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福利|新年伊始,来交换书单吧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新年赠阅福利来啦!今天分享的是2021年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各书系出版的17本精品图书,祝愿大家在阅读中开启无限世界!
赠阅规则:过去一年你都看了哪些好书?在留言区分享你的2021阅读清单,点赞数最多的前十名朋友,即可获赠下方书单中的任意3本书。点赞统计截止时间:2022年1月7日中午12时。


注:本书单所列作者职务均为截至该书出版时作者所任职务

01


金融的价值

改革、创新、监管与我们的未来

黄益平 著

 

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12月

【内容简介】

黄益平教授新作,于宏观分析现象与趋势,于底层掌握逻辑。

什么样的金融才能造就好的社会?金融该如何创新与监管?“十四五”时期,中国金融改革将走向何方?金融风险时有发生,金融监管该如何着力?央行数字货币面世之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金融科技如何影响世界金融格局?……

不管是金融的创新、金融的改革还是金融的监管,当金融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之后,金融领域的一举一动都值得我们更加关注。

本书是北大国发院金光讲席教授、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黄益平的新作,深入剖析金融之于国家、社会与个人的价值,阐述金融体系的改革、创新与监管,分析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黄益平,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金融学与经济学讲席教授、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政策与金融改革。目前担任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英文学术期刊China Economic Journal(《中国经济杂志》)主编和Asian Economic Policy Review(《亚洲经济政策评论》)副主编。曾经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监督事务外部顾问小组成员、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高级讲师、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获得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和浙江农业大学农学(农业经济学)学士学位。

02


金融的谜题

德国金融体系比较研究

张晓朴 朱鸿鸣 著


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7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近20年来国内对德国金融体系进行的一次最全面、最深入的比较研究。中国与德国在经济金融发展上存在诸多相似性特征。中德两国金融体系的银行主导特征都十分明显,国有或公共金融机构比重高,两国都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出口导向型特征明显,两国都实行大陆法系等。德国金融体系成败得失都耐人寻味,可以为探索中国的金融发展道路带来很多启发。本书基于对德国金融第一手文献的掌握和验证,辅之以与美国、英国、日本及欧元区金融体系的比较分析,深入研究了德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银企关系、去杠杆、货币政策、住房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性银行、合作金融和股票市场等问题,力求在弄清德国金融体系基本事实和内在运行逻辑的基础上,为中国金融改革借鉴德国经验提供启示。本书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德国金融体系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
张晓朴,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经济学博士,研究员。2005年和2011年分别获第十一届、第十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3年获首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Mundell-Huang Prize)。获中国金融学会第六届全国优秀金融论文评比一等奖(最高奖)。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朱鸿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03


走向“十四五”

中国经济金融新格局 

《径山报告》课题组 著


中信出版社2021年9月

【内容简介】《走向“十四五”》是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主办的《径山报告》项目2020年的研究成果,由综合报告和6个分报告组成。本书从我国强大国内市场优势、储蓄率变化、全球“宽货币、低利率”现象、提升金融体系适应性、金融支持民企发展、房地产金融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等角度对“十四五”时期重大经济金融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提出政策建议。本书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面临三大变化:一是人口红利和低劳动成本优势趋于消失,二是后发优势不再,三是相对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改变。面对国内外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十四五”时期的中国经济必须深入挖掘和充分释放强大国内市场优势,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是,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技能人才占比,加快培育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体系;二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壮大国内消费市场;三是,构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四是,提升金融体系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和协调性;五是,推进房地产金融改革,促进房地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六是,以更高水平金融开放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推动形成互利共赢局面;七是,保持金融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作者简介】本书是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主办的《径山报告》项目2020年的研究成果,由综合报告和6个分报告组成。写作成员主要包括:肖钢、蔡昉、都阳、陆磊、朱鸿鸣、刘晓春、梁红、王信等(按章节顺序)。参与写作的成员均以个人身份参与研究。肖钢,CF40资深研究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人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经理,中国人行计划资金司司长,中国人行行长助理、副行长。2004年至2013年任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13年至2016年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八届中央委员。蔡昉,CF40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经济改革、收入分配等。都阳,CF40特邀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担任《劳动经济研究》副主编。主要研究兴趣为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等。陆磊,CF40成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曾任招商银行研究部高级研究员、总经理助理,广东金融学院院长,中国人行研究局局长、金融稳定局局长等。研究领域包括货币经济学、转型金融学、资本流动和均衡汇率、金融监管理论等。朱鸿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改革、经济增长战略,合著有《金融的谜题:德国金融体系比较研究》《持久战新论:新常态下的中国增长战略》。刘晓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系,拥有30多年银行从业经验。曾任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副行长、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浙商银行副董事长、行长。梁红,CF40成员、高瓴资本产业和创新研究院院长。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经济学家,高盛亚太经济研究业务部门执行董事、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及亚洲经济研究部联席主管,中金公司管委会成员、研究部负责人、首席经济学家等。王信,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行研究局局长。曾任中国人行货币金银局局长、驻法兰克福代表处首席代表、总行研究局副局长、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金融学会秘书部主任,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政策研究处处长,中金公司研究部、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宏观司研究人员。

