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宝藏的温度和力度:《国家宝藏》官方授权图书发布



2022年3月28日晚7点半,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国家宝藏的温度和力度”——《国家宝藏》官方授权图书发布会在京举行,而这一天,是人民文学出版社71周岁生日,恰巧也是四年前《国家宝藏》第一季举办收官研讨会的日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副召集人吕逸涛,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向东,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金林先生,担纲本套图书印制的雅昌集团销售总监毛文宇先生以及出版方代表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肖丽出席了本次活动。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国家宝藏》国宝守护人之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尼格买提,作为本场活动嘉宾围绕《国家宝藏》节目及新书出版,展开了深入对谈。

人文社71岁社庆献礼久收藏的国宝特


三季《国家宝藏》自播出以来,牵动无数观众的心弦,特别是90后、00后在内的许多热心观众,都因为节目而热泪盈眶,并发自肺腑地道出了“此生无悔入华夏,我们自豪,我们是中国人”

吕逸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副召集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副召集人吕逸涛在致辞中说:“我们很荣幸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推出全三季的《国家宝藏》官方授权图书,这是将节目的创作成果立字成书,让国宝的魅力得以更加温润地持存并传播的一大尝试。从气势恢宏的紫禁城、沉睡千年的三星堆,到丹青千壁的莫高窟;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到海内瑰宝大克鼎,再到飒沓如流星的铜奔马,本套图书生动展现了历史与艺术的交融,体现了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活力,是一场文字和视觉的盛宴,一座纸上的博物馆。”
李向东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向东致辞说:“人民文学出版社选择在社庆日进行《国家宝藏》三季图书的发布,是对《国家宝藏》这个节目IP给予的充分肯定。作为《国家宝藏》的承制方和IP运营方,央视纪录国际传播有限公司能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参与此次新书发布活动倍感荣幸。合作两年以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团队、《国家宝藏》节目组的工作人员,以及央视记录公司的工作人员以不计代价的专业精神和严谨态度,将《国家宝藏》电视节目镜头语言转化为图书语言,图文并茂、气韵生动、独具匠心的内容和装桢设计,使高深的文博知识深入浅出,探囊可得,可称得上是一套纸上国宝特展,值得永久珍藏。”
臧永清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发表致辞说:“人民文学出版社今天是71岁生日,感谢大家的祝贺。如果把我们这个社比作一棵树,那它肯定是一棵老树了,如何培植好老树,如何让老树发新芽,是我们在新时期的重任。人文社有“三名”,名著、名译、名编,我们的编辑对待稿件不是一味的拿来主义,而是要深度加工,要符合人文社的品质要求。在《国家宝藏》图书编辑过程中,我们的团队一方面发挥自身的图书编辑特长,除了尽可能忠实还原节目精髓,还充分考虑碎片化、读图等现代阅读要求,努力将电视语言转换成符合现代阅读习惯的图书语言。十分钟就可以打卡一件国宝,窥见一段历史,见证一个传奇,寻找一份记忆。”
随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副召集人吕逸涛、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总裁李向东,共同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授予《国家宝藏》印信,并为新书揭幕。

