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哲萱:六层次规画与读经教育|《读经》40期·讲座

哲萱 读经杂志 2021-07-04
方哲萱,1981年生于天津,江苏常州人。南开大学经济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后师从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王财贵教授。2012年来到江苏苏州,创办读经杂志和乐谦学堂,完成从理论宣导到教学实践的转化。2016年创办东山书院,完成从胎早教至成人教育体系的搭建。2018年开创乐道悦心社会推广体系,希望实现一亿人亲近经典的愿景。


什么是六层次规画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工具,叫“理解六层次理论”,他本来是NLP技术中常用的一个工具,我们也可以形象的称为“生命潜能六层次规画理论”,就是来规划一件事情如何更顺利地达成。我们希望教育好孩子,首先要设定一个明确清晰的目标,比如说希望这个孩子可以在多长时间内背多少字的经典,我们如何来更顺畅的达成这样一个目标呢?

首先影响目标达成的,第一层是环境。如果说希望孩子能够把《论语》背诵下来,他是在菜市场里背容易,还是在图书馆背容易呢?他是有一群好学的同学一起背容易,还是跟一群狐朋狗友在一起背更容易?这些都是环境层。

那我们再设想:有没有一个人,他处于很恶劣的环境,但是依然可以读书读得很好,有这样的人吗?一定有的。这就代表环境层其实不是最重要的,起码不是决定性的,所以在规画的六层次中,环境是最底下的一个层次。

再向上一个层次叫行为,就是你要为实现你的目标做出哪些行为。比如我希望我的孩子三个月内把《论语》这本书背下来,那就需要制订一个行动计划。即便像古人在当时那种普遍读经的环境中,依然有非常详细的计划,像清朝的皇子一天读经的时间达到10个小时,康熙皇帝读书,先读120遍,再背120遍,数字都非常明确。所以行为就是要制订一个可行而且合理、科学、理性的行为方案,以保障我们的目标达成。

但是我们的行为是不是一定要细分到每一天,这样进行阶段性地分布呢?一般人都会觉得应该这样。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些孩子小学学习很好,到初中突然不好了,有的小学初中都很好,到高中突然不好了,或者高一高二都很好,高三突然不好了,这种情况有没有?好像还蛮普遍的吧?这就证明你只有阶段性的目标好像也不是决定性的作用,那再往上靠什么呢?在行为层之上还有一个层次叫能力。这个孩子如果能力强的话,你设定背《论语》用三个月,他可能30天就背完了,但也有的孩子确实能力不够,一年都背不下来。人和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说“欲速则不达”?就是说如果你只是制订一个行为的目标,而不考虑他的能力如何去匹配行为,如何增长他的能力,这是没有意义的。

其实,一个孩子读书或者背书好包括两方面的能力。我们让孩子读经就是为了培养他这两方面的能力:第一是大脑潜能,脑神经系统得到开发,就是他很聪明。一个聪明的孩子,他无论是背诵也好,理解也好,或者你让他叠个衣服,让他学个游泳、拉小提琴,无论做什么他都可以做得很好。原因就是他比别的孩子聪明。但只有聪明管用吗?第二个就是孩子要有专注学习的能力,即专注力,这是他心灵的能力。在能力的培养上,远远比达成阶段性目标的行为更重要。而读经本身除了开发他的脑神经系统,另外就是在训练他的静定能力。

所以大家要知道,让孩子读经的目的不是要让他完成那个阶段性的目标,而是要增长他的能力。如果你是为了完成目标让他读书的话,他的能力虽然也有可能提升一点点,但实际上不是根源性的提升。但是如果你放下这个执念,换一种心态:没关系,三年不背也没关系——你的孩子一年背的比别人五年背的都多。

但是你不敢相信对吧?如果三年都要过去了,还没有达成怎么办?我这三年不是白费了吗?而且真的有孩子是这样,三年了还没有背到,这个家长就非常失落,非常地焦虑。但是我告诉大家,你吃过的饭,你走过的路,都是有其意义的,你现在好像没有看到什么,但是有一天它都会发出来,只是你现在没有那样的洞察力,没有那样的觉悟而已。所以,培养孩子的能力远远比行为要更重要。

