要努力加快速度吧。当然,也有一些看起来很“燃”的。



我跟外卖小哥聊过天,他们基本是处于用户和平台的夹缝中。用户会希望速度越快越好,平台为了招揽顾客,不断地缩短预计送达时间。结果就是外卖小哥们必须追求很夸张的速度,用小哥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拿命换钱”。


可能也是因为这种快节奏,我拍到很多人在一边骑车一边打电话、看地图。其实感觉还是挺危险的。



有的时候,他们为了赶时间也会违章,比如在非机动车道逆行。以前遇到,我还是比较愤怒的,现在可能多了点理解了。


但是,如果他们被交警看到了也没有办法,该罚,肯定还是得罚的。


快递员像是爱自由的浪人


我:除了你和交警之外,他们会和其他的路人有什么互动吗?感觉大部分照片里,他们和路人都只是交错而过。 


葛亚琪:完全不会。


(良久…)


我:(正在输入中…)


葛亚琪:哦,有。 


我:(删除中…)


葛亚琪:有路人会问路,快递员一般都比较认路,都会帮忙指路。


我:快递员之间会交流吗? 


葛亚琪:一般快递员都互相不认识,所以不会交流。 


快递员之间如果认识,会在等红灯时寒暄几句,“生意好不好啊?”“这单到哪里啊?”之类。


“这个人在这里拍了我好几回,大概是公司派来的。”这样的对话我也有听到过。



我:其他路人在和快递员交错的时候,会有什么反应呢? 


葛亚琪:看快递员的外表。如果是普通的大众快递员,就会被无视。大家已经习惯这个职业了。 


但如果他比较拉风,就会有人瞩目。打个比方,有个快递员在车上插了一面很大的国旗,开动的时候,国旗飘起来,很拉风,所以他开到哪里,路人都会盯着他看,还有人拍照。



还有的快递员是打扮时髦的年轻人,烫个头、文个身,也会有人看他。



我:在你拍的这几千张照片里,如果要挑选出你最喜欢的几张,会是哪几张? 


葛亚琪:我选两张吧,它们分别代表了快递员的共性和个性。


首先是这张:一个快递员嘴巴里叼着一瓶冰红茶,快速驶过。我觉得从他身上能感受到快递员这个行业的很多普遍特性:速度、辛苦,在车上解决很多问题。



而第二张则代表了个性。比起上面在疾驰中的面目不清,他的个体形象更加鲜明,又可以看到快递员更加潇洒、个性的一面。看着他,我会觉得快递员像是那种浪人,追求自由,又靠双手去创造财富,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依然可以在自己的小车上笑傲人生。





结束了对葛亚琪的采访,我找到了这位“十字路口摄影师”的灵感来源——荷兰摄影师Hans Eijkelboom的相册《巴黎·纽约·上海》。作为城市生态的分类展示,在人类学的层面,Eijkelboom的作品显然更为深入和全面,毕竟那是倾尽十余年心血的成熟作品。但有趣的是,我从葛亚琪的作品里看到了一丝比经典更多的东西。


在《巴黎·纽约·上海》中,虽然三座城市分处几块大陆,它们的人文景观却同多异少。这并不意外,“同质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早已是明日黄花。


对我来说,整本相册扑面而来的是对文明力量的感叹,也夹杂着些许对个性失去的遗憾——人们通勤的西装如同全球都市上班族的军服,身边是同样的高楼大厦,脸上带着同样的匆匆之色。走遍全世界,至少在都市里,已经没有多少“异域猎奇”的机会了。


在葛亚琪的这组照片里,不可避免地,雷同感依然是主基调。但相比于Ejkelboom对“同”的着重表现,葛亚琪似乎对这个时代逐渐变得稀缺而奢侈的“个性”多了些留恋。


在拍摄了三千张这样的照片后,葛亚琪在关注快递员群体共性特征的同时,也保持对照片中主人公们几乎难以察觉的个性和细节的珍视和探索。我想这次的拍摄成果对葛亚琪来说,既是一份关于共像的社会分类记录文本,也同时是他留给自己的对殊像的纪念册吧。


最后,让我们脱离分类学的视角,来看看那些人群中的个体吧。











项目主持:任悦 / 詹膑

摄影:葛亚琪 / 肖予为 / 卢禹凡 / 刘禹扬 / 范晓颖 / 林宏贤 / 汪可 / 金晓梅 / 郝梦雅 / 郑志成 / 吴家翔 / 崔楠 / 金东俊 / 诸少达 / 吴承欢

图片编辑助理:张叶 / 刘立楠 / 李偲扬 / 钟华连 / 赵天艺

特别鸣谢:摄影书编辑豆豆;快递员朱宏 / 李元 / 项亮 / 田文芳;骑手潘为磊 / 王志宏 / 高升


视觉设计:彭奥 / 张家馨;视觉监制:于涛

文字编辑:金四 / 迦沐梓 / 赵赫廷 / 纪晨;数据编辑:郝昊;运营编辑:郭祎

校对:阿犁

项目协调:李佳 

项目监制:魏传举 / 王波

(本项目由谷雨计划支持,谷雨 × OFPiX联合策划,腾讯新闻出品。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