更接地气的传播方式,更有温度的故事语言


在论坛环节,在李雷先生的主持下,嘉宾们围绕《国家宝藏》“创作初心”“制作匠心”“锤炼潜心”“赤子丹心”等环节进行了深入讨论。
三位嘉宾首先分享了《国家宝藏》草创阶段发生的交流与碰撞。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说,于蕾导演刚与他沟通《国家宝藏》节目构想时,给了他一个生动启示:咱们要搞的是文化综艺,是文综。文化综艺就是要传播文化的,可以有不同的传播方式。经过耐心沟通,最后采用了这个综艺的外壳,而保留了文化的内核,非常智慧地确定了‘前世’‘今生’的叙事格局。”
单霁翔坦言:“直到第一季结束时,心里一块石头才落了地,才发自内心地相信主创有能力拍好《国家宝藏》。因为前世传奇由明星嘉宾进行演绎,他们的演绎是否合乎史实?即便合乎史实,如何复原两千年前、一千年前的真实情景,而演绎的界限又在哪里?都是他当时非常担忧的问题,害怕遭到严肃的考古学家和文物保护者的质疑。相较于此,更加取信于人的是今生故事,文化遗产、文物藏品流是有生命的,传到今天,给今人带来了什么,今天的人们又是如何对待它们的,是如何进行保存、修复、展示和传播的,这些故事很过瘾。一路做下来,信心越来越足。四年前的3月28日,第一季收官时召开研讨会,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参与节目的馆长们,都报以很高的评价。这时候我才觉得这是一个典范性的节目,实现了于蕾老师当时的愿望,并对第二季也充满期待。”
于蕾回应说:“院长的担心在某种程度上证明《国家宝藏》在当时的确是一个全新的创造,在第一季没有开播之前,当主创团队向同行、参与的嘉宾、博物馆界的学者,讲述节目时,几乎一千个人脑子里有一千个《国家宝藏》,大家并不知道你要干嘛。第一季的创作尤其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我们跟博物馆之间双向互动、彼此了解。那时候刚找到各个博物馆的时候,大家都觉得电视媒体对博物馆来并不能起到促进作用,三天两头进行拍摄,如果拍坏了谁来负责?跟专家沟通时,也会发现自身对博物馆的认知太浮浅了。当时有各种各样的质疑,包括单院长提到的对前世故事的担忧,直到播出后,大家才逐渐理解我们做了深入的功课,在这此基础上又有艺术化的呈现,用戏剧舞台的方式重新演绎那些历史桥段,这些部分是普通老百姓特别喜闻乐见的。
“前世传奇是我们把观众拉进节目的重要文艺手段,而今生故事环节,是许多博物馆界的专家特别开心看到的部分。他们觉得我们脑洞很大,觉得我们讲出了文物保留到当下时代的意义,我们把它留下来,一代一代地传、一代一代地讲,到底是为什么:通过生活着的人看到它的生命力。很多考古圈、文博圈的学者,在播出时跟我们说,感谢你们为我们这些做学问的人所做的努力,好像学术的内容第一次以大众传播的姿态讲得这么通俗和有传播性。我们也很开心,《国家宝藏》一步步走过来,首先要有单院长这样开明的专家,在并没有形成节目雏形的初期,就给予我们巨大的支持和肯定,我们是在无数这样温暖的目光,和我们一起赌一把的心态的激励之下,才走到今天,有了国宝的成功。”
谈及第一季甄选博物馆与文物的原则,单霁翔介绍说,这八家博物馆由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重点支持,无论藏品还是博物馆的管理经验都是一流的。比如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湖南博物馆、湖北博物馆、浙江博物馆、辽宁博物馆,地处华夏大地的东西南北,恰好吻合于蕾导演的设计:借鉴传统古九州形态,按东西南北四方把中国划成一个新九州,每一方选择一个代表性的博物馆的平铺姿态。第一季博物馆的选择也由此落地。此后,根据再来八家的原则,确定了后续两季的博物馆方案。
至于谈到文物的选择,于蕾进一步介绍说:“这是一个特别复杂的创作过程,我们自己要首先要做功课,建立对文物最基本的认知。去博物馆调研,我们要看每一件文物,并邀请博物馆列出推荐名单。我们会依据这个名单再去做功课,给出我们作为普通的观众小白的意见,然后进一步研究故事形态,可以请谁来讲述。在这个过程中,为顺应故事的推进可能还会调整、变动。此外,在深入了解文物之后,我们还是会带着观众小白的心,把自己保持在观众而不仅仅是专家学者的的位置上。比如,第一季就遇到过一个问题,各个博物馆给我们推荐的都是青铜器。因为传统学界认为青铜器是最重要的礼器,年代久远,能够体现博物馆馆藏的分量。除了故宫离得近、便于沟通,其它八家博物馆,十件里面恨不得有五件都是青铜器。但如果讲的都是青铜器,就丢失了节目的意义。所以在最后选择和沟通时,我们会让这些文物分属在不同的门类、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材质。
“文物没有高下,我们核心想表达的概念,是让观众感觉到文物在今天依然活着,在当今中国的各个领域都产生着影响,这是我们最终甄选文物的标准。比如在故宫和上海博物馆以外,书画馆藏最好的辽宁省博物馆,我们选择了一件铜鎏金木芯马镫。辽博马馆长打电话给我说这件东西的木芯已经烂得很厉害,辽博有那么多好东西,为什么一定要选它?但我们认为这件文物背后的价值是中国历史上的蝴蝶效应。我们用这样的小东西,可以讲好马镫沿草原丝绸之路影响整个欧洲,又以马术文化的形态返回中国的故事。所以后来观众会由衷感慨‘国宝在魂不在气’。我们想告诉大家,可能你先前进博物馆的习惯就是看青铜、金器,看值钱和好看的东西。那么博物馆为什么要存一些布头、木片、石头,它们背后到底有什么价值?这才是《国家宝藏》这个节目最希望去实现的一种传播效果。”
国宝守护人是节目的重要环节,于蕾认为,作为链接观众认知和博物馆文博领域之间的桥梁,而大众传播最大的价值,就可以用观众喜闻乐见的人和形式去宣传那些真正好的东西。我们希望最有号召力的明星,可以把自己的影响力和流量用在那些最有价值的地方。给明星嘉宾每人一个领域,使他们的人生、职业生涯、他们在镜头前的露出,和一件国宝捆绑在一起,他们可以成为一件国宝的守护人。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影响力,带着观众的好奇之眼走近一件国宝,去讲述国宝的价值。这是一种共赢,一种价值的最大化。而实际上当所有国宝守护人走上舞台的时候,都怀有敬畏之心;都把自己摆在第二位,作为国宝的配角。当他们在为国宝服务的时候,他们身上反而闪烁出知性和智慧的光芒,这也正是老祖宗加持给一代人的能量。神奇的是,最后你会发现,冥冥之中我们的嘉宾都是国宝挑的,而不是我们选的——就是那个人了,非他莫属。
尼格买提身为国宝守护人,非常认同于导的分享,他说:“当我做完那个造型之后,我看着镜子,我觉得是它选择了我,冥冥当中那个没有姓名的角色,穿越千年选择我做它这个故事的讲述人。所以作为一个国宝守护人,我由心底感到幸福,就像我摊开这本书的时候会觉得它特别沉重,当我们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也在想能不能做好这个事情,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积淀。参与录制那期节目的过程中,我也在寻找自己的基因密码,寻找家乡那片土地给我带来的血液里、文化中和语言里的一些基因密码。每个人都要知道自己是谁、从哪儿来,自己出生成长的这片土地曾经川流过哪些文明;从而反思,我现在说的话、从事的工作,到底从何而来,我对家乡真的了解吗?”
尼格买提介绍说,国宝守护人不光要完成现场录制,还需要大量前期的技术准备,在博物馆里采风、学习,向博物馆馆员们讨教。博物馆馆员每天跟展品对话,是真正能够魂穿历史的人。与他们交流,能够汲取很多营养。“我当时想过有必要花这么多时间做准备吗?可是当我站在舞台上说出‘我是国宝守护人尼格买提,我志愿守护《伏羲女娲图》,守护历史、守护生生之德’的时候,我知道这些话是发自灵魂深处的。这些前期工作太重要了。”
说到文物的选择上,尼格买提颇为感慨,他说,不见得所有的文物都一定是名家大师的重器,像他守护的《伏羲女娲图》,没有落款、没有作者、没有出处,很可能出自当时哪一位小有名气的工匠之手,但它背后承载着故事,承载着中原和西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同民族的人在千年前也是彼此之间血脉相连、文化相通的。这些隐没的讯息通过一些习俗,也许是墓葬和生活习俗的连通,才让我们知道无论你来自哪里,你是什么民族,只要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你就是中国人。