那接下来,有没有孩子能力不够,比较笨,但是读书也不错的?有的。这就说到在能力层之上还有一个层次叫“信念/价值观”,就是让一个孩子有一种信念:你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其实是可能做到的。让他有一种内在的动力,不断往前走,这远远比他的能力还要重要。

那怎么能够建立他的“信念”呢,成人的信念和价值观好像还比较容易建立,但对于孩子你跟他说道理就能建立他的信念吗?其实信念之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层次叫“身份”——他是以一个什么样的身份来做这样一个事情,不同的身份就会产生不同的信念和价值观。

提到身份,就提到了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是谁”。如果现在让你想你是谁,你可能会说你是妈妈的女儿、是女儿的妈妈、就是“我”,还有吗?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联合国大会的演讲,我曾经看过一个美国的女电影明星,她说“我是谁谁谁,我是一个文艺工作者,我今天代表美国所有的女性来到这个演说台上”,她希望美国的产假可以加长到三个月,所以她的身份就不是她个人,也不是一个演员,更不仅仅是一个母亲,她的身份是代表了整个美国的女性,这就是你的身份不同,你的信念和价值观自然就会不同。

所以身份是指除了一个社会的角色,你还要有另外一个角色。这个角色又由什么决定呢?就由最后一个层次——精神层。你的精神层决定了你是谁。什么叫精神层?就是使命。你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你的使命就决定了你的身份:你的使命只是能活下去,那你的身份就是一个无依无靠的人;你的使命如果是把你的孩子养大,那你的身份就是一个父亲或母亲;如果你的使命是让你整个家族荣耀,你的身份就在一个家族的层面;如果你的使命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奋斗,那你的身份就站在国家的层面。那如果你说你今生是为了全人类的自由,甚至是为了整个宇宙的众生,这是谁的使命啊?佛陀!所以你的使命感在哪里,你的身份就在哪里。

那现在问你,孔子有几个孩子,你知道吗?佛陀有没有生孩子?耶稣有没有孩子?其实你不关注这些问题,无论他有没有,因为他的身份不是一个父亲。而且从更高的层面来讲,他们精神层面的延续、文化生命的孩子更多。现在你希望你的孩子好,那你把你的身份定在哪里呢?你又希望你孩子的身份和使命定在哪里呢?这一点很重要,你没有想好这个问题,就茫然把孩子送去接受一种教育,我可以告诉你,无论你接受任何一种教育,这个孩子很可能原来是什么样,他以后还是什么样。

你是在一个小我里面,还是一个家庭的层面,是在国家的层面上,还是在世界的层面乃至宇宙的层面上,这很重要。假如一个家庭的孩子意外身故了,于是整个家庭都崩塌,父亲母亲这辈子都活在一种痛苦里,这种情况有吧?那同样是孩子意外地死亡,有没有一种父亲,第二天早上照样工作?这个人叫什么名字?毛泽东。他的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他听了这个消息之后,第二天照常日理万机,为什么?难道他不爱他儿子吗?难道他不伤心吗?因为他的使命感不一样。所以当你的使命感不一样的时候,你的身份就不一样,你的信念就不一样,你的能力,也就不一样。你的行为也就不一样,你的环境也会发生改变。
 
六层次规画示意图

六层次规画的现实应用

你的孩子现在是这样,让你觉得不够满意,为什么?因为你天天盯着他,你觉得我要看着你,我要管你,你的使命感就在他身上,你每天的目光就在他身上,于是这个孩子就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过了,他天天生活在你的阴影之下。如果你提升你的使命感,说孩子你怎么样没有关系,你起码还在读经呢,全天下有那么多孩子还连经典都接触不到呢,妈妈要去帮助他们。你就真的去传播这种教育,我的孩子没有教育好,但是我希望更多的孩子教育好。然后你在外面走一个月,到处为了别的孩子努力,一个月回来之后你会看到什么?你会看到你的孩子不一样了。大家相信吗?

