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长征胜利是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

2016-09-07 文/陈延武 瞭望

◆ 今年是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暨长征胜利80周年

◆ 没有统一战线,就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

◆ “我们搞统一战线,从来不是为了好看、为了好听,而是因为有用、有大用、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者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红军长征中,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成功开展了对少数民族、宗教人士、民主党派及中间党派、民主人士、地方实力派及国民党上层人士等的统战工作,突破了敌人围追堵截,保存了革命武装力量,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完成了战略转移。
  
  长征的胜利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地位的确立和发展,保证了中国革命全面推进。可以说,没有统一战线,就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也是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
  
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
  
  长征中,中国共产党遵循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科学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前途,总结自建党以来统一战线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政策设计、目标取向。
  
  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中获得理论启蒙,艰苦探索马克思主义统战思想中国化,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统战思想和理论。长征途中的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各派停止内战,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思想初步确定。

中共中央1935 年发表的《八一宣言》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不久,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无视民主党派的作用,只能削弱自己及民主力量,应该善于联合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政党和社会团体,以利于抗日民族解放斗争,争取最后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自八七会议以来政治路线的重要转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长征中后期的统战政策更加开放、统战策略更加灵活。

  • 1936年2~4月,中共中央先后呼吁立即召集全国抗日救国代表大会,中央红军发起东征战役,中共中央向国民党以及各党各派提出六项共同行动纲领。

  • 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适时将“抗日反蒋”方针调整为“逼蒋抗日”,促成了同年12月12日发生的“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国民党内的英美派等一切抗日力量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是红军长征中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特点。
  
  长征中,中国共产党面临“空前绝后”的复杂艰巨局面,在正确的统战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应时适势成功组织并实施了对少数民族、宗教人士、民主党派及中间党派、民主人士、地方实力派及国民党上层人士等的统战工作,空前团结了全国最广大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和族群。






     长征中,党的民族政策贴近实际、深入人心,使红军屡屡化险为夷。红军长征经过西南西北的苗、瑶、壮、布依、藏、羌、回、彝、纳西、东乡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做好民族工作,中共中央设置了专门的民族工作机构,制定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根本政策。红军注重吸收少数民族优秀分子或分配少数民族红军干部战士参加各级政权,开办学校和训练班等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提拔和使用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

  
  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制定并执行了切合实际的宗教政策使红军影响倍增。由于中国共产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宗教文化及活动场所,尊重和团结宗教界上层进步人士,许多信教的爱国者支援红军,投身革命。
  
  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对中间力量争取合作、团结帮助,使一直处于各自为政、涣散状态的中间力量,勇敢地站在了抗日民主运动的前沿。


中间力量主要指部分民主党派及中间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是国共双方都极力争取的重要社会群体。1936年8月,毛泽东负责整个统战联络工作的领导,亲自致函各党派、民主人士、学术师友、社会贤达共七十多人。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表现出极大的政治情怀和社会责任,赢得了中间力量的尊重、好感及舆论支持。
  
  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对地方实力派抓住矛盾、讲究策略,使红军转危为安。长征开始前的1934年7月15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联名发表北上抗日宣言,声明愿同全国武装队伍联合起来共同抗日,为最大程度争取部分地方实力派保持中立或观望提供了条件。实际斗争中,中共以统战为主辅之以军事打击,以军事打击为主辅之以统战,双管齐下
  
  经过努力,中国共产党与张学良的东北军达成了停止内战、互派代表、共同抗日等协定,与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建立了停止军事对抗、取消经济封锁、建立军事联络等关系,实现了“三位一体”的西北大联合。对粤系、滇系和川系等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加固了长征胜利的基础;对华北、西北等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巩固了长征胜利的成果。
  
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
  
  长征的伟大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把统一战线作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成为开展工作、团结人民、夺取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最有力地阐明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是必须坚持的最高原则。

  • 1935年,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华北事变”局势,适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

  • 红一方面军立足陕北,做出联合一切爱国力量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当日本帝国主义意欲鲸吞整个中国,中共随即调整党的战略任务,促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936年9月,中共中央适时将“抗日反蒋”方针调整为“逼蒋抗日”,最终是为了“联蒋抗日”;

  • 随着统战范围及对象的不断扩大,中共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既统一又独立,既联合又斗争,妥善处理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中国共产党以坚定而灵活多样的统战策略应对各种形势变化,取得统战工作的领导权,有力推动了长征的顺利进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从而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必须坚持的根本方针。
  
  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反思第五次“反围剿”遭受巨大损失的深层原因,以开阔的政治视野确立统战思想理论,以宽广的政治胸怀调整统战政策,统战范围与对象扩展至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统战工作深入到多民族、多党派、多领域、多层次,着眼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革命潜能,着力寻找彼此都认同的价值指向,构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政治力量的联合与团结,逐步实现了由以工农兵为主体的统一战线到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变,为抗日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遵循的根本方针就是: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壮大自己。
  