立字成书,三季节目的收官答卷


在节目没有诞生时,于蕾导演就已经有了出版同名图书的构想。她说:“因为文博的内容与文字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国家宝藏》在网友中素有百亿级神仙文案的好评,很多观众看完节目后愿意誊抄节目文案。很多粉丝专门做了简报,所以我们特别希望把整个团队呕心沥血的智慧留下来,能够以更直接的方式帮助观众去咀嚼消化。
“与人文社合作,是彼此选择的结果。被她挑重,我们非常荣幸。‘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个名字在所有中国读书人心里都是有分量的。我在上学的时候经常路过朝内大街166号,每次路过,都会和同学们仰视一下。这套书的出版其实是一个机缘,第二季结束,我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沟通,当时就想出书。但是出版社的编辑们很认真,经过漫长的打磨,直到第三季出炉,最终形成了给三季节目的一个完整的收官答卷,一个整体的统和。正好第三季赶上故宫六百年的时间点,图书也应运而生,成为阶段性的总结报告。
“我们把各种专家,包括单院长、樊锦诗先生、陈星灿先生,文博界顶级的专家学者都被邀请参与到这套书的顾问、策划和审核中来,希望它能够对得起每个观众和读者。经过与我们充分商量、讨论,人文社的编辑们遵照图书以阅读为主的传播属性,采取弱化前世部分的形式,只是把历史信息做了很好的文本呈现,而没有将情景剧的故事脚本直接誊写在书上。除此之外,书中辐射的信息非常庞杂,基本上每个信息点都有从文字到视觉的饱满的呈现,与我们的节目构成相辅相成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传达了节目的温度,主创团队背后的情绪:掏心窝地希望观众知道文物真的特好,我们老祖宗真的特牛。因此这套书并不是全然的《国家宝藏》文案的誊抄,而是更像一本书,一本拿在手上的博物馆。我们小时候都是看着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长大,有机会把我们的创造跟她联结在一起,是很幸福的。
对于节目主创以做教科书的形态做节目,单霁翔深感认同,《国家宝藏》之后有很多类似的文化综艺节目出现,很多是受《国家宝藏》的启发,比如由他策划的介绍世界遗产地的节目《万里走单骑》。不光是图书,《国家宝藏》的整个节目体系都很用心,通过舞美、环境设计、音响、灯光和新技术的应用,每一季都有震撼力,不论演员、嘉宾、参与其中的专家学者,都在以极具仪式感的方式呈现国宝。”
结合本场活动主题“《国家宝藏》的温度和力度”,尼格买提由衷感慨道:“你随便翻这本书,哪个宝物、哪个宝藏没有力度、没有温度?每个都有。铜奔马有没有力度?太有力度了,有没有温度?它的肌肉、它的线条,它就是我们面前活生生的一匹马。彩绘散乐浮雕有没有温度?当然有温度,在雕刻它的过程当中需不需要力度?太需要力度了。长信宫灯有没有温度?当然有温度,它的温度不光体现在博物馆里,还体现在于蕾老师身上的这些文创产品。我特别想说绢衣彩绘木俑,它有没有力度?它背后的盛世大唐太有力度了。在书中我们看到,除了节目中的剧照,还看到出版社朋友们特别贴心的把中国红的不同色阶色差罗列在书当中,每个颜色都有出处,每种颜色用什么材料,所有这一切都是温度和力度的结合。”
尼格买提认为,对于看过节目的人来说,这套书是一种重温。“你看节目的时候,不可能每个画面都定下来,有些人记忆力不好看完可能忘了;你想记,不一定记得住。但这本书是在你面前活生生的,每个细节都可以抚摸到,包括文字给你带来的那份震撼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拿到这本书是会心跳加速的。甚至连它的书香也不一样。如果你没有看过《国家宝藏》节目,你看了这本书,等于看了《国家宝藏》。