我给大家讲一个我自己的案例吧!我有两个女儿,老大四岁多。虽然才是一个四岁多的孩子,但是她从两岁开始就已经很“叛逆”了。两岁之前都很好,两岁之后突然变成了一个“小魔鬼”。每次只要我一出门她就哭,不管是出门做什么,出门一个小时办个事儿也不行,就是黏人。我一方面又很想照顾她,很想陪伴她,另一方面我想我也有我的使命感,经常出门宣导,我要出去帮助更多的孩子。但是她就这样哭,而且经常是毫无缘由地大哭,这造成的问题是我自己一直都在讲读经教育怎样怎样好,结果我自己的女儿天天都在那儿哭,我能有自信吗?其实这时候讲课是没有底气的。

后来我就反思,既然“六层次规画”中的使命层已经达到,但现实的结果却是这样,一定是我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做到。所以我就决定尝试把这种使命感也传递给我的大女儿。有一天晚上,她在家兴致来了,自己在那读《易经》,我过去给她拍小视频。因为孩子是不喜欢别人拍她的,她就不让我拍。我就跟她说:你知道吗?妈妈每次在外面讲课的时候都用你的视频去激励别的妈妈,因为外面有很多小朋友们从小都不读书的,长大以后学习也不好,他们的妈妈都很苦恼,很焦虑,如果妈妈没有拍你的小视频,她们就不知道一个小朋友怎么会能够读这么多的书,这么难读的书。然后她就很高兴了,继续读书,让我给她拍。

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再出去讲课的时候她不跟我闹了,我回来的时候她会问:“妈妈,你今天有没有跟那些爸爸妈妈讲我的故事?”我说:“有啊!你要再多一点故事,因为妈妈不能每次都讲一个故事,别人会烦。”所以每次她只要表现好一点的时候我就夸她,我说:“哎呀,今天你又给妈妈一个案例,妈妈可以在外面给别的父母讲了,这个孩子读了经以后有多好,会有更多的小朋友向你学习,可以读经的。”然后她就很自豪、很大方地表现。现在我出门的时候她也不会再哭了。我自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当我真的明白这个道理,而且按照它去实践,孩子自然就在转变。

所以如果想要你自己的孩子好,就要好好地利用“六层次规画”,给你孩子做一个“规画”。而且你要清清楚楚地知道,在这六层次里,上三层决定下三层。上三层就是精神使命层、身份层、信念价值观,它是抽象的,是超越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它却可以决定那些你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也就是能力层、行为层、环境层这下三层,这下三层又可以支撑上三层。当你从精神使命层面开始确立好,明确了身份,有了信念价值观之后,下面的这些自然可以达到了。
 
从规画层面分析欧阳潇逸的读经案例

我做读经教育十多年,最初进入读经这个领域我是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了许多读经家庭。我总结出一个经验,凡是读经读得好的孩子,他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不想孩子读经未来会不会好。我举比较知名的例子,牛津女孩欧阳潇逸,她13岁开始读经,读了4年,背诵了20多万字的经典。17岁的时候去英国读高中,又到文礼书院学习一年,现在在牛津大学读书。

自从欧阳潇逸的故事被传播开来,很多家长就想要模仿欧阳潇逸这样成长的轨迹,但是后来却不能达到和她同样的目标。很多家长就开始想为什么,分析原因。比如发现欧阳潇逸这个孩子本来从小就学习好,那她读经肯定也好嘛——这是在找哪里的原因?能力层。再比如欧阳潇逸的妈妈是大学教授,她当然学得好了——这是找哪里的原因?环境层。还有欧阳潇逸妈妈带她去了一趟英国,所以她自然能考上英国的学校——又在哪里找原因?行为层。找来找去都是在下三层找原因,于是她就想:我一个都不具备,所以我肯定赶不上欧阳潇逸。真的是这样吗?

我记得在采访欧阳潇逸的时候,她曾拿出她读烂了的一本《论语》书,在上面我看到她写了很多的格言、加油的话语等等,从她的论语书上留下的很多痕迹,可以感受到这个孩子真的是因为一种信念在支撑自己。她还跟我说,在那段她读经背书的过程中,因为她读得比较好,她身边有几个同学读得不好,她还故意放慢速度等那几位同学,希望帮助那几个同学提高成绩。她还说,考到牛津大学是想要把东方的学问传播到西方去。其他的孩子要考牛津大学是为了什么呢?这里面的差异多么微妙。所以她真的是因为在能力、行为、环境上比别人好吗?还是因为在更高的上三层啊?

