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新加坡过春节是怎样的? | 一个国际搬家者的专栏6

2016-02-10 童言 中国三明治

破茧学员童言是一位全职妈妈,同时也是一名摄影师,在新年搬家到新加坡,她是一个国际搬家者,她开一个小专栏记下搬到新国度的故事。



文 | 童言


“When you are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在新加坡的第一个农历新年, 我用Singapore style,迎接猴年到来。


逛牛车水


牛车水是新加坡的唐人街。 当年,新加坡还没有自来水的设备,全市所需要的水,都得用牛车自市郊载到市中心,再由市中心转往市内各地。唐人街位于中心地区,于是这个以牛车载水供应用水的区域就叫做牛车水。(在粤语,福建话里,“车”是动词)


长长的新桥路 (newbridge road),挂满了金黄彩灯,仿佛是一排一排让人欢喜的月亮。整片唐人街区域都亮着灯笼, 与其无关的区域显得黑暗冷清。 越靠近牛车水街中心,越可以听到不同语言不同音量混杂在一起。偶尔, 几个洋人好不容易从普通话和Singlish中挣脱出来 , 脸上一脸庆幸。华人的热闹, 他们是不会明白。迎春市集不大, 在汗水和雨水簇拥下, 我走过腊肠店, 纪念品店, 珲春店, 还有水果啫喱店, 躲在麦克风后面的磁性声音, 和行人一样游走在这个对游客评头论足的市集里。我突然很想念广州的迎春花街, 一片花海, 多么气势,而我, 从不必小心翼翼询问价钱。



人海边际, 一幢三层复古小洋楼, 笑看眼前喧闹。 那是牛车水原貌馆(Chinatown Heritage Centre),里面还原了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早期移民的生活点滴。裁缝, 木匠, 理发师, 一家好几口挤在用木板隔出来的,八英尺长宽小房间里, 工作, 生活。用过的搪瓷碗,穿过的红色木屐,缝补过的衣裳, 当年华人劳工们辛酸拮据, 却苦中作乐的生活气息, 如水分子,凝结在房间里。  那时的华人劳工, 从广东, 潮汕, 福建等地方, 坐上臭烘烘人挤人的帆船, 摇摇晃晃来到南洋,像“猪仔”一样任人左右, 烈日下, 卖力卖命。 这些精瘦的身体, 奠下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根基,各自的家乡习俗,才有了今天新加坡多姿多彩的华人传统。


窗外,张灯结彩,人声攒动。  牛车水老去的历史故事, 永远栖息在这栋小洋楼里。

  

捞起鱼生


根据百度词条:“捞起鱼生”也被称为“捞生”、“鱼生”,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人独特的庆祝新年的方式。这是一道带有吉祥意味,祈求来年有好运,发大财的菜式。


这道我闻所未闻的菜式, 在超市里易举就买到, 只是价钱有点贵, 相当于人民币150快。而要享受这道新加坡新年重头戏的菜, 还需要一桌子的人: 一个法国人, 一个南非人,一个法国苏里南混血, 两个斯洛伐克人, 还有一个瑞典人, 两个中瑞混血, 一个中国人——我。 

 



百度词条继续说:“捞鱼生”是以生三文鱼条为主食材,搭配腌姜丝及各种有颜色的蔬菜丝及水果丝,如青红椒、西芹,红白萝卜丝及柚子肉等。“一堆堆”蔬菜丝,以达到七彩缤纷、色泽诱人为目的,预先排列在一个大圆盘上,然后洒上白芝麻、花生碎、五香粉及胡椒粉等。


其实,三文鱼条就只有薄薄几片, 下面不同蔬菜水果丝才是主角。我想当然地拿出最专业的沙拉勺子, 准备拌匀。


“Tong, 你可能需要的是筷子。”


在新加坡住了一年的法国人建议道。


我拿出一双筷子。


法国人继续摇头:是每个人一双筷子。


好, 筷子就绪, 然后呢?


“每个人把每一样配料撒进蔬菜水果丝里面, 边撒边说一句吉利的话。”


我撒进脆饼,“恭喜发财!”

