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六一儿童节重磅消息 《中华英才》长篇报道 力明父子70年沧桑,青少年儿童学习榜样


六一儿童节重磅消息
《中华英才》长篇报道
力明父子70年沧桑
青少年儿童学习榜样


榜样是一种力量,彰显进步榜样是一面旗帜,鼓舞斗志榜样是一座灯塔,指引方向


在第74个“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国内著名大型综合性新闻半月刊《中华英才》专访全国当前少有两次参战经历且时间长达480余天的退役军人—山东力明教育集团董事长,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创始人、校长王力一教授,以《王力一:坚守初心办教育 培根铸魂兴家国》为题推出8个版面、长达15000字的长篇通讯,对跨越世纪的两代人,7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在中西医结合教育和农村医疗扶贫等事业上做出的重要贡献给予综合报道。最令人振奋的是,在整篇报道结束时,道出力明人几十年的心声:“王力一与父亲两代人,纵跨两个世纪 70 年的“中西医结合”梦想仍在继续——恢复原“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校名或成立“乡村中西医结合大学”,实施普通本科教育,将力明学院作为其二级学院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我们愿意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面向全国农村招生,试点培养具有新型中西医结合特色、服务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新时代全科医生,这些毕业生来自于农村又能回到农村工作,真正服务于乡村振兴事业。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教导的那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封 面

封 底


最让人感动的是,在文章最后《记者手记》的感人表述:

“我的泪,我们的泪”



“从最初接触力明学院的各类素材开始,我便在阅读中一次次泪湿眼眶。待到实地走访校园,近距离地接触和感受力明学院师生的情感与生活后,我更是忍不住一次次任由泪水打湿脸庞和衣襟。动情之余,不仅疑窦丛生:为什么会流这么多的泪?这是怎样的泪水?泪水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思想感情与认知?很快,在一张张笑脸上,在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在一句句自豪的话语里,在一份份骄人的荣誉里,在一件件留下了岁月痕迹和无数生命气息的文物上,我找到了答案:这泪水,是来自我心底感动的泪,为老校长不图所求、两袖清风的磊落光辉,为两代人的志坚情不移。这泪水,是那些学生在追梦路上频遭拒绝却在力明学院得偿所愿的兴奋的泪。这泪水,是退役军人再次报国有门的激动的泪。这泪水,是贫困家庭脱贫有望的欢喜的泪,是广大患者减轻病痛后感恩的泪。或许,还夹杂着老校长欣慰的泪,无数在路上的追梦人敬羡的泪……这是我的泪,更是我们的泪,是对拓荒者、破局者的赞歌,是对有志且有为者的喝彩,是对舍生忘死、勇于担当的优秀党员、退伍不褪色的退役军人们的致敬与告白。”

《中华英才》大型综合性新闻半月刊简介


《中华英才》大型综合性新闻半月刊被誉为“红墙刊物”“领袖杂志”,创刊于1989年10月14日,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创刊30多年来,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中华英才》是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联系的中央级期刊,是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及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地市领导同志逐期阅读的期刊,刊登的人物均在全国各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登上《中华英才》将是非常荣耀的事情!《中华英才》杂志推出的这一大型报道,系统描述了王显明、王力一父子两代人70年走过的不平凡道路,演绎了一部中华教育的根魂之作,令人翘首期待。

《中华英才》介绍王力一和他的父亲8个版,15000字的全文




新中国第一代中西医结合医教研专家——

王显明

王显明教授,祖籍山东烟台牟平,1923年出生在黑龙江巴彦小镇,1939年,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当年还是日本人控制下的哈尔滨医科大学,1945年毕业,随后参加革命来到了山东济南。

1956年,原国家卫生部为响应毛主席“中国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号召,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全国各省选拔3位优秀医生,参加卫生部在上海举办的全国3年制脱产西医学习中医 “中西医结合研修班”,王显明当时作为山东省西医名家成功入选,于1956年—1959年赴上海学习,最终成为我国第一代中西医结合医教研知名专家。



