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振宇干了一件事又要遭黑了

2017-09-01 三表 三表龙门阵

翻开名人名言库,「劝读类」金句是最多的,功效各不同。

 

书中自有颜如玉——能解决情感需求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能指引众生未来

 

书犹药善读可医愚——能使自己变聪明

 

读书真有那么神奇吗?

 

不存在的。

 

我奶奶说的好——「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这就是农村妇女对书未能改变一个人心性的朴素绝望之言。

 

刘项原来不读书,秦始皇就不该焚书坑儒啊,最终搞事的是地痞流氓,发起「严打」才是王道。

 

但古往今来很多人还是乐此不彼的做「劝读」这件事,为什么呢?

 

过去,读圣贤书,那和功名有关,是阶层跃升的不二法门;

 

近代,知识被歧视过、教训过、打倒过,读书人少了,「劝读」是种情怀;

 

现代,不学习就掉队,蔚然成为社会焦虑,「劝读」就成了一门「对症下药」的生意。

 

说到「劝读」,不得不提梁文道先生。梁文道先生在凤凰卫视开过一档节目叫《开卷八分钟》,号称「每天一本书,只要八分钟」。这节目坚持了七年,打破了世界纪录,之前最长的读书节目是法国的《逗号》,1975年到1990年,加起来是700多集。《开卷八分钟》已经做了超过2000集。

 

但它还是停播了,在收视率是生命线的背景下,能坚持七年已经足够「任性」了。人们首先抛弃了电视,人们更容易抛弃电视读书节目。蔡康永说过一句机锋暗藏的话:「何苦看电视找深度啊?为什么不去看书呢?」

 

为什么不去看书呢?看书苦呗。读书、学习本来就是反人性的事,休闲、娱乐、打王者才是顺应天性的。像纯粹的书生梁文道也只能颤巍巍的提出「每天一本书,只要八分钟」的「快餐口号」,就是怕你觉得麻烦,把门槛说的极低,他内心之矛盾之抵触,可以想见。

 

我越来越感觉到人和人干的事儿得「生要逢时」。如今,人很忙,或假装忙,但又有知识渴求的焦虑,世界移动起来,大量的碎片化时间需要填充,「知识服务商」瞅准了,一猛子扎了进去。

 

罗振宇自然是其中看的最准,起的最早,干的最好的人。他昨天开了一场002号知识发布会,推出了子产品「每天听本书·年度会员」,号称「每天半小时,搞懂一本书。」

 

罗振宇又要遭黑了。因为这里面有个「原始的结」他必须要解开:书要自己去读的,有些书读了几遍也不懂,你说半小时就搞定,我不信,又圈钱喽。

 

我试着解释一下。有畏难心理的人总会给难事预设更多的门槛让自己的「懦弱」显得理所应当。相比看书,吐槽自然是成本很低的事,非常划算。而有阅读习惯的人,「读书产品」更像是一个「索引」,知道还有一块未到达的知识领域。

 

「拷问」是一种「结果反推」的行为,如果把终极目标设定为「每年一万分钟就能成为学富五车的人」,那就是忽悠。如果把终极目标设定为「满足好奇心」,那么「每天听本书」就是一个绝好的产品。「好奇心」是一种天性,注定是浅层次的,探索与研究才是增益、更有价值的部分,而现在人们缺乏的就是对「知识的好奇心」,先解决这个是对的。

 

拜伦说过一句话:「一滴墨水像露珠滴在思想之上它使无数人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得到」想做的恐怕就是这样:聚集露水,让更多人展开翅膀。

 

而我胡适认为:「文明不是拢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进化不是一晚上拢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的进化的。」进而提炼出震古烁今的一句经典名言:「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许知远对当代年轻人的期许是「保持愤怒」,我再加一句:「保持好奇,保持进一寸的欢喜」。

 

书会读进狗肚子里,但不读书会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狗。


猛扫表哥福利


你还可以看:

不读书人的一周

许知远你离采访马东还差十个朱军

300个知乎大V上山下乡了

我有一个开挂的朋友 你非认识不可


请扫毛下方小程序激情打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