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暴雨过后河道变黑臭怎么治?生态环境部答南周

林方舟 千篇一绿 2023-03-17

记得加小千为星标  ★  不遗失彼此。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司长黄小赠履新后首次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亮相。 (南方周末记者 林方舟/图)
 ◆ ◆ 南方周末记者 林方舟

近年来我国城镇污水处理比率不断提升,但排水系统雨天溢流造成的城市面源污染严重影响市民生活,暴雨过后河道变黑臭水体,已成为水污染治理的一项突出问题。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曾多次指出全国范围内多地存在溢流问题。

“一些地方城乡面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旱季‘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制约了水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稳定改善。”2023年2月22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司长黄小赠在回答南方周末记者提问时表示,将加快补齐城乡面源污染防治短板。这是他履新后首次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亮相。

黄小赠说,为推动解决该问题,生态环境部于2022年印发了《关于开展汛期污染强度分析推动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开展汛期污染强度分析,摸清汛期污染底数,精准识别平时水生态环境质量比较好,但汛期污染物浓度大幅度上升、环境质量恶化的情形。主要目的是分清相关行政辖区城乡面源污染防治的责任。

“厘清各行政辖区面源污染防治责任,这很重要。基础不清,来源不清,就分不清责任。”黄小赠称,这亦是一个创新之举。

分清责任后,再指导督促地方开展城乡面源污染防治,削减面源污染负荷。黄小赠介绍,为加强对各地的技术指导,生态环境部组织制定了地表水汛期污染强度监测技术指南,指导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汛期污染强度监测技术体系,目前要求各地选取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这三项指标作为汛期污染监测指标。考虑到现在的监测能力和手段,该指南仍处于试行阶段。

生态环境部利用国家自动监测数据,识别出汛期污染强度较大的前50名国控断面,加大预警和信息公开力度,传导压力,督促相关地方溯源整治。

2022年起,生态环境部每季度公布全国汛期污染强度较大的前50名国控断面。“汛期污染强度”是指某断面汛期首要污染物浓度与考核目标浓度限值的比值。

比如2022年上半年,这些断面分布在20个省份,数量较多省份为山西(9个)、江西(5个)、云南(5个);第三季度,南水北调东线部分地区汛期污染问题突出,这些断面分布在18个省份,数量较多的省份为云南(9个)、山西(7个)、河南(6个)。

“有关地方压力还是很大的,采取了各种措施开展整治,从效果来看很不错。”黄小赠表示,“有的地方上一个季度在前50名名单里,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汛期污染问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

黄小赠称,当前城乡面源污染的短板尚未有效突破。接下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强化汛期污染强度监测和分析应用,引导各地进一步加大截污治污工作力度,深入开展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等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编辑 视觉|汪韬记得加小千为星标,不遗失彼此。本文首发于2023年2月24日《南方周末》,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请与后台联系。更多阅读↓↓↓专访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司司长张波:“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推进美丽河湖建设”
环境部答南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仅28%,如何提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