  抓主要矛盾开展统战工作,是必须坚持的重要途径。

  • 长征初期,为了最大限度减少红军与地方实力派之间的军事冲突,中国共产党利用其与蒋介石之间的地盘之争,成功开展对广东、四川、山西、云南等地方实力派和东北军、十七路军的统战工作,使红军得到“暗中相助”,冲破层层封锁。

  • 长征中期,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愿与包括国民党及其军队在内的一切抗日力量携手共同救国,团结了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爱国民主人士以及开明绅士等中间力量。

  • 长征中后期,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充分运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在不同时期抓住主要矛盾开展统战工作,表明了只有重点突出、主次有序,才能制定包容灵活的政策和措施


  搞好联谊交友,是必须坚持的基本方法。
  
  红军长征经过的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矛盾、宗教问题极为复杂。为了争取团结民族宗教界上层人士,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红军领导人亲自开展统战工作。
  
  红军中绝大多数官兵虽出身贫苦、目不识丁,但他们真诚宣传党的纲领和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自由,真心帮助沿途劳苦大众解决实际问题,与各族群众结成了生死与共的亲密关系。
  
  特别是毛泽东亲自致函各党派、民主人士、学术师友、社会贤达,既谈政策,又讲人情,赢得人心。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求同存异,体谅包容,证明了搞好联谊交友,是做好统战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前提条件。
  
搞统一战线有用、有大用
  
  长征中形成、发展、积累的统战思想、理论、经验,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三制政权、联合政府、多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等原则、政策和制度提供了依据。
  
  长征中逐步构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中国共产党团结了最广大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和族群,促成了自近代以来全民族团结抗敌的崭新局面,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并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搞统一战线,从来不是为了好看、为了好听,而是因为有用、有大用、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历史征途上,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需要传承和发扬长征中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
  
  首先,进一步明确创新统战工作的思想指导。

  
  人心向背决定力量对比,是红军长征胜利最重要的心得之一,也是党的群众路线与统一战线法宝的形象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工作是党特殊的群众工作,发挥着广泛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的重要作用,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却容不得半点松懈。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使党的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客观实际、顺应人民意愿,使党从人民群众中获得推进事业发展的不竭力量源泉,尤其需要运用统一战线这种暖人心、聚人心、得人心的方式,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具体而言:善于用广阔的视野分析形势,以求同存异的理念谋划工作,适应国内阶层关系出现多样化趋势;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重视海内外的优秀科技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为科技创新提供条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


  其次,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
  
  多党合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遵义会议重视中间力量在革命中的作用,到红军在川西北金川流域相继建立格勒得沙革命党、青年革命党、喇嘛教改进会等群众革命组织,再到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多党合作思想在实践中演进,奠定了多党合作制度确立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我国政治格局稳定的重要制度保证。全党一定要从这样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问题。
  
  推动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定维护和发展“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必须坚持、弘扬、传承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老一辈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优良传统,坚持和运用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团结合作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不断加强理念、理论、制度、机制、方法创新,使多党合作在各展其长中形成叠加优势,在各尽所能中发挥更大潜力。
  
  其三,进一步做深做细民族宗教工作。
  
  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解决我国民族宗教问题的政策主张,经历了实践的检验并逐步完善,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亦因此得以继承和发展。
  
  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要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和民族观,反对各种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及时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敏感问题,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发展,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及风俗习惯,切实维护和改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状况。
  
  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
  
  其四,进一步确立符合各阶层实际的统战方针政策。
  
  长征中,中国共产党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作为根本方针,凝聚了人心,汇聚了力量,战胜了敌人。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特质就是大团结、大联合。
  
  当前,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统战工作的范围更广、领域更宽、团结面更大,迫切需要确立符合各阶层实际的统战方针政策。要在充分尊重社会各阶层自主性、选择性与差异性的基础上,关注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内在积极性。


具体而言:对改革开放以来快速成长起来的两新组织中的知识分子,要重点培养其中的代表人士,引导他们发挥积极作用;留学人员是统战工作的重要方面,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要把新媒体从业人员和网络意见人士纳入统战工作视野,建立联系渠道,加强互动沟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与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密切相关,要坚持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引导,同他们交思想上的朋友。LW

推荐阅读

抗战中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与世界任何政党的根本区别

独家史料丨抗战中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文献研究室供稿)

重温党史① | 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反腐文件说了什么?

重温党史② |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重温党史③ | 建设一支永不变质、永葆青春的先锋队

重温党史④ | 做一名合格领导干部的四条标准

重温党史⑤ | “重塑”党委领导核心地位

图闻|致敬中国军人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转发请注明【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