全国罕见两次参战480余天的退役军人——

王力一

王显明的儿子王力一,1970年入伍,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20余天;1985年,参加老山轮战365天,他火线入党、立功受奖,是全国当前少有两次参战经历且时间长达480余天的退役军人。

上世纪1965年—1985年,20年免费培训乡医超6万人次

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发出著名的“六·二六指示”,指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而且首次提出“赤脚医生”这一名词。王显明教授依托自己在“中西医结合研修班”所学,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自己编写教材,他从初期面向济南当地,随后逐渐面向山东省,最终面向全国农村的“赤脚医生”,开展中西医结合全科技术免费培训。截止1985年,培训人数超过6万人次,王显明的事迹在全国引起较大轰动。


新中国第一部中西医结合巨著出版发行

1984年,在多位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凝聚着王显明教授20多年心血,由其编著的98.7万字中西医结合专著《中医内科辨证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由台湾知音杂志社和日本雄浑株式会社再版发行,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成为全国第一部指导中西医结合临床和教科研的重要著作,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一项空白。

新中国第一所,也是唯一以中西医结合为办学特色

并以“中西医结合大学”命名校名的的民办医科大学诞生

1985年,让王显明、王力一父子二人最激动的时刻到来了,在当时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等有关领导的提议下,在原国家教委全面论证后,同意试点成立以中西医结合为办学特色的民办高校,并委托原山东省教委向王显明颁发了新中国第一张、也是唯一以中西医结合为办学特色并命名校名的民办医科院校—“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办学执照,成为迄今为止,全国唯一曾以中西医结合为办学特色和以“中西医结合大学”为校名的院校。


国家有关部门唯一批准“农村中医医疗(中西医结合方向)”专业

学校建校后,因没有可以报考执业医师资格的专业,原国家教委、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特批学校设置可以报考医师资格的专业“农村中医医疗(中西医结合方向)”,这成为全国最早面向农村、可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专业。也充分证明,国家对父子二人开展的农村医疗扶贫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特色教育给予高度认可。

出版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最多的民办大学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卢嘉锡和陈可冀等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参与下,父子二人未用国家一分钱,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位专家,共同编写了全国首套76部3700万字的高等院校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多所院校选用。

2006年以来,又编写了27部1100余万字的《中西医结合老年医护系列教材》,累计上世纪出版的教材,共103部,填补了国家一项教材空白,见证了父子二人对国家中西医结合教材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学院也成为迄今为止编著中西医结合类教材最多的院校。

本世纪最遗憾的事情

一是变更校名。2001年,根据当时国家相关规定,民办院校晋升普通高校后,校名中不允许有“医”和“大学”字样,无奈之下,只能将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的校名变更为由父子二人名字各取一字组成的“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

二是含泪放弃升本机遇。2005年,教育部面向全国遴选第一批民办升本院校时,山东省就唯一推荐了力明学院,经层层评审最终顺利过关,但到最后时刻,专家组与父子二人谈话,要求不能以中西医结合、中医等专业申报本科,需变更为非医学专业。作为从事了一辈子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对此有着深厚感情的王显明教授所无法接受,最终含泪放弃了这次升本良机,这也是全国唯一为了坚持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办学而放弃升本的特殊案例。三是含泪等待升本机遇。鉴于国家十三五、十四五期间,仍对医学专业升本严控,力明学院至今还在等待以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等专业升本的那一刻。

唯一由国家三部委批准开设医学专业

2005年6月,由于力明学院办学历史长、教学有特色、学生好就业,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组到校评审后下发文件,批准学校开设中西医结合、中医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针灸推拿等准考医师资格考试的医学专业,成为全国唯一经三部委评审,批准开设医学专业最多的民办学校。


唯一批准临床医学与中医学“双专业”教育

自2009年后,国家未再统一设置“中西医结合”专业,为支持力明学院继续开展中西医结合教育,教育主管部门特批学院举办临床医学和中医学双专业教育和毕业资格,此举又一次创造了全国唯一。