04


双循环:中国经济新格局

陈元 黄益平 主编


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年3月
【内容简介】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们遇到的诸多问题是中长期的,不少问题以前未曾经历,需要从战略的角度深化认识和有效应对。从某种意义上说,化解挑战就是机遇。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性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而做到这一点,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要以实现国民经济体系高水平的完整性为目标,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着力打通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供求动态均衡。

05


读懂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刘元春 著


中信出版社2021年6月


【内容简介】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自2020年4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被首次提出后,新发展格局的概念又两次在总书记座谈会、四次在总理座谈会等多次会议上被提及,并被写进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什么要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怎样理解提出这一战略选择的国内外环境和时代背景?什么是国内循环、国际循环?二者的联动关系是怎样的?国内循环、国际循环中存在哪些堵点和问题?我国如何实施双循环战略?为了解读上述问题,这本书从“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四个方面,系统地解读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来龙去脉。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随着我国正式进入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未来国内循环、国际循环的关系将进入新阶段。这本书为各级党政机构政策制定者、经济工作者、企业管理者、投资者、经济研究者等带来了系统而全面的解读,是一本学习、认识、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简明通俗读物。【作者简介】刘元春: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宣部“马工程”项目首席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常规性出席国家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聘请专家,担任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财经特约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为开放宏观经济学、世界经济学。

06


新形势下的人民币国际化

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朱隽 等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2021年7月

【内容简介】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充分意识到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积极探索超主权货币和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改革思路,取得明显进展。中国在改革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在促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同时,抓住机遇,多措并举,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重大成绩。目前,人民币已经初步具备国际货币的特征。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再出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从内部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外部看,随着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人民币国际化也面临倒逼压力和“不进则退” 的同行竞争压力。基于此,本书系统梳理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了问题和不足,探讨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需要重点发力的领域,并提出建议。本书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新形势下的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朱隽,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学位。1993年加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任职于政策研究室、办公厅和国际司。长期从事金融业开放、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国际金融合作与规则制定、国际经济金融研究等相关工作。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担任国际清算银行经济学家。

07


人民币:从市场化走向国际化

金中夏 赵岳 王浩斌 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2021年4月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最新经济学理论及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详细阐明了灵活汇率制度的选择、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建设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人民币国际化是当前我国应对严峻外部挑战的必经之路。本书分析了国内外对外汇市场干预所造成的宏观经济影响,讨论了实行健康的浮动汇率需要满足的宏微观经济条件,提出了浮动汇率下开放资本市场和推动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的途径。全书视野开阔、见解独到,富于创新性和启发性,值得对汇率与货币国际化问题感兴趣的读者认真研读。该书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外部环境恶化条件下的汇率政策选择及外汇衍生品市场建设》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金中夏,经济学博士,中国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美国东西方中心和夏威夷大学。曾任世界银行总部咨询专家,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驻美洲代表处(纽约)、国际司、货币政策司和金融研究所工作。在从事宏观经济管理的工作实践中坚持理论研究,主要领域为国际金融、货币政策、国际贸易与投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和人民币国际化等。近年著有《中国与G20——全球经济治理的高端博弈》和《全球化向何处去——重建中的世界贸易投资规则与格局》,以对人民币汇率的研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参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国际协调与合作,包括参加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全球流动性管理”工作组、与国外央行就我国第一个人民币互换协议进行谈判等。2015年2月至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中国执行董事,参与了所有重要的政策讨论和表决,包括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对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的多边监督、对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的双边磋商和金融稳定评估、向疫情严重国家提供救援,以及向重债国家进行缓债和减债等。赵岳,经济学博士,中国金融四十人青年论坛会员,现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执行董事办公室顾问,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和国家发展研究院,获经济学学士和金融学博士学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2014年加入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先后参与数字货币、金融业开放、对外投融资、人民币国际化等工作,2019年1月至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中国执行董事办公室顾问,期间参与了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改革、主要国家多边和双边监督、向重债国家进行缓债和减债等。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政策、国际金融、金融监管等,部分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近年著有《新金融监管政策设计与评估》。王浩斌,经济学博士,现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于2017年获得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14至2017年间任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研究员,后入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项目,先后在战略、政策和审查部门、西半球部门以及货币与资本市场部门工作。撰写过多篇学术论文及政策报告,研究领域包括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及金融监管,部分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