法国人撒进腌红姜, “Santé !”

瑞典人撒进白芝麻,“gott nytt år”

南非人撒进香菜:“#¥%%”


最后,斯洛伐克人倒进酸梅汁调料,说:&#@¥


刚才还眉目清秀的蔬菜团,像被哪个调皮小孩乱涂一气,顿时毫无美感。 


“现在我们站起来,用各自筷子,将这些材料高高夹起,一边夹一边说吉利的话。”法国人朝我这边看了一眼


“捞起,捞起,捞到风生水起,一年好过一年!” 我念起粤语魔法,  6双大筷子和3个小叉子,在这堆蔬菜鱼生中欢快地撒野。  


被祝福过的“捞起鱼生”,红白均匀相间,绿色,粉红色点缀在上面,看起来就很合胃口。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撮放进嘴里,有酸梅酱的开胃,有蔬菜水果丝的爽口,还有芝麻花生的香脆, mm。。。。干杯,起筷!


有那么几秒,我很享受这个新加坡式的新年。 


拜太岁爷


邱auntie染了满头红发,身穿红黑图案沙裙,一副女主人模样,招待前来拜佛的信客。五岁时被抱到这家有110年历史,在芽笼(geylang)的佛堂做养女,现在和先生儿子,住在佛堂,打理佛堂。




新加坡人喜欢上头柱香。但著名的四马路观音寺年年挤得水泄不通,很多家庭便会选择吃过年夜饭,到这种离家近的小佛堂,拜太岁爷。每逢这种大节日,邱auntie就要忙碌。她要帮每个家庭,在太岁纸上写上名字和出生农历年,然后带着他们拜佛上香,在旁念着祈福的话语。她看着许多家庭从迎接第一个宝宝,到第二个孩子上大学。她说,在佛堂里生活,心底总是快乐。她的笑和她祝福的“吉祥如意”一样,让人很安心。




邱auntie的儿子Allen在大学主修文化和艺术,辅修风水。小时候在基督学校上学时,十分叛逆。直到17, 18岁,开始慢慢喜欢上这个家族传统。现在,他除了跟妈妈学画符,念经,也帮忙给香炉油上新的油漆,还会把所有关于佛教的知识放到网上,他要把这个文化发扬光大。




Allen的朋友引舟也正好在佛堂里。这个25岁的小伙子是一个基督教徒。生在芽笼,长在芽笼,这里既是新加坡合法红灯区,也是不同宗教寺庙和食肆餐厅云集之处。因为这个特殊原因,芽笼决不能出现在新加坡旅游局官方网站上。为了替自己最熟悉的地方正名,引舟决定成立自己的旅行团,专门带新加坡人重新认识芽笼,它的宗教,它的历史,无论是清真寺,还是佛家寺庙。临走时,他递给我名片,上面写着: Geylang adventure。


大年初一, 除了偶尔听到敲锣打鼓, 四周安静得像在度假胜地。只有两天, 但已经是新加坡最长的公众假期。 在这里过新年, 总觉得缺少了什么, 是开春里的寒冷, 还是电视里热闹的春晚?是报纸上铺天盖地的春运报道, 还是和熟悉面孔道一声新年好?




无论是什么,我只祝愿你, 新年快乐, 万事如意。


(完)




童言

过了30岁之后我不再过生日, 因为我数学不好。

2006年之前, 我只在两个城市生活过, 其中一个是我出生长大的城市。 2006年到2015年, 我搬离过6个不同国家:瑞典,埃及,拉托维亚,英国,日本和中国。游历了很多个城市, 和一个蓝眼睛男人结了婚, 生了两个谁也不像的娃。

写作是我擅长并热爱的几件事情之一。

2015年夏末, 我参加了破茧计划。



支持一下原创,打赏鼓励一下作者吧~


点击图片/标题阅读童言专栏其他文章




  • 新加坡巴刹的日常肖像 | 连载4











/ 三明治同行者征集 /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请报名者密切关注个人邮箱,这是我们回复你的唯一方式。





中国故事记录者

创新生活方式倡导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