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南开姑娘和世界医学难题“掰手腕”!

NKU新媒体 南开大学 2024-04-25


“脓毒症”(Sepsis)被视为全球性的“沉重话题”

每年约有4890万人感染

1100万人因此去世

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

没有特效药可以与之“抗争”

南开大学药学院

2021级博士研究生李伊楠

迎难而上,与“脓毒症”硬掰手腕

提出仿生学创新制药理念

为久攻不克的医学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处处细留心,在“发现”中更好发现


人们常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做好科研不仅需要勤奋刻苦的钻研,更需要处处留心,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新思路、新问题。李伊楠就是这样一位“有心人”。在实验过程中,她偶然发现患有黑色素瘤的小鼠得脓毒症时死亡率较低,于是留心思考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


“我们发现了这一现象后就立马进行文献调研,和导师进行深入讨论,推断这可能与神经内分泌组织源性肿瘤的防御机制有关。”李伊楠说道,“所以不论做什么事,都需要多观察、勤思考,转化思路可能就会有新的发现。



五年来,通过不断地摸索实验,李伊楠提出仿生学创新制药理念,仿生学习并利用肿瘤的免疫抑制性这一“盾”,来防御脓毒症的免疫过度激活,由此改善脓毒症带来的损伤。


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分别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Cell & BioscienceiScience上发表论文共计4篇。其中,在Advanced Materials中发表的有关“仿生肿瘤免疫抑制性外泌体”的相关研究,被选为当期的卷首,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扬。




事事下真功,在“创新”中不断创新


对于药物学研究来说,科研攻关的重中之重是诊治患者、挽救更多的生命。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进行的临床前研究取得的可喜结果,让李伊楠更加坚定了让科研成果尽快向临床一线倾斜的步伐。


如何让研究成果加速走出“象牙塔”?李伊楠选择了“双创”之路。“我们从事药物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希望这些成果能够为临床和患者提供服务。创新创业比赛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展示平台,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联谊’般的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到我们在药物研究上的成果,帮助我们推进研究成果转化。”



于是,博士生李伊楠有了另一个新身份——青年创客。怀揣着对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执着追求和对人民健康福祉的责任担当,李伊楠站上一个又一个“赛场”,获得第八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天津市金奖、国赛铜奖,第九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天津市金奖、冠军争霸赛亚军,“中银杯”第十届天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天津市金奖,第七届天津市大学生创客马拉松大赛一等奖……


对李伊楠来说,来到南开求学是一件幸运又幸福的事,“学院十分注重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实践机会,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我们团队能够在各项竞争激烈的大赛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



步步向前看,在“失败”中学会成长


发表SCI论文8篇、累计影响因子超90、获评天津市优秀学生、入选南开大学学生年度人物……这样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蕴含着李伊楠面对挑战和困难的决心、信心和恒心。


“刚踏入研究生阶段的时候,经常会因为一些细节性错误导致整个实验失败,毕竟还是一个‘新手小白’。”李伊楠笑着谈起曾经的“翻车”实验,“最初的确感到沮丧、会抱怨,但是随着自己的成长我也认识到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以更努力地学习,通过回顾实验过程、反思细节和进一步学习实验原理来避免操作错误。在硕士阶段,最大的成长就是锻炼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舒缓身心、保持愉悦心境也是李伊楠时刻保持“满电运行”的关键一招。“日常生活主要围绕实验室,但生活也并非仅限于实验,良好的情绪状态更有助于激发主观能动性,所以我们团队也常一同跑步、打羽毛球等,共同享受多巴胺带来的快乐。”


“确立目标,勇往直前。虽然前路漫漫,但只要坚持,就会发现光明的未来。在科研中持续学习,勇攀高峰,勇敢迎接挑战。每一步努力都是通向成功的阶梯,相信自己的潜力,勇敢追逐梦想,创造精彩人生。”这是李伊楠的座右铭,也是送给学弟学妹们的青春寄语。



往期回顾:
*今天的南开,“蓝朋友”带你“出逃”!
*南开大学开源MDTv2!可让Sora核心组件DiT训练提速10多倍
*这项荣誉全校唯一!授予这群追“锋”少年
*点赞!南开2项上榜
*对抗耐药结核病!南开团队找到“新武器”

来源:南开大学融媒体中心

学生记者:张芸睿

记者:高雨桐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黄承莲 郭威

审核:吴军辉 李享 刘畅


点亮“在看”“赞”

一起铆足劲、蓄满电、加油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