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镇贵妇”成新宠:当年去北上广奋斗错了吗?

书院特邀作者 读者 2023-04-28



文/剥开的四季豆来源/砍柴书院(ID:kanchaishuyuan)

最近,“小镇贵妇”这个词火了。


这源于一位编辑刷到了小镇贵妇同学的朋友圈后,动摇了她在大城市奋斗的决心。



身为都市丽人,在大城市打拼多年,可回家过年,却发现早已输给了老家的女同学。


这些小镇贵妇生活富足,工作事少离家近,早婚早育,手里基本是3套以上的全款房产。


虽然她们购物、旅游很少去北上广等大城市,但她们的消费能力,足以吊打十个北漂普通人。


她们会五万买玉镯,十万买翡翠,还投资金器,最爱成箱购买贵价时令水果、生鲜海鲜……


当你还在为房租涨价、裁员降薪烦恼,或者掏空钱包,背负百万贷款才住进老破小时,小镇贵妇每天思考最多的一件事却是:“今天要如何娱乐?”


引得网友纷纷感叹:“我月薪2万,活得竟不如小镇贵妇!”


于是,“小镇贵妇”给了很多人一记精神暴击。


她们开始动摇:“当初选择北上广,难道是我错了?”



而这,恰恰是一直以来横跨在年轻人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你愿意选择“大城床”,还是“小城房”?


十年前,被迫逃离


十年前,有个热词叫“逃离北上广”。


但更多人的逃离,似乎充斥着一种无奈和被迫。


1984年出生的王晓楠,在北京待了五年后,还是选择回到家乡山东临沂。


在北京生活期间,她换过好几份工作,这份漂泊让她一度没有归属感。


五年时间里,她搬了十几次家,每一次搬家就像是一场迁徙,让她身心俱疲。


最让她觉得辛苦的是,北京的生活成本太高了,每个月的工资除去房租和各种生活开销,就所剩无几,这是迫使她离开的最主要的原因。



“我好像怎么努力,都没办法在北京看到希望。比如说拥有一套房子的希望、活得很踏实的希望。”每当想到这一点,王晓楠就会感觉很沉重。


最终,她还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在老家买了房。


漂泊多年,她终于放弃年少时的梦想,过上了父母眼中的安稳生活。只是午夜梦回时,她偶尔也会想起在北京的日子,怀念那个曾想“仗剑走天涯”的自己。


相较于王晓楠的“回得去”,苏果似乎进退两难。


1983年的苏果,出生在山东烟台蓬莱的一个小村庄。北京大学的本硕,还有国外的双硕士学位加持,她无疑是农村大学生里的佼佼者。


2011年留学回国后,为了解决北京市户口,她几经辗转找到了一家媒体单位。



然而,因为在国外少呆了近2个月,不满360天,她与北京户口失之交臂。


早已结婚的她不禁担心:孩子的户口怎么办?


由于苏果夫妇都没有拿到北京户口,孩子出生后户口只能落回老家,未来还要面对上学和异地高考的现实问题。


这一度让苏果感到十分焦虑。


而2013年,应届毕业生留京指标只有1万个。


苏果不由得陷入迷茫:要不要回老家生活?可是如果回老家,这么多年的奋斗,真的说舍就舍吗?


“我现在既拿不到北京户口,也享受不到农村的‘地票’,两边的福利都享受不到。”


像苏果这样的“小镇做题家”还有很多,现实迫使他们成了一群两边都靠不上的新城市人——“双漂”族。 



即使到了2022年,北京积分落户指标也是少得可怜,12万人要去争那仅有的6000个名额。


所以,尽管有些人已经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在北漂近20年之后,仍然没逃过那道拦路虎:北京户口。


没有户口,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归属感;没有户口,就意味着孩子高考还是要离开北京。


归属感,正在成为一线城市许多农村高学历人才精神世界的空白区。


于是,极少数人像王晓楠一样早早地回到家乡,更多人却像苏果一样,留在大城市苦苦挣扎。


容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渐渐成为年轻人的“梦魇”。



十年后,主动回撤


如今十年已过,网络的飞速发展,似乎给了年轻人更多的可能。


“我觉得这不是一种逃离,而是一种选择。”


同为80后的林莹毕业后,也选择了回家乡。



但是与王晓楠的逃离、苏果的纠结不同,她认为大城市和老家各有各的好,北京很好,但不适合她,她在意的是家的感觉。


留在北京,每天要挤早高峰,单位远的话,每天光花费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就要好几个小时。


为了碎银几两,把自己整得疲惫不堪,这不是林莹想要的生活。


于是,她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


回到南昌后,除了生活节奏变慢,更让林莹庆幸的是,在母亲生病期间,她能陪伴左右,照顾尽孝。


如果留在北京,这是肯定无法实现的。


其实不只是林莹,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老家,一来能更好地照顾父母,二来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节奏做事。


在《2021新一线城市Z世代青年消费趋势报告》中,超七成人首选“生活悠闲、归属感强、烟火气十足”。



这和人们以往的认知大有不同。


周蓉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她喜欢安逸的生活,所以放弃北漂,回成都工作。


“找工作我最看重生活环境,选择一座城市就是选择一种生活。”


在成都,离家近、不加班,不用因为房价而透支自己的生命,还有很多时间去享受生活。


她可以逛最爱的春熙路,吃最爱的冒菜,一碗才十几块。


与北京的干燥大风相比,她更喜欢成都带有泥土清香的湿润空气。


“不少人想先在北京挣大钱,再回老家定居,我一步到位。”


从林莹和周蓉身上,我们可以发现,相较于十年前,现在的年轻人似乎更喜欢追求简单稳定的生活。


但年轻人选择回到老家,并不代表“躺平”。


恰恰相反,有着高学历的他们,在大城市“见过世面”后,在小地方工作也并不甘于平庸。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返乡创业人员为历年之最,高达1010万人。其中,主力军是年轻人。