还有欧阳潇逸的妈妈,周晓菲老师,她从来没有想过潇逸以后回归体制怎么办啊,也没有想过她万一读得不好怎么办,学堂吃得不好怎么办,这个怎么办,那个怎么办,她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她考虑的是什么呢?我每次跟她妈妈交谈,她的妈妈都在谈怎么能够让整个读经界的孩子都读得更好,怎么让每个读经的孩子更加健康,怎么能够让我们的经典走出国门……从来没有谈过她自己的孩子怎么样。所以这就是家长的使命感在不同的层面上,于是就有了不同的结果出现。

上面说的只是欧阳潇逸一个案例,这么多年来,我采访了几百个孩子,我知道的、总结的,这些读经的孩子凡是学得好的,无论他多大,无论他以前的基础如何,也不论他家里有钱没钱,他在哪一个学堂,教他的老师有没有经验,这些都没有关系。唯一有关系的就是他到底使命感在那里,他的信念在哪里,他的身份是什么。
 
周晓菲老师和女儿欧阳潇逸


仅仅了解读经理念是不够的

所以今天我们宣导读经,我想跟大家说的是,仅仅知道读经的理念就够了吗?读经原理的“一的二性三原则四标准五特质”,这个讲起来非常容易。但是我们讲了这么多年,真的能够把这五点挖掘并做到的人,非常得少。我曾想,为什么这个教育的道理如此简易,理论论述得如此清楚明白,广泛的案例也都展现在我们面前,还是有那么多人做不到呢?后来我才发现,大家还是在下三层努力。经典里讲的是“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所以当你还在想肯定是这个老师没有教好,肯定是爸爸不同意,肯定是这个电子游戏惹的祸的时候,方向就已经错了,不是吗?

有没有一个孩子也面临这样的困难,但是他读出来了?一定有。所以不要再在下三层上面找原因了。我听说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找一个学堂,全国各地到处跑。年前我还接过一个家长的电话,他说想到苏州我们书院来看看,我问他是哪里人,他说是哪里的,我说你附近就有一个学堂啊,他说这个学堂太小了,我说你附近还有哪个学堂,他说那个学堂太严了,我说那还有一个学堂,他说那个学堂别的家长说不太好……我说那你千万不要到我们这里来,因为我们这里教学的问题可能比他那里还要多。

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个好地方啊?佛经里讲,你的心净了,佛土就净了。所以不是那个地方不好,是你的心还不够好。在量子物理学里有一个理论叫观察者决定被观察者,就是说做实验的人站在这里看实验就是一个结果,离开这个房间再做这个实验又是一个结果。科学的世界尚且如此,何况你的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为什么你只看到他身上的缺点,没有看到闪光点?是孩子的问题还是你的眼睛的问题,还是你的心的问题?所以一定要记住,不要带着评判去做教育。

王阳明的“四句教”很有名,第一句是“无善无恶心之体”,什么意思?你的心体是无善无恶的,你的眼睛看到的就是无善无恶的。世间一切的存在都是有它的道理,它是无善无恶的。你不要认为你看到孩子这样,他就真的是这样。你看到的并不是真相,真相是什么,其实你自己知道。因为你有良知,你有光明,你只要把它打开,迎接另外一个光明的生命到你的生命里来,然后你会看到整个世界都是光明的。希望大家带着这种心态来读经,我认为这比讲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更重要。因为如果你只是因为了解了读经的原理之后让你的孩子读经了,我不敢保证你的孩子可以很优秀,但是今天我说的“六层次规画”,你听明白了,我可以保证你的孩子不管读不读经都会很优秀。

如果你的心里放不下读经的执念,说明你还没有提升到最高的层面上。其实读不读经都没有关系,经典存在于天地之间,总会有人读它,你的孩子不读也照样会有人读,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读不读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但是如果你读的话,我可以以我的实践经验告诉你,你的生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你的孩子生命会发生什么变化。所以带着一颗觉醒的心,带着这样一种觉知让你的孩子读经,好吗?谢谢大家!

(全文完)



  • 本文原载于《读经》2019年第3期(总第40期)讲座栏目,本期专题为“奋斗的新儒家——纪念蔡仁厚先生”,点击图片了解详情。咨询请联系杂志掌柜博文(微信/电话18968975937)。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购买《读经》套餐

推荐阅读:
16年磨一“建”,《中国建筑体要》系列课正式上线!
曾昭旭教授新书推介|《论语的人格世界》编辑手记
空山:对私塾合法化的几点思考|《读经》38期·论坛



读经教育的纪实者与见证者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2019年《读经》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