08


国家治理新使命

构建我国海外投资权益保护体系

肖钢 等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21年4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课题“构建我国海外投资权益保护体系”研究的成果。海外投资权益保护不仅关系到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问题,而且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大局、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综合性、长期性、机制性问题。我国海外投资活动会越来越多,涉及面会越来越广,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海外权益保护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本书以中央提出的坚决维护我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为指导思想,分析我国海外投资历史演变、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借鉴国际经验,研究提出了以政府力量为主导、多边组织力量为依托、民间力量为补充,多种权益保护工具协调运用的我国海外投资权益保护框架。【作者简介】
肖钢,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资深研究员。1981年开始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1992—1996年,先后任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经理、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司长;1996—1998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1998—2003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2003—2004年,任中国银行董事长、行长兼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党委书记;2004—2013年,任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13—2016年,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2018年任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八届中央委员。

09


从制造到服务

结构转型期的宏观经济学

张斌 著


中信出版社

2021年3月

【内容简介】

像高收入经济体经历的那样,中国在人均收入达到门槛值以后也迈入了从制造到服务的经济结构转型。这一转型既反映在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转折性变化上,也反映在城市格局的变化上。例如,对制造业产品的消费增长越来越落后于对教育、医疗和体育文娱的服务消费增长。大量的劳动力、企业甚至城市面临淘汰压力;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在竞争中获胜,大城市在城市竞争中获胜。经济结构转型还改变了中国经济波动的特征,宏观经济波动从工业化高峰期的“易热难冷”转向了“易冷难热”。本书结合高收入经济体的经验,深入剖析了经济结构转型的特征及其面临的突出短板,重新审视了当前关于宏观经济波动的主流观点,并提出了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建议。作者还特别指出,应对经济结构转型,观念的挑战是我们需要直面的底层矛盾。观念是制度和政策的核心支持,主流观念不变化,新的制度和政策调整就难以维系。观念是慢变量,时时刻刻都在细微变化但是变化速度赶不上市场的变化。结构改革只能在观念和利益冲突的夹缝中寻找缺口,寻求边际上的突破。能做出结构改革当然好,冲突太大,时机不成熟的时候,等待也是一种智慧。【作者简介】

张斌: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资深研究员。研究领域是中国和全球宏观经济,重点研究的问题包括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波动,人民币汇率和外汇管理政策,全球宏观经济等。曾获浦山优秀论文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0


中国金融开放

感知政策的温度

徐奇渊 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年8月


【内容简介】

不论是金融改革还是金融开放,初心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疫情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中美关系紧张。在此背景下,金融开放是加深中国与全球经济互动、加强新形势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开放的步伐很快,但在华外资机构仍面临不少操作性问题,对金融业开放的诉求依然较多。这表明中国金融开放的政策努力与外资机构的获得感之间仍有一定的温差。金融开放最终服务于国内经济发展,但其最直接地还是服务于外资金融机构。

我们的这项研究通过线上问卷、对话访谈、文本分析对外资机构的诉求进行整理。同时也对国内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进行会谈和求证,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中国金融开放当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然后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希望本书能够为关注金融开放的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参考。本书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中国金融开放观察∶政府与市场的感知差异》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徐奇渊,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部主任(时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开放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政策,重点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宏观经济、中美经贸冲突和全球产业链重塑、中国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博士学位论文被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2016年入选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曾获浦山政策研究奖,获得中国社科院优秀信息对策奖一等奖二次、三等奖八次,被评为2016年至2020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先进个人。