逛博物馆,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国家宝藏》还有一大社会效应,推动参观博物院悄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尤其吸引了大量家长带孩子前往参观。不论是观看《国家宝藏》节目,还是阅读《国家宝藏》图书,都能唤起人们对宝藏发自内心的热爱。针对许多家长找不到参观门道的问题,单霁翔建议说:“参观每一个博物馆,事先做好功课都非常重要。家长带孩子看博物馆是特别好的现象,可以不必学一般旅游团千人一面的标准路线,由导游举着小旗子带着走。到博物馆之前,家长都应当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正在学习的课本内容做足功课,理清此行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看风景、看景观、看古建筑、看展览、参加活动,还是体验数字技术。不同的目的决定了不同的参观路线。可以事先打开网站,跟孩子商量今天走哪条路线,研究走这条路线可以看到什么,这样就会有很大收获。”
翻阅《国家宝藏》官方授权图书,即是做功课的好读本;也是足不出户,在纸上游览博物馆的绝佳方式。三卷书共收录我国25座博物馆,81件国宝重器的生命轨迹。以跨越古今的时空尺度,展现国家宝藏的深远魅力及民族文化基因在当代中国的传承和“复活”。图书通过“博物馆亮相”“文物初见”“前世传奇”“国宝微观”“今生传承”等环节设置,以对开页形式全面再现《国家宝藏》讲解文物的每一个环节。每组对开页,均设有小标题,好比把知识分门别类盛入箱奁之内,一目了然。可浅入,仅读标题和图片,即能有所获得;可深出,攀援字行,踏入妙趣横生的文物世界。
三本书近1000幅图片,定格节目精彩瞬间,聚焦文物至美细节。注重留白、单页单排的版式设计,每一页都相当于一幅精美的文物海报,带给读者零距离、无限次静观国宝的体验。泱泱中华,万古江河,如月之升,如日之恒。全套书以生动洗练的文字呈现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以至精至微的版面设计折射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世界文明的背景下展示中国文明的独特贡献。全三季《国际宝藏》图书,让尘封的宝物在指尖复活,五千年文脉于案头澎湃。开卷即是千年,是可以送给自己、亲友和孩子的美好礼物。

重磅嘉宾推荐



单霁翔
《国家宝藏》这套书真的是非常值得一读,因为它和《国家宝藏》节目相关,并且进一步推展,通过电视语言到图书语言,这种尝试也是大家可以品味的。
于  蕾
这样一本书,会把这些精彩的思想、文物精神,还有我们文明里闪光的很多东西,以一个可触摸、可感的方式定格在大家的书架上,可以陪伴大家度过下一个五千年,隆重推荐《国家宝藏》这本书。
尼格买提
我们有多年轻?上下五千年。《国家宝藏》有多厚重?三本近千页。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多青春?今年七十一,生日快乐。



稿件初审:郭   婷
稿件复审:王   薇
稿件终审:肖丽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