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水科院减灾中心吕娟:战略上要做好抗大旱、抗长旱准备

林方舟 千篇一绿 2023-12-31
记得加小千为星标  ★  不遗失彼此。 ◆ ◆

长江流域发生旱情并不是意料之外,但是这种全流域的干旱还是具有较大的挑战。


面临严峻的干旱灾害形势以及新形势下干旱灾害防御新要求,干旱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持续完善,以便从容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大范围、跨年度的极端干旱灾害。 


建议进一步深入全面推行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模式,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综合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特大干旱对生活、生产和生态带来的极端影响和损失,把保证民众生活用水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首要目标,科学布局、合理推进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干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本文首发于2022年8月20日《南方周末》)

2022年8月19日,江西九江,鄱阳湖裸露的湖底因干旱龟裂。(视觉中国/图)


 ◆ ◆
南方周末记者 林方舟



仍处于汛期的长江流域正在经历严重干旱。


2022年8月中下旬,洞庭湖和鄱阳湖水面面积较6月缩小3/4;湖北鄂州位于江心的观音阁露出了大片礁石基座;重庆市66条河流已断流,25座水库干涸;国家5A级景区,贵州赤水丹霞旅游区·大瀑布景区由于上游河流枯竭停止运营。


“虽然长江流域是我国典型伏旱区,但通常发生区域性夏伏旱,全流域遭遇旱情比较少见。”8月19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中心(以下简称中国水科院减灾中心)主任吕娟在接受南方周末专访时表示。


此前中国水科院减灾中心曾撰文分析,此次长江流域旱情具有受旱空间范围大、夏伏旱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旱情程度较重的特点。


吕娟指出,截至8月中旬,本次旱情已经对长江流域相关省市农业、人畜饮水及生态等方面造成了一定影响。目前,长江流域旱情发展迅速,而且根据气象及水文部门的预测,8月底前长江流域降水、来水总体仍将偏少,9月份中下游大部地区降水来水仍可能继续偏少,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干旱情势可能进一步发展,长江上游水库群蓄水形势严峻。“在战略上,要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准备。”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愈发频繁,水旱灾害事件也是呈现频发重发态势,吕娟建议,非常有必要实施极端灾害备灾战略措施,例如加强粮食战略储备和建立地下水战略储备等。


 ◆ ◆

长江流域干旱并不是意料之外


南方周末:水利部门此前有无预判到此次长江流域旱情?
吕娟:此次长江流域干旱主要还是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通常情况下,7—8月长江上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为多雨区,而长江中下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不利于降雨,易发生夏伏旱。

今年(2022年)7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北,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长江全流域持续高温少雨、河湖来水明显偏少,水位显著偏低,这一点是比较少见的,历史上一些典型干旱事件如2006年主要发生在长江上游,2013、2017、2019年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

综上,长江流域是我国典型的伏旱区,基本上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区域性夏伏旱出现,再加上长江流域经常发生旱涝急转的现象,水利部及沿江各省水利部门水旱灾害防御两手抓是常态化工作。汛期开展防洪调度、旱期开展水量调度都提前备有预案和应急响应措施。因此,长江流域发生旱情并不是意料之外,但是这种全流域的干旱还是具有较大的挑战。

南方周末:为应对长江流域旱情,水利部门提前做了哪些准备?
吕娟:前面已经谈到长江流域是典型的伏旱区、且常常发生旱涝急转事件,所以往年水利部门也是会密切关注气象及水文情势,统筹好防汛和抗旱两项工作。今年6月以来北半球多地高温热浪肆虐,气象部门结合气象部门的有关预报预警信息,也做了提前部署,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有计划地提前增加长江流域上中游水库群、“两湖”水库群蓄水,为抗旱储备水源。水利部多次召开专题会,要求“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措施,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保障大牲畜饮水和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需求”。旱区各级水利部门按照水利部安排部署,全力做好抗旱保供水工作。水利部已经于8月16日启动“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从统筹抗旱水源、科学制定调度方案和实施抗旱供水联合调度等多方面落实行动。


 ◆ ◆

干旱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仍需持续完善


南方周末:我国建立了什么样的干旱灾害预警及应急响应机制,具体是如何运作的?


吕娟: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干旱灾害的防御和应对工作,2005年5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并在2022年5月30日修订后再次印发执行。


预案对干旱灾害预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包括各级水利部门应加强旱情监测和管理,针对干旱灾害的成因、特点,因地制宜采取预警防范措施;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及时掌握旱情灾情,根据干旱发展趋势,及时组织和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抗旱减灾工作。同时还规定了按干旱灾害严重程度和范围,将抗旱应急响应行动从高到低分为一、二、三、四级,并明确规定了四个等级应急响应启动的具体条件。


