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展示一群白腰文鸟》


你有多久,没有体验过周围被鲜活的生命所围绕?当我们从自然逐渐走入都市,那份与环境的连接感逐渐被水泥钢筋所隔离。高耸入云的大楼带我们升上半空,漂浮在科技云端的我们却也距离那份美好越来越远......


1968年,纽约动物协会会长威廉姆·G·康韦在一篇叫做《如何展示一只牛蛙》的文章当中,阐述了一种理想的、高效的展示方式:“一个信息的表达经过强有力的建筑处理,游客获得全方位的感受,然后就会沉醉于表现栖息地和动物行为的自然主义风格展览中,流连忘返。”53年后的今天,我们试着去实践这样的展示理念,本土区正是这种尝试的开始。


在这里,让连接变得具象


作为红山重磅打造的新展区——本土物种保育区,这里拥有着多种多样的生境,以及相互之间紧密连接的生态循环系统。农田、湖泊、山林、湿地,多样的生态系统共同存在于这里,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周边。我们希望通过多样生态系统的集中展示,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一次性感受到多元生态系统的斑斓之美。



这些生态系统看似彼此隔离,其实彼此紧密连接,共同参与自然界的生态循环。一旦循环中的某一个环节遭到破坏,就可能会让彼此连接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影响。这份美丽的脆弱,也正是本土区想要实践和展示的。我们打造的本土区整片区域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我们希望它一直处于一种不断的良性循环互动之中。


场馆入口处的有机农田,种植了少量作物。所施加的肥料为厨余等垃圾收集后发酵的肥料,并且不施加农药,让场馆附近的昆虫尽情帮忙授粉,并且这些作物还可以为需要的生物提供一定的食物。光照良好区域的作物还可以作为天然的屏障,在视觉上对入口和出口进行一定的隔离,保证游览体验。


经过几个月的耕作,已经开始结果啦,

工作人员们都不是农业专家,

也期待未来会有更多“耕作达人”加入这场有趣的尝试


对于任何生命来说,水都是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本土区打造了水循环系统,不仅可以收集利用雨水,还能实现各个水体及周边植物生物的良性沟通。这套“隐身”的系统不仅进行雨水收集,还能在雨势过大时还能进行自然的导流,防止冲淹植物,在干旱期这些储备的雨水也可以进行抽调和再灌溉,保证植物的生长。除此之外,在湿地的部分,植物的下面隐藏了了许多砾石,大的石块能够培养大量的硝化细菌,从而达到水体的自净效果。


可自净水体的扬子鳄区域(观察扬子鳄别眨眼,它们消失的无声无息)


这个小池塘与湿地水体贯通,

不仅可以展示湿地中生活的小型生物,还可以进行储水


除了场馆的大循环,在部分大量用水的区域,我们还设置了小型的区域自循环,让水资源可以反复利用,减少城市因排放和污水处理所耗费的能量,尽我们所能去实践更好的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理念。我们也希望本土区能够将这样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位来访的游客,让参观成为每个人采取行动的契机。


自循环的水獭生活区


过去、现在与未来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的生活是与自然交融的,或者说,人的生活就处于自然之中,每天都在感受生命的鲜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的边界逐渐明晰,身处城市中,大家身边围绕的不再是生命的活力和柔软,而是建筑的凝固和坚硬。


在本土区,我们想要打破时空,让每一位游客重新体验那种与自然的良好互动。这里的建筑风格并不新潮前卫,反而处处透露着一种复古与朴素的气息。我们将时间拨回某个人们与自然最为和谐共处的那段时间,带领每一位生活在城市中的游客找到曾经的或者有些人一直憧憬的,那片共生乐土。



原本存在过的生活方式,被我们重新拾起,并且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这种生活方式的体验者和创造者。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境,很多时候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让人们的生活与自然进行一定的隔离。但是,我们想探索的是未来的一种新的可能性——友好共生。在这种相处模式下,动物与游客都获得了更多的自由,野生动物们来去自由不受约束,游客们则可以随意选择观察的生物,它可以是一朵美丽的小花,也可以是场馆的展出动物,更有可能是被环境吸引而来的一只小鸟、一只泽陆蛙。



游客在本土区会有更多与环境和动物们互动的机会,也可能在观察动物、欣赏景色的同时,成为动物们的观察对象。互动的方式不是喂食或者抚摸,或者随意的摘折花朵植物,那样的亲近有时只是人们单方面的情感满足。在本土区,游客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物,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们可能表现出的自然行为又有许许多多。如何能够不惊扰动物的同时,进一步的走近和了解我们的动物邻居们、观察到它们各种有趣的行为,并推动生活中点滴行动的改变,才是我们真正想要带给大家的课题。