本世纪继续扩大免费培训乡医的事业

2006年,学校与山东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联合举办面向山东省乡村医生的医疗技术免费培训活动,在山东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2016年,学校几十年不间断免费培训乡医(赤脚医生)的善举,得到山东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赞扬与支持,山东省卫健委下发文件,由力明学院承办山东省13万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免费培训。王力一亲自为参加培训的乡医党员赠送医疗器材,勉励他们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帮扶救助贫困百姓,为乡村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国唯一在政府部门支持下,由民办医科院校投资对乡村医生进行免费培训的感人案例,王力一由此成为山东省人民政府表彰的“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山东省委教育工委表彰的“全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国家有关部门给予高度认可并给予宣传,感动全国

2018年,在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广电总局面向全国征集,由真实案例拍摄的脱贫攻坚公益宣传片时,力明学院在上世纪和本世纪免费培训乡村医生的感人事迹,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在山东省扶贫办推荐下,以力明学院开展培训乡村医生为题材的《两个鸡蛋》公益片,感动在场评委,最终在全国各地报送的1041部作品中,荣获第二名,国内各大卫视竞相播放,感动全国,这再次证明,国家对力明学院农村医疗扶贫免费培训乡医、助力乡村振兴这一壮举的高度认可。


建设泰山新校区,授予国家级旅游景区称号

2014年,力明学院的发展走入快车道。学校各类在校生突破34000人,为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在山东省人民政府给予重点建设项目的政策支持下,学校在世界闻名的旅游和文化名城泰山脚下征地规划3000亩,建设了“泰山校区”。因新校区设计新、建设美、内涵深、知名度高等原因,在2018年,获批了国家级旅游景区称号,成为全国同类学校唯一获此殊荣的院校。

王显明遗体捐献,感动全国

2015年,是学校和王力一最难过的一年,王显明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去世。王力一和学校广大师生都无比悲痛,尤其是王显明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将自己的角膜和遗体捐献给红十字会,这一壮举诠释了老人的伟大和崇高,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


“力明艺术宫”,全国最大的传统文化研学基地

为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传统文化、创新思政教育,在泰山新校区内建设了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力明艺术宫”和“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观摩基地”。教育部直属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专门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由力明学院为发起单位,是全国第一家由民办院校发起成立的国家级学会二级分会,其意义十分重大。


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博物馆群,是中华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缩影。自2018年以来,已接待来自全国开展党建活动、海内外开展研学实践的人员近50万人。以上展馆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是全国同类院校唯一,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全国同类院校唯一获得),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授予“牵手未来·国医书院研学基地”“红读计划阅读实践基地”及其他部门授予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社科教育基地”“研学实践基地”等30余项荣誉称号。

一流的专家团队,丰富的教科研成果

学校发展的是否正确,专业设置与教学模式尤为重要。力明人充分发挥70年中西医结合医教研之优势,在2018年,与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签约,共同成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泰山教育学院”,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抢救、保护、挖掘、传承国医大师和国医名师的学术思想,提升中西医结合与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成立了“国医名师学术传承基地”,经过多年的努力,现有几十名国医大师和国医名师在此授课或建立工作室,他们以其高超的学术水平为力明学院举办以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为特色的本科院校奠定了坚实的人才与理论基础,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要求,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获得的主要奖项和部分重大科研成果



● 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教育部教指委重点培育项目

● 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三等奖。

● 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山东省教学名师、省级特色专业;省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

● 山东省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群、品牌专业建设群

● 山东省高等院校中药生物转化技术研发中心

● 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单位

● 山东省人文社科课题立项单位,承担10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等。





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

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王力一的壮举再次验证他对党的庄严承诺。在得知济南市政府急需疫情隔离观察用房时,王力一未考虑任何个人得失,果断决定自大年初一开始,暂停正在运营的700余张床位的力明学院附属医院,将其全部资源无偿提供给政府使用,成为全国在抗击疫情中,唯一将大型附属医院全部无偿提供给政府使用的民办大学。疫情期间,学校在济南和泰安的两校区共提供志愿者超千人次,有效缓解了政府公共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全国各大重要媒体广泛报道。

《中华英才》本次报道,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隆重推出,目的是为广大青少年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进一步加强革命传统、爱国奉献教育。勉励广大青少年儿童向王显明、王力一教授那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远大理想,爱党爱国,做一名新时代的四有新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