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汽车

美国汽车业:罢工与死亡

肖仲华 肖仲华开讲 2023-09-28

美国汽车工人大罢工已经持续十多天,事态仍在进一步扩大。

美国汽车工人的诉求主要是加薪和改善福利待遇。汽车工人联合会要求在未来4年时间内对汽车工人加薪40%,方案是立即加薪20%,然后每年加薪5%。这样的诉求,咋看起来似乎太过分了,多少有点非搞死企业不可的味道。但看看工人们的理由,似乎又不无道理。

工人们要求加薪40%的理由有二:严重的通胀导致入不敷出,所以要加薪;美国三大汽车巨头的掌门人在过去4年时间里涨薪幅度均达到或超过40%,所以工人应享受同等待遇。且不说加薪之外的其他福利待遇诉求,单看这两条加薪理由,当然是可以完全成立的。

虽然不能说工人的加薪诉求不合理,但现实问题在于,全球汽车工业正处在大洗牌进程之中,风雨飘摇的美国汽车业尤其是传统能源汽车业正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此时进行如此规模的大幅加薪,无异于给本已奄奄一息的病人再补上一刀。

也不能说美国的汽车工人格局不高,没有爱国情怀。既然掌门人能持续加薪,工人们自然没道理不可以。要老百姓爱国爱企,资本家们当然应该先爱国爱企。

工人们没错,但工人们正在做的事情无疑会要了美国汽车工业的命。

人类历次能源革命都无一例外改变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也改变了国际经济和发展格局。石化能源曾引领工业革命时代,电力能源正引领着电子信息时代。当新能源车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传统能源汽车的时候,眼见的现实是传统汽车产业不可避免会走向衰败。

2023年上半年汽车出口排名已经变成了中、日、德、墨、韩,前5名已经不见了美国的踪影。上半年美国汽车销量770万辆,欧洲660万辆,中国1320万辆,中国已经是美国和欧洲的总和了。

美国虽然有特斯拉,但曾经的通用、福特、斯德兰蒂斯等传统汽车巨头显然都已陷入了空前的生存危机。这种局面下,最应该做的当然是尽一切可能节约传统汽车的成本,提升赢利能力,将积蓄的资本转投新能源车的研发和生产。‍‍‍‍‍‍‍‍‍‍

美国政府为拯救传统汽车产业也出台了相关法案,对新能源车的补贴高达7500美元每台。尽管政策明显偏向对传统汽车巨头的倾斜,很可惜传统车企依然对新能源车的大势缺乏足够认识,还躺在传统业务的睡梦之中,不见有大的转型升级成效。

三大巨头近年的经营业绩不佳,不是亏损就是利润下滑。这种情况下掌门人薪资不降反升,而工人们面对高通胀却得不到薪资改善的机会,出现劳资矛盾自然就难以避免。三大车企巨头同汽车工人联合会的多轮谈判始终达不成协议,资方能接受的薪资涨幅不到工人们要求的一半,所以罢工仍在继续,工人联合会扬言从本周五开始将进一步扩大罢工范围。

看这架势,不加薪40%就不可能复工,而车企一旦真的接受这样的条件,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福特公司工人平均月薪约5200美元,加薪40%就是人均增加月薪2080美元。参考这标准,福特公司约24.5万雇员一个月增加薪资将超过5亿美元,一年超过60亿美元。

(讲到这里,许多人又要羡慕美国工人的高薪资水平了,因为按汇率计算美国汽车工人目前的月薪已经达到了近4万人民币,太可观了。这么高的薪资居然还要求加薪,是不是太过分了?要知道的常识是,美国人在美国使用美元与中国人在中国使用人民币几乎就是一个概念,美国人在美国拿5200美元月薪与中国人在国内拿5200元人民币月薪体现在各自的生活水平上几乎没有区别。除非是在美国挣工资,再穿越到中国消费。)

2022年福特汽车年销售1581亿美元,归母净利润-19.8亿美元。如果满足工人们的加薪要求,无疑意味着将进一步扩大亏损至百亿美元规模,这显然是在走向死亡之路。

这个时候,按理说美国政府应该出面斡旋,调解双方矛盾,解决决定车企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很可惜,为了争取选票,拜登已经公开表态支持工人们的诉求。听到拜登讲话,工人们的罢工热情正进一步高涨。

尽管此次罢工无关特斯拉,但马斯克依然敢公开反对汽车工人联合会。可惜他代表资方,反对无效。

看目前的态势,三大汽车巨头最终可能不得不接受工人们的条件,然后恐怕就没有然后了,只能准备后事。

当然,三大汽车巨头也可以只对美国工人加薪,然后把现有产能尽可能转移到境外,以降低人力成本。但这显然与美国政府要求企业回流美国的大政方针不符。是为生存而对抗美国政府呢,还是服从美国政府而慷慨赴死,三大巨头都面临艰难抉择。

对工业国家而言,从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来看,汽车产业是仅次于房地产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而且,随着全球房地产业的普遍过剩与低迷,未来经济的好坏基本上会以汽车业的发展为风向标。这不仅因为汽车是仅次于房子的高消费,也因为汽车迭代更新的潜在市场力量。

新能源车是现代高科技制造业集大成者,基本代表了汽车和制造业的朝流与大方向。谁执此牛耳,谁就是未来制造业的佼佼者。美国和欧洲对中国新能源车的各种不满,说到底是因为中国新能源车在技术和产能上均已经遥遥领先于美欧日韩,且势不可挡。

美国要对自己的新能源车企进行大幅财政补贴,无非是想增强美国车企的市场竞争力。欧洲要对新能源车展开反补贴调查,其实针对的不只是中国,更包括美国。

谁将引领制造业的未来,大家都在慌乱中展开无序竞争。目前情况看,中国的优势基本上是无可匹敌的。技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产业链综合成本优势、人力成本优势、市场优势等等,无论哪方面中国都具有绝对占优的竞争力。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特斯拉一定要在中国发展,德日韩车企也一定要在中国发展,美国三大车企巨头也正抓紧在中国投资兴建新能源车生产基地。现实的情况与公知民逗们动不动说什么外资大举撤离中国的臆断大相径庭。

全球车企巨头之所以都往中国挤,原因很简单,谁能搭上中国新能源车高速发展的便车,谁就可能生存下去,否则就只能等待死亡。像美国国内那个样子,且不谈什么产业链和产能,光工人罢工和加薪就能搞死那些企业,还谈什么竞争呢?

本人专著《文明与幸福:人类行为的逻辑》加印了新书。购买我亲笔签名书的朋友可加我助理微信(18971021269)联系具体事宜。不要签名的朋友可在各大平台自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