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决策 | 中国高教,如何冲击世界“双一流”?

2015-11-19 记者/张冉燃 瞭望

古木参天的清华大学校园一角

高等教育成为世界“双一流”的梦想如何实现?

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建设有中国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质的现代大学

打破身份壁垒,实行适度开放

突出绩效导向,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


  中国高等教育再次宣示其“世界一流”的梦想。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据本刊记者了解,该《方案》酝酿近两年,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总结以往建设经验,分析世界高水平大学建设规律和趋势后,首次提出的我国大学、学科要在一定时间内双双进入世界一流前列的宏伟目标。

  

  一流大学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科技、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关系国家发展的根本性战略问题。

  

  早在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就曾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他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阶段。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也是希望从国家层面作出系统设计、全面部署。

  

  在《实施意见》和《方案》的推动下,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实施内涵发展、实现世界一流目标,进而提升中国的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成为世人关注的问题。

  

冲击一流

  

  中国高等教育一直渴望冲击世界一流。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针对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国家于1995年和1998年分别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建设项目,重点支持我国部分高校、部分学科的发展。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该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

  

  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教育部遂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并以该讲话时间命名为“985工程”。

  

  据统计,截至2011年,共有112所高校进入“211工程”,39所高校进入“985工程”。此后,这两项工程均不再新增学校加入。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评论说,这些重要举措的实施,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使部分高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显著缩短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在周玉看来,《方案》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的统筹和完善,是中国大学教育迈向高水平化的重要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我们认为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战略举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万立骏表示,已实施多年且成效卓著的“211工程”“985工程”是我国高校汇集办学资源、提升科教实力的“集结号”,而即将启动实施的“统筹推进两个一流”就是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

  

  根据《方案》规划,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将分三步走


  • 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 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周玉说,这一方面明确了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近、中、远三个重要时间节点,另一方面也明确了建设的目标。


  以前的建设中,明确提出了要建设世界高水平的大学这一宏观目标,但对高水平大学的具体要求没有做出具体的界定。《方案》则提出了“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和“进入一流前列”的明确要求,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自信的一个充分表现,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方案》亦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任务,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任务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和“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五个方面。

  

创新驱动

  

  如果说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转型发展的根本保证,那么构建卓越的科技创新体系,就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说,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一流大学。


  英国大学在18世纪的崛起,德国大学在19世纪的超越,美国大学在20世纪的引领,根本原因都在于办学思想、理念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坚持创新驱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综合改革,推进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破除制约大学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为开放、有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实现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努力成为世界高教改革发展的推动者和引领者。

  

  反观我国,在关系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中,以及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原始创新的能力等方面显然仍有不足,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这块,虽然在规模、结构和质量方面有明显改善,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大而不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质量也有待提高。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当今时代,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速度明显加快,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教育的作用。从国内看,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全面提升创新水平,以创新激发发展潜力、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校的创新能力在国家总体创新能力中地位甚重。

  

  据本刊记者了解,目前已有不少高等学校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比如,112所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制定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有137所高校、50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联合成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此外,全国高校还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吸引校外资金,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国家对创新动力、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紧迫感。

  

中国特色

  

  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强调,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时要明确“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建设目标。

  

  他解释说,创建一流大学,不是简单复制西方大学模式,而是建设有中国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质的现代大学


  中国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和灿烂文化,这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应该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线,深深扎根中华大地,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大学文化,同时充分借鉴吸收世界一流大学先进发展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发展规律,构建别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体系,创建出凝聚着“中国元素”的一流大学。

  

  “《方案》亦主张打破身份壁垒,实行适度开放。”朱秀林说,《方案》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改革红利”,鼓励竞争,为全国不同类型的高校营造了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引导不同类型的高校结合自身和区域特色,探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同时,突出绩效导向,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为地方高校全方位参与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提升人才、学科和社会服务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充分激发出全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办学活力,为我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增加了动力。

  

  周玉认为,《方案》提出“分类推进”,既适度发展综合性大学,也支持发展小而精、有专业特色的学校,有利于高校差别化发展,而且,明确规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分级支持”,即中央高校以中央财政支持为主、地方高校以地方财政支持为主。


  《方案》建设机制完善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强化绩效、动态支持”,更加强调绩效导向、引入竞争、形成激励约束机制、扶优扶强。


  而且,《方案》第一次明确提出“进一步增强高校财务自主权和自主安排经费的能力”。这些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将进一步突出我国高校的特色,并充分激发高校争创一流办出特色的动力与活力,有力促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LW

  

刊于《瞭望》2015年第46期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欢迎关注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