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能看到“伟大母亲”这4个字背后被牺牲掉的女性吗?

雅君 雅君的好用分享 2021-02-10

 Hi,这里有提升你幸福感的一切



今天是母亲节,网上铺天盖地的文章在歌颂“母亲伟大无私”,宣扬母亲为了家庭奉献了一切。


但我忍不住很想问一句,为什么要让母亲奉献一切呢?是她自愿的?还是她迫不得已?


要知道,在现实中,“伟大”往往是“牺牲”、“劳累”、“痛苦”、“缺乏应有回报”的近义词。


今天这篇推送,我想和你聊一聊,我们是不是借“母爱伟大”之名,让母亲们承担了不可承受之重?以及我们真的想要关爱母亲,该怎么做。


01

女人一定要当妈妈吗?


在成为母亲这个问题上,一个经常被人们视而不见的真相是:不是每个女人都想要孩子,都渴望当妈。


那些没有生育意愿的女性,往往会被指责为“自私幼稚”、“不负责任”,遭到各方压力。


那些督促女性生孩子的人不知道有没有想过:


如果一个女性原本不打算、不想要生育,却因为种种原因还是生了,那她自身和她的孩子会不会遇到什么困境?这个世上,会不会因此多了不快乐的妈妈和不被爱的孩子?


这个问题,已经有科学家做过研究。


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上一篇名为《女性一定要为人母吗?》的文章,就介绍了密歇根大学人口研究员Jennifer Barber所做的研究结果:


“是否要小孩的意愿决定性地影响了家长对孩子的感觉以及孩子如何被对待,有时这种影响程度让人恐惧。”


研究发现:“那些“非计划”内的孩子(父母原本完全不想要,或者觉得现在还不是要孩子的合适时机)得到的来自父母的养育照顾要比那些父母原本就想要的、计划中的孩子要少……非计划中的孩子基本上得不到儿童应得到的情绪和认知上的支持。”


“研究者Barber指出,这可能是由于父母压力大、对不希望出生的孩子明显缺乏耐……计划外的婴儿除了情感上会被忽视,其健康情况、死亡率、母亲产后抑郁情况也会受到影响,有时甚至会遭受到虐待。


我认为,一个女性,因为没有生育意愿而不生孩子,这不是不负责任,而是负责任的表现。


生育是女性的权利,而非义务。这个基本常识,很多人不知道,或者说知道,但完全接受不了。


在他们眼里,不生孩子的女性是不完整的、低价值或没有价值,甚至是疯子、怪物。


他们不尊重女性的生育意愿,也不在乎那个非女性真心想要而是迫于压力生下的孩子,以后能否得到充分的爱,健康成长。


他们只认一个道理:你是女人,你就该生。你不生,就是错。


02

“完美母亲”期待


那些不想生育、不想做母亲的女性,会面临压力。


那愿意生育的女性,是不是境遇就很好呢?


似乎也不是特别理想。我之前在《反感春晚小品的你,要更努力才能不把世界让给你讨厌的人》这篇里写过:


我们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是完美的生育者和照顾者。但实际上,生育过程一帆风顺者有,但远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多。


如果你去询问女性亲友,你会发现生育过程中有过流产等波折的女人比你以为的要多。但很少有人会去说,于是很少有人知道,生育中的波折和凶险。


那些愿意站出来分享自己真实但并不顺利的生育经历的人,可能还会被指责说,“你是在吓唬年轻女孩。”


于是很多在生育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女性,往往以为,“只有我有问题”。却不知道,“不是只有我这样,我也未必有问题,我很可能只是遇到了那个不幸的概率。”


当女性把“做完美生育和抚养者”、“做无私而伟大的妈妈”的社会规训内化为自我要求时,一旦达不到标准,就会焦虑痛苦。


却少有反思,这种社会规训背后是否存在性别压迫?


之所以我说有性别压迫,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太关注女性在孕育和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有的过错,却不会以同样标准苛责男性。举个简单例子:高龄产妇对胎儿健康的影响常常被人提及,却少有人讨论高龄男性的精子质量对胎儿健康的影响,虽然后者同样真实存在。



03

1%的无痛分娩率


在中国,关于生育有个数字,让我特别特别难过。


那个数字是无痛分娩的比例:1%。


“尽管相关技术 20 年前就已经成熟,中国年均 2000 万名产妇中,迄今累计只有约 1 万名享受到了无痛分娩,比例不到 1%。”这是丁香医生写的文章里引用的2004年新华网报道中的数据。


文中写到:“根据北大医院的调查,全国‘只有约 10 家医院全天提供无痛分娩服务,其他医院或放弃或只对个别关系户提供服务’。”


为什么无痛分娩技术没有普及?除了经济发展原因之外,是不是也因为,在很多人观念中,女人生孩子疼是正常的,不是什么大事,没必要投入资源去改善女性生育条件。


我们习惯了这样的叙事:“她忍受巨大的疼痛生下孩子,真是了不起的妈妈。”


问题是,如果你觉得生育无比神圣,那为什么不能让从事这么伟大事业的人,痛得少一点呢?