11


直面中美贸易冲突

东艳 徐奇渊 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年3月


【内容简介】

中美贸易摩擦已历时近三年,传统贸易冲突领域对应的关税战出现了暂时的缓和迹象,在产业政策、国有企业等问题上的共识仍然有待磨合,而在技术领域的冲突仍在延续。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使得中美贸易摩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进一步上升。在此背景下,中国应明确自身核心利益,直面冲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尤其应以制度协调和制度开放进行应对。本书提出的建议有∶首先,在多边合作领域,以建设性立场应对WTO 发展中国家地位的调整压力,并尽快启动加入CPTPP谈判的进程。其次,在双边合作领域,中美应合作推动形成国际技术转让的多边规则。同时,需要对美国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进一步全面扩大开放。在中欧合作方面,可以分四步推动经贸合作取得进展。最后,国内政策应尽快推动国有企业的竞争中性改革,同时稳妥处理好扩大开放与防范风险的关系。本书为上海浦山新金融发展基金会课题"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东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室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在The World Economy、Economic Modelling、Journal of Policy Modelling、Applied Economic Letters、《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理论和政策论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社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择优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科研启动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首席研究员)等多项课题。三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19年第十届、2016年第九届、2013年第八届),三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政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徐奇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室研究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部主任(时任)。兼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融学会理事、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海上丝路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新华社第四批特约观察员、财政部金融人才专家库成员和税政人才专家库成员、商务部中商智库高级研究员、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中国经济信心调查特邀专家"。在《管理世界》、《世界经济与政治》、《世界经济》、《金融研究》、China &World Economy等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专著六部、译著两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信息对策奖一等奖二次,三等奖八次。2011 年被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 2016 年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持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改革研究课题、科技部创新战略研究专项等多项课题。

12


跨境资本流动大数据

宏观审慎管理

面向新时代的金融科技监管新框架

陆磊 尚昕昕 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21年6月


【内容简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提升金融科技水平。21世纪前20年,货币金融领域呈现两大基本发展趋势:一是金融科技蓬勃发展,数字货币和数字金融成为金融领域的新生力量。金融科技正在悄然改变现代金融业态和运营模式。二是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下,发达经济体的债务危机和新兴市场货币危机此起彼伏。在经济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经济金融的繁荣和衰退与跨境资本流动的联系日渐紧密,一方面经济金融的开放吸引了大规模国际资本流入,促进了经济金融繁荣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开放和资本管制放松也为跨境资本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增加了经济金融面临外部冲击时的脆弱性。两大趋势汇聚于一个焦点——新时期的金融管理框架、模式、平台和技术的更新迭代,以顺应金融科技趋势,有效管理货币危机。本书从当前宏观审慎管理理念和监管困境出发,旨在探索监管科技在外汇管理领域的应用,建立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丰富宏观审慎工具箱。本书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基于金融科技手段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研究”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陆磊,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经济学博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硕士、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曾任招商银行研究部高级研究员、总经理助理,广东金融学院院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中国金融学会秘书长等职。研究领域集中于货币经济学、转型金融学、腐败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与公共政策、开放经济背景下的资本流动和均衡汇率、中央银行制度、农村金融改革与金融深化、银行微观经济学和金融监管理论等。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课题研究。尚昕昕,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应用金融与精算博士、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应用金融一级荣誉学士。研究领域集中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跨境资本流动、外汇管理政策、货币国际化、金融风险量化建模和金融科技监管应用等。曾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外汇管理局青年课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人民银行重点课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重点课题、中国金融四十人年度课题等研究项目。曾获中国人民银行重点课题二等奖、优秀奖,国家外汇管理局青年课题三等奖、优秀奖等奖项。

13


外汇市场微观监管

与跨境资本流动管理

孙天琦 王笑笑 李萌 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21年3月

【内容简介】

本书从结构视角对我国国内经济周期和全球金融周期对不同类别、不同部门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实证研究发现:

一是总量跨境资本流动随着国内经济周期和全球金融周期顺周期变化,当国内GDP增速上升时,净流入增加,当全球金融风险上升时,净流入减少。如果把净流入分为流入和流出分别分析,顺周期性则更加明显。

二是分类别看,直接投资跨境资本流动与国内经济周期和全球金融周期不存在显著的影响关系,即不存在顺周期性;其他投资跨境资本流动体现出与总量跨境资本流动一致的顺周期性;证券投资跨境资本流动受全球金融周期影响明显,当全球金融风险上升时发展中国家证券投资净流入减少、发达国家证券投资净流入增加,证券投资跨境资本会避险流入发达国家。

三是分部门看,其他投资项下银行部门和企业部门跨境资本流动顺周期性明显,政府部门和中央银行顺周期性不明显;证券投资跨境资本流动避险现象主要受企业部门驱动。

研究启示:一是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管理要聚焦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监管着力点是做好对银行部门和企业部门顺周期行为的调控。二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高风险时期要格外注意防范外部冲击引起的证券投资跨境资本流出。