水利部在2022年4月16日也印发了《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工作规程》,规定了干旱灾害防御的预警预报机制和预警发布机制。
针对预警预报机制,规定了由水利部信息中心每周提供雨情、水情、旱情实况和趋势预测预报信息,根据旱情发展形势和会商要求,针对受旱流域、区域进行专题预测预报;针对预警发布机制,规定了水利部信息中心、相关流域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所属水文部门通报和发布干旱预警信息的范围和方式。此外针对干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根据预报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干旱灾害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发展程度、发展趋势、影响范围等因素,水利部干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启动和终止时针对具体流域和区域,级别从低到高分为Ⅳ级、Ⅲ级、Ⅱ级和Ⅰ级四级。
2019年10月25日,水利部针对长江流域的旱情,启动过旱灾防御Ⅳ级应急响应。2022年8月11日,是水利部第二次启动该级别的干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
南方周末:您对干旱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还有哪些建议?
吕娟:我国已经建立了基本完善的干旱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并在干旱灾害防御和应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面临严峻的干旱灾害形势以及新形势下干旱灾害防御新要求,干旱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持续完善,以便从容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大范围、跨年度的极端干旱灾害。
首先是推动干旱灾害防御立法,择机制定颁布《防旱抗旱法》,构建干旱管理法治化体系,将政府的有效管理、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防旱抗旱减灾管理纳入法律规范下,提高全社会对干旱灾害尤其是严重乃至极端干旱灾害的防御能力、承受能力、应急反应与恢复重建能力。
同时,从国家角度进一步强化干旱灾害相关多行业、部门的协同配合,切实建立健全干旱灾害监测预警预测和应急响应措施,制定所需的相关信息的共享和汇集机制,面向新形势下干旱灾害防御的新要求,遵循智慧水利建设的总体原则,依托未来水利部数字孪生平台和七大流域数字孪生流域的建设成果,构建集预报、预警、预演和预案于一体的干旱灾害智慧防御系统,为全面提升我国干旱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最后,以《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和《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工作规程》为依据和指导,各流域机构以及地方各级水利和应急管理部门组织推动干旱灾害防御预案和抗旱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工作,尽快建立健全我国各级干旱灾害防御和应对的预案体系。

2022年8月18日,重庆,嘉陵江入长江口处,大面积河床裸露出来,清晨市民趁凉爽在河滩礁石散步。 (视觉中国/图)


 ◆ ◆

不浪费每一滴水


南方周末:短期内,缓解长江流域旱情产生的影响有哪些手段?


吕娟:针对短期应对,建议密切跟踪天气变化,切实加强旱情监测预警,及时启动或升级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保障抗旱工作有序进行;强化对区域现有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和科学配置,统筹安排,确保重点,使有限的水源发挥最大的抗旱效益;组织受旱地区按照最不利情况考虑,提前制定当前到明年汛前的区域应急供水方案,因地制宜兴建临时抗旱水源工程,化解发生大范围群众饮水困难的风险;督促指导旱区全面摸排群众饮水困难分布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延伸管网、设置临时取水点、组织社会力量拉水送水等应急措施,全力保障群众生活用水需求。


此外,除了从国家和部门的层面需要做好战略和战术准备,作为普通民众,也需要节约用水,不浪费每一滴水。


 ◆ ◆

全面推行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模式



南方周末:近些年随着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愈发常见,我国干旱灾害时有发生,您对建立健全应对旱灾长效机制有哪些建议?

吕娟:
针对长江流域干旱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从建立健全应对干旱灾害长效机制的角度,建议进一步深入全面推行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模式,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综合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特大干旱对生活、生产和生态带来的极端影响和损失,把保证民众生活用水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首要目标,科学布局、合理推进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干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第一,在充分挖掘现有水利工程抗旱潜力和全面加强工程抗旱应急联合调度的基础上,合理建立以抗旱应急备用水源为核心的抗旱工程保障体系。以构建多类型、多水源供水保障体系为目标构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2011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抗旱规划》,以此为依据,2014-2016年在全国740个重点旱区县,开展了8394项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在已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合理补充完善包括中小型水库、引提调水工程和抗旱应急备用井等方面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体系;加快农村“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加强与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的统筹协调与有机衔接,形成合力,更加有效地应对和解决干旱缺水问题。
第二,健全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调控机制,构建高级别和高质量的数据信息共享网络,实现气象、水利、农业等方面的旱情信息的汇集和融合;建立旱情监测评估分析常态化机制,推进江河湖库水文旱情预警工作,加强干旱中长期预报研究和业务化应用;构建覆盖农业、城市、生态等多方面的集预报、预警、预演和预案于一体,涵盖干旱管理全过程的干旱灾害智慧防御系统,为实现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化技术支撑手段。
第三,有效提升干旱灾害防御适应能力,持续进行区域整体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全面降低干旱灾害脆弱性;建立科学合理的用水和消费模式,建立充分体现水资源紧缺状况、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的水价体系,制定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完善行业用水定额,明确用水效率控制性指标,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最后,针对新发展阶段下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健全干旱防御的法律法规、预案以及相关的工作制度;推进干旱灾害防御社会化,强化文化建设、宣传教育和保险制度,从而提高全社会对干旱灾害尤其是严重乃至极端干旱灾害的防御能力、承受能力、应急反应与恢复重建能力,有效预防和减轻干旱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编辑|曹海东 视觉|仝若楠

记得加小千为星标,不遗失彼此。本文首发于2022年8月20日《南方周末》,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请与后台联系。更多阅读↓↓↓

国家气候中心袁佳双:破纪录极端气候事件将经常发生

德气候学者:全球热浪与这些因素有关

谁制造了最热夏天:多国气温超40度,极端天气成常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