我们能不能把人当人,把生育的疼痛当一回事呢?去提高无痛分娩的普及率,让想做母亲的女性舒适一点、有尊严一点地生育呢?



04

因生育被惩罚?


有个老读者跟我说过,单位知道她怀孕后,把她从核心部门调去了边缘部门,发展前景和待遇都因此受到了影响。


她很难过,她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就因为我要当妈妈?所以我就该被踢出局了?”


她不是一个孤例。“我们觉得,有了孩子之后,你应该不会对工作上心,我们就不再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你,自然晋升也和你无缘”是不少公司心照不宣的人事任用规则。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爸爸们很少遇到这样的职场歧视。一个男人有了家庭、孩子,往往还会被认为是更有责任心、更能担当,在职场中,得到更高评价。


05

回归家庭就好了吗?


有人说,既然职场对女性不友好,那女性还可以回归家庭。这其实也是很多女性的真实选择。


但问题是,那些为了照顾家庭离开职场的女性,如果遇到婚变,她们的权益能得到有力维护吗?


你搜一搜民生新闻或是律师朋友们聊聊天,你就会知道,在婚姻破裂时,女性如果缺乏经济能力,在争取子女的监护权时会处于劣势。她们在家庭中长期的无偿劳动也未必能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


这会导致有些母亲,虽然不想要低质量的婚姻,但考虑到离婚后,会拿不到孩子抚养权而只能继续忍受糟糕的感情生活。


更悲惨的是,那些遭遇家庭暴力的女性。2016年出台的《反家暴法》规定,公安机关接到家暴报案后,有调查取证、协助受害者就医、鉴伤的义务。这意味着,公安机关不能再以“家事”为由不接受报案。


但这个法律是否得到了严格执行呢?如今,我们依然能不时能看到“女子被家暴男杀死”这类新闻报道。


06

什么是真的对孩子好


说回育儿,相比爸爸,妈妈们更容易遇到严苛评判。


你很少看成功男性会因为不熟悉育儿技巧而被指责是个“不称职的爸爸”。


但一个成功女性,如果在公众面前,表现出她育儿时手忙脚乱的一面,往往会被批评是个“不合格的妈妈”。


我们喜欢询问女性“如何平衡家庭和生活”,却很少去问男性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默认了女性就该多为家庭付出。


同样的,我们也常常默认,照顾孩子就是妈妈的工作。但实际上,育儿是一个熟练工种,并不存在女人天生会照顾小孩子这回事。除了哺乳,女性在育儿上能做的所有事情,男性只要去练习都可以做到。


但总有人打着“这样对孩子成长更好”的旗号,要求母亲离开职场,回家专职育儿。


研究结果则有力的证明事实并非如此:“由母亲专职照料的孩子和那些由母亲和其他人同时照料的孩子在个体发展上并无不同。他们在认知水平、语言表达、社交能力、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以及母子感情方面都没有什么差距。”


真正对孩子更好的是:“当男性开始分担家务、照料孩子时,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更好,患注意力不集中症、儿童精神疾病的概率更小,甚至更少生病。”这是社会学家 Michael Kimmel 在Ted演讲中,告诉我们的研究结果。

 


07

妈妈也只有这一生啊


我希望每个想生孩子的女性,不用为了做母亲,而吃那么多苦。


希望她们能得到有尊严的医疗服务,不会因为生育,而在职场上受到或明或暗的惩罚。


而不想生孩子的女性,不用被家庭社会舆论逼着当妈。我希望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因为爱,而不是“家人逼我生。”


我希望妈妈们,在孩子之外,还有自己的生活。


关于这一点,何式凝在接受《正午故事》的访谈时,说的一段话,特别扎心:


“一个女人在婚姻中付出得太多了,自己什么都没有了。就是儿女吧,‘儿女就是最大的成就’,但是他们长大以后又不理你了。又不听你的,又看不起你。


我从师奶身上学到,你真是要有自己的兴趣,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猫狗也好。不然的话,你回头一看,一切都是奉献,说是一定要说:我很骄傲,我的家庭……


当然了,这是你唯一有的嘛,你不说,就什么都没有了。”


我希望母亲们在回顾这一生时,不用“一切都是奉献”,不用孩子、家庭而牺牲掉自我。


因为妈妈们也只有这一生啊。


而要实现我上面说的这些,需要的不是“母亲伟大”这一句口头上的赞扬,而是整个社会能给母亲们更切实的支持。


最后,祝天下的母亲们:


在母亲节,以及不是母亲节的每一天里,都能拥有发自内心的快乐。


图片来源:日剧《母亲》和韩影《婚纱》



猜你喜欢

林奕含婚礼演讲,让我看到真正的勇气诚实和高贵

《我的前半生》:即使在亦舒原著里,子君也很难说是独立女性

母亲节超全送礼清单|55种有爱之选


商务合作 请联系邮箱

yakicreator@foxmail.com 

或 微信: wuweiqua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