这里的野猪不再是新闻中疾驰狂奔的“闪电”,

它们的觅食或者育儿都可以自然的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这样的课题不只存在于本土区,也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动物的栖息地正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断交织重合,城市的外延也在向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扩张。我们的日常活动与选择,与这些生态系统也息息相关,如何在日常生活的选择中,真正做到为环境负责,本土区将针对这个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探讨。


呈现与发现


对于红山来说,发现式的展出已经不是第一次尝试,但是,本土区在这种展出方式上做得更加极致。红山其他的展区,普遍是动物的集中呈现,大家带着明确的观赏目标来到场馆,对于观察的动物有一定的预期。但是本土区并没有明确的展览边界,它似乎是一个动物展区,又好像是在展示本土动物喜爱的生境。置身其中的每一位游客,都是在不断的体验,那种久违的,与环境的良好互动。


提前体验一下,找找豪猪在哪里,有几只吧~


为了探索更多样的自然行为可能性,并且维持环境的可控性,本土区的每一种生境,都有与其最为适配的动物,并且让游客进行多视角的观察。自然和生物的魅力,就在于它富于变化且永远有未知的可能性,我们希望本土区与动物一起成长,也希望游客们成为成长的见证人,在季节的交迭中洞见生命的力量。


在本土区,内与外变成了一种流动的相对的概念,即便是在本土区的边界,也留有一定的空隙,给各种生物来去的自由。展出的动物不再局限,我们希望更多的不期而遇能够发生,用惊喜替代预设。


场馆的围栏都为想要来到本土区的生物留出了空隙


除了本土区的常驻民,还会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动物们,我们不希望任何想要来到本土区的生物被阻隔,同样也不希望它们因好奇或探索来到这里以后却“失望而归”。为了打造“宾至如归”的动物体验,我们提供了一些根据生物特点而特别制作的“动物食堂”和“中转站”,并且在场馆基础设施建造过程之中,进行了“动物友好”的改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蛙蛙通道,斜坡可以让排水沟中的蛙类更好的跃到地面




“农家小屋”的墙体用塑石还原了墙壁的缝隙感,

许多蝽已经迫不及待钻进缝隙占座等待过冬


用陈老师的话说,湿地区域是“白腰文鸟展区”,小獐子是观一赠一的惊喜。在湿地部分,我们尽可能模拟了湿地的植被分布。于是,那些喜欢食用植物种子的野生鸟类,在这里开启了定居生活,不仅会在湿地的浅滩区域洗澡戏水,还会在植被间嬉戏打闹,行至此处放眼望去,俨然一幅“燕雁下秋塘,田家自此忙”的如诗景色。身处此处的每个人,都是构成山水景色的一部分。



同样的,对于能够去到外面更广阔的的世界的动物,我们也不会过多挽留。本土区的这片小园,其实也是救助的小型野生动物的“野放适应缓冲区”。住在缓冲区的动物,一旦经过救护中心工作人员的评估,确认它们能够很好的生活,就会被放归自然,甚至是自行离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本土区也是救护中心的一种延伸,动物们从救护中心的“住院柜”内,来到了更加贴近野外的环境,进行野外生存模拟,并拥有选择居住地的权利。


野放缓冲区


长久以来,本土动物的研究和数据,一直处于一种比较欠缺的状态,因而在进行本土动物保护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不断的试验和探索,用经验来积累知识。本土区对环境的模拟,正是在为本土物种的研究做铺垫。通过持续不断的观察和记录,本土动物们不再神秘,从而能够更好地对它们进行量体裁衣的保护。这是红山在积极推进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向前迈进的一小步,也是我们对友好共生这个课题的一次有益探讨。




本土区存在于红山园内的一方天地,但放眼红山之外,广阔的天地之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足红山这片土地,拥抱更广阔的自然,我们在为这般美好而努力,也希望来到红山的每个人可以与我们比肩而立,一起努力。

本土区很快将会与大家见面,接下来我们将推出系列推文

向大家详细介绍本土区的各个角落,

锁定我们的公众号,带你提前领略不一样的游园体验。


另外,明天下午2:00花老师(公众号:花蚀的人间观察)

将来到本土区进行提前探访,

敬请期待!


文字:小葵

图片:小葵


精彩回顾谁能进前10?你们说了算!

                给动物们做红娘也是个技术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