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打赢去产能攻坚仗?

2016-06-06 文/李燕 瞭望

◆ 我国的钢铁产能过剩,是总量上的绝对过剩和结构性过剩并存,运行情况不会随着宏观经济复苏自动好转

◆ 如果去产能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会陷入更大的产能过剩危机


  去产能是当前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工业产能过剩涉及煤炭、钢铁、有色、建材、船舶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虽然近年来一直在推进结构调整,但产能绝对过剩和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扭转,以致出现行业性的生产经营困难,影响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要真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要痛下决心,瘦身强体,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才能从根本上走出产能过剩引发的经济可持续增长危机,为更加健康、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当前阶段,去产能需要妥善处理好以下三方面关系:

  

  • 首先,要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去产能不可避免直接影响企业和职工切身利益,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税收,导致短期阵痛,但从中长期来看,将为全行业长远发展赢得空间。因此,必须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避免去产能过程中出现反弹。

  

  今年入春以来,伴随钢铁价格反弹,一些已停产的钢企纷纷复产。对待当前的钢铁价格回暖,应当走出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钢铁业运行情况绝不会随着宏观经济复苏自动好转。

  

  如果说之前的几轮钢铁产能过剩,还能够通过短期的需求扩张政策化解以及经济回暖和投资拉动,现阶段我国的钢铁产能过剩已经是总量上的绝对过剩和结构性过剩并存,很难通过短期的内需刺激政策解决产能过剩的结构性矛盾。

  

  可看一组数据:2015年我国粗钢产量8.04亿吨,占全球比重为49.54%,产能利用率不足67%;2015年我国钢材实际消费6.64亿吨,同比下降5.4%,为1996年来首次下降,钢材消费量已经达到天花板;2015年钢材综合价格指数由年初的81.91点下跌到56.37点,下降25.54点,导致全行业亏损,大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专业人士预计2016年钢材消费量将继续下降。

  

  宏观经济的好转,从根本上取决于去产能的进展与成效,如果去产能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或去产能不彻底,不仅不能迎来钢铁行业的春天,反而会使其陷入更大的产能过剩危机。因此,从长远利益考虑,只有在坚决彻底的去产能中才能实现全行业脱困的目标。按照工信部的测算,“十三五”时期必须完成压减1亿~1.5亿吨钢铁产能的任务,才有望使钢铁产能利用率恢复到75%左右的水平。

  

  • 其次,要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


       去产能工作涉及到众多行业企业的经济利益,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看似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实质也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企业或地方都不希望自己为去产能买单,甚至侥幸把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其他企业或地方的去产能上,有些企业甚至为了进一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选择了进一步扩张规模,还有些僵尸企业即使选择停产也不愿关闭。

  

  破解去产能过程中的囚徒困境,一方面要让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真正发挥作用,改变政府的不当救助机制,让真正缺乏市场竞争力、应该被淘汰的企业彻底退出;另一方面,要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加入奖惩和激励补偿机制,让部分企业、部分地方的局部利益损失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中得到弥补。

  

  这也是福利经济学上著名的“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即如果一种变革使受益者所得足以补偿受损者的所失,而且还有剩余,那么整体的效益就改进了。特别是去产能过程中涉及大量下岗职工安置和再就业的问题,以及传统行业企业转型转产的问题,社会政策要兜底,要通过工业结构调整的专项给予定向支持,技术改造和创新支持政策要向这些企业倾斜。

  

  地方政府要从全局利益出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破解当前经济结构性矛盾的总钥匙,率先采取有力措施去产能,率先推进产业重组,率先实现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

  

  • 最后,要处理好去产能和强实体的关系。


       去产能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去产能不是削弱实体经济而是使实体经济通过瘦身强体,实现更加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

  

  去产能的过程绝不是“去工业化”或简单的“退二进三”,而是在解决资源错配问题的进程中,实现资源的再优化配置。要围绕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把制造能力、资金、技术、人才引导和集中到更加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领域,要着力补齐短板,加快在关键核心技术、重大装备等领域取得突破,通过实施“三品战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高供给对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要厚植发展优势,推动高端装备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要加大力度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推广应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先进生产制造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LW


刊于《瞭望》2016年第23期

相关阅读

☞ 钢企去产能一线观察

☞ 观点 | 中国“去库存、去产能”的窗口期可能非常短

☞ 记者跑两会丨“去产能”难度不小,6.5%没问题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欢迎关注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