他们搞种植、卖特产、开直播等,忙得不亦乐乎,年轻人回老家创业已然成为一种新潮流。


湖北武汉的“95后”小伙柯进大学毕业后,选择返乡创业,如今已成为非遗传承人。


年幼时,柯进的父亲意外去世,家里还有一个天生残疾的哥哥,一家人过得极其贫困。


但柯进从不因家境不好就自暴自弃,他从小跟随爷爷学习古法酿酒,一心想能多为家里贴补点家用。


大学毕业回乡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这门古老技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制作生态原浆酒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这位“95后”小伙既帮家里脱了贫,还成了传承手艺人,可谓名利双收。


沧海桑田,十年巨变,曾经回不去的家乡,如今已成为另类淘金地。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用实际行动和家乡“双向奔赴”。


正如《两会青年说》里的一位年轻嘉宾所言:“城市大小不能衡量个人价值,在小城市一样可以发光发热。”


那么时至今日,是不是非要离开北上广才是正确的选择呢?


也不尽然。


不盲目离开,也不必咬牙死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选择。


每种选择,都是人生


有人算过一笔账:


北漂N年,手里有100万,在北京,要借款100万,加贷款300万,才能在五环买个70平方米的小房子,每月还贷1.5万。还要省吃俭用还100万的债,大致算下来,工资要在税前3万。


但如果在二三线城市,只需要50万首付加100万贷款,就可以买到市区100平方米的房子,月供4000。手中留有50万存款,无借款。工资每月1万绰绰有余。


换了是你,怎么选?


答案本就不唯一。


有人喜欢安稳,有人喜欢奋斗,选择“大城床”还是“小城房”?从来都不是一个孰是孰非的问题。


就像纪录片《中国青年》中的另一位被采访者李小龙,他还是选择留在大城市。



“我在北京最大的收获就是眼界比以前开阔了。”


在北京的日子,李小龙学会了自立,读书也多了,对未来也有了自己的规划。


比如:每年要学习新技能以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薪资收入要逐年增加等等,他对自己都有要求。


他喜欢记账存钱,业余时间还通过写稿赚外快。


每当流动资金超过1000,他都会存起来,看到账户里的钱一点点变多,他感到无比的满足。


他最大的目标就是过年回家带1万块钱给母亲。


和林莹、周蓉的喜欢安稳不同,李小龙特别喜欢目前的生活状态,觉得趁年轻,就应该在外面多闯荡。


他坚信:“不管在北京多苦多累,最后一定是有收获的。”


就像《三十而已》里的王漫妮,毕业后留在一线城市上海。没房、没车、没男友、没背景的她,想要在大城市生存下去,只有靠“拼”。


沪漂8年,关于这道“去留”的选择题,她也做过。但最后她还是选择留在大城市继续拼搏,期待未来会有更好的生活。


在她的身上,我们找到了为什么无数年轻人要选择留在大城市的答案。



他们宁愿忍受当下的不容易,也要坚定地留在大城市,勇敢地追逐梦想。


“没有哪座城市,哪种工作,可以定义你去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准。”


对于他们而言,回到家乡反而缺少适合自己的平台。


而那些离开的人,也各有各的精彩。


有位网友说了自己身边的一个例子:


他有个朋友生活条件不错,工作也很稳定,很早就在北京买了房。


前两年,他看准时机,在房价巅峰时,毫不犹豫地卖掉了北京的房子。更出乎意料的是,他还辞了职。


然后回老家开了个公司,找了个风光秀丽的地方租住下来,生活完全换了一种画风。


很多人开始并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舍弃大都市的生活。但后来,看着他每天不用为了碎银几两起早贪黑,而是远离尘嚣地享受慢生活时,似乎理解了。


同样,在北京某企业做到中层的雪静,在而立之年,辞职回老家,开了家素食餐厅。


来源:全景视觉


后来,她又去藏区做了支教老师。在这里,她选了一个风景极好的地方,开了家民宿,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抬头就能看到雪山,大自然让我内心宁静。”她很享受这种蓝天白云、喝茶看书的简单生活。


在大城市里的朋友们也很羡慕她,因为她过上了他们向往已久的“诗和远方”。


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离开北上广的人都是过不下去的,也有人愿意换个地方,换种活法。



在《奇葩说》中,陈铭说过这样一句话:


“小城市也有拼得稀里糊涂的,大城市也有天天混吃等死的。人生是你自己选的,不是由位置选的。”


不逼迫年轻人去做选择题,而是把选择权交还到他们自己手中。


来源:全景视觉


如果大城市有的是机会,那就去闯荡。如果在合适的时候,也可以回到家乡,干一番自己的事业。


大城市也好,小城镇也罢,无论走或留,无论在哪里,都有实现梦想的人。


只是在做选择前,不妨先问问自己:我到底想过哪种生活?


就像那句话说的:


“不再想是否该逃离北上广时,才是真正的成长。”


点击蓝字查看往期推荐


全网热议的“女大学生第一次吃肯德基”事件,颠覆了多少人对见世面的认知……

郑州前两天这一幕太好哭了

3万名观众搭梯子观看,姚明直呼“抢不到票”……刷屏全网的贵州村BA,奖品却是一只鸭?这玩法逆天了!

卖房拍戏、赔光家产:90岁的他终于翻红了

世界最穷国:一辈子没见过肉,自行车是豪车,人均收入95元,还禁止跑步……


作者:剥开的四季豆。来源:砍柴书院(ID:kanchaishuyuan),阅读和写作是一种力量,不限于表达自我,也不止于赚钱养家。责任编辑:Cyan。值班编辑:Cya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