【作者简介】孙天琦,经济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成员。曾任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综合司(政策法规司)司长、经常项目管理司司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上海)、研究局局长助理等。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金融秩序与行为监管》《金融业行为监管与消费者保护研究》《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政策与工具》《中国西部经济金融发展:实证分析与案例研究》等多部著作。王笑笑,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香港金融管理局访问研究员。曾主持及执笔国家级基金课题、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等数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世界经济》《金融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多次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研究奖项。李萌,复旦大学金融学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运筹学硕士,现任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政策法规司)副处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监管、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等,在《国际金融》《中国外汇》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多项重点课题研究奖项。

14


大国治理

发展与平衡的空间政治经济学

陆铭 陈钊 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年6月


【内容简介】

大国治理,核心是城乡间和区域间关系,本质是资源的空间配置,在这个意义上,大国治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城乡间和区域间发展与平衡的共赢,这天然是一个空间政治经济学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和发展中的大国,必须要将结合中国体制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融入城乡和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去,而城乡和区域的发展又是深刻理解中国经济的必需。《大国治理:发展与平衡的空间政治经济学》总结了陆铭、陈钊团队十余年来围绕着中国经济而做的空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为重要的成果。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一组综述性的文章,对于中国区域和城市发展走过的道路以及存在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评论和总结。第二部分是一组理论性文章,其核心是在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下探讨发展与平衡之间的关系,集中地体现了“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观点,以及转移支付(利益分享机制)促进市场整合与经济增长。第三部分是一组经验研究,利用微观数据对于空间政治经济学最为重要的几个问题进行了验证,而这几篇论文本身可以串起一个比较完整的有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故事。【作者简介】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特邀成员。曾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工作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作为兼职(客座)研究员受聘于复旦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学术畅销书《大国大城》的作者。担任《经济学(季刊)》副主编,Asian Economic Papers (MIT出版社)编辑和《世界经济》等期刊编委。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劳动经济学。近年来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和区域发展政策进行评估,并为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和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来自空间政治经济学的战略思考。陈钊,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导,兼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副主编。曾任日本关西大学客座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高级访问学者、法国图卢兹一大产业经济研究所(IDEI)高级访问学者、联合国大学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院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中国经济、产业政策与创新、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主要致力于企业创新、环境规制等领域的政策研究,力图基于中国实践、提出中国问题,向世界传播中国经验、输出中国智慧。

15


聚焦需求侧

经济新格局下的消费、投资与出口

鲁政委 等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1年9月

【内容简介】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循环中两大永恒的基础性力量。在我国经济增速的换挡期,“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管理”先后进入政策视野。《聚焦需求侧 : 经济新格局下的消费、投资与出口》以“需求侧改革”为核心内容,探讨“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之间的关联,解析“需求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异同,进而围绕“三大需求”,即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投资后劲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探讨“需求侧改革”将如何展开,又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重点解析新形势下的“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理解中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者简介】鲁政委,经济学博士,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特邀成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CCEF)理事。2010年12月被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评为“上海金融领军人才”。研究领域涵盖宏观经济与政策、金融改革与监管、绿色金融与发展、人民币汇率等,曾在《经济研究》《中国金融》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著有《预测背后的逻辑》。

16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

刘寒星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年9月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从行业海内外发展状况、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LP和GP双视角下的“募投管退”流程、前沿趋势探讨等多个维度,对私募股权投资进行了深度剖析,力求全面覆盖、精准解读、别开生面、破除迷思。本书语言平实凝练,案例生动鲜活,脱胎于国内最大机构投资者的私募股权投资实践,兼具实用性、专业性,力求在为读者展现私募股权投资真实面貌的同时,阐发富有启迪性的行业观点,传递LP视角下独特的行业解析,为促进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本书主要内容基于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关于推动私募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的专题研究”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

刘寒星,管理学博士,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特邀成员,先后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交通银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



17


个人信息保护国际比较研究

(第二版)

个人信息保护课题组 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21年4月


【内容简介】

本书横向比较欧盟、美国和亚洲等国家和地区个人信息保护的渊源、理念、原则、方法及其演变,从中总结出了一些共同的原则和做法,并尝试梳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立法和保护现状,提出我国保护个人信息的立法和政策建议。本书为上海新金融研究院课题《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国际比较研究及启示》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课题负责人:

王晓蕾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原副主任

课题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曹亚廷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丁安平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董潇  北京市君合律师事务所;葛鑫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李铭  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王融  腾讯研究院;王新锐  北京安理律师事务所;杨渊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朱宣烨  北京市天元律师事务所;朱芸阳  中央民族大学


责编: 李俊虎|视觉:李盼 浩然监制卜海森 李俊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