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娜:公益生态不完善,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马广志 南都公益基金会 2022-11-27

导语

古人讲“郡县治,则天下安”,说的是治理好县域,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前途命运,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何尝不是如此?只有每个地方的小生态建好了,整个公益生态才能好。区域公益生态的建设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具有极大的价值,是公益的土壤。


区域公益生态建设作为南都基金会2020年探索的重点,我们策划了该系列内容,将访谈相关领域的一线实践者、专家等。本文是区域公益生态建设访谈系列第二篇,本期嘉宾是陕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王娜。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机构立场。)

呈现多元性的不平衡状态


马广志:在今年疫情的背景下,讨论“公益生态”的意义在哪里?


王娜:疫情之下,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危机,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公益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亟须一种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策略。


我所在的陕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是地方支持型、枢纽型服务平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行动者,同时也是公益生态链条上的一个资源分配、需求对接的关键点。从这个定位来讨论公益生态,应该包括系统思维和共生理念两个视角


一个是系统思维。陕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前些年的服务策略是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即根据社会组织遇到的问题和需求作出回应。但我们在服务过程中,却发现对社会组织的影响有限、不持续。我们认识到,问题和需求应该放到一个系统环境里的三个层面来看,包括政策环境、社会环境、资源环境等宏观层面,本地公益圈之间关系的中观层面,与社会组织个体内部的专业、人力、技术等微观层面等。


后来,我们就从原来的主题型、单向型的服务模式转到公益生态的营造和倡导上,从2015年开始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和推动。


另一个就是共生理念。所谓共生理念,是指生态本身有一定的机制和关联关系,彼此之间有协商、合作和互惠,最后达成一种平衡。我们在与各机构的合作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创造一个互惠发展的生存共同体是必要的。尤其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和危机,以共生的形态形成新的合作模式和结构,这个模式和结构在应对外部环境带来的变化和冲击时会产生抗逆力,是非常重要的。


马广志:在你们的推动之下,情况是否越来越好?


王娜:有点悲观。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下,支持型组织应该用什么样的模式和理念为本地社会组织提供支持和服务,是我们团队内部近期思考的问题。比如,疫情之下,如何应对伙伴们遇到的问题和需求;以及我们自身组织的服务模式和应对策略是什么,这都是目前需要做的功课。


马广志:那目前陕西省的公益生态现状是怎样一种状态?


王娜:陕西是慈善公益的发源地之一,上个世纪90年代,多个国际组织在陕西落地生根,催生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农村社区发展类项目。但近年来,陕西的公益生态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呈现多元性的不平衡状态


首先,专业性服务机构不平衡。陕西省社会组织数量虽然居于全国前十几位,但服务模式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志愿服务类、扶残助残类等传统慈善领域,某个议题下的专业服务机构还比较少


其次,地域发展的不平衡。省级社会组织比较多,也比较活跃,而区县一级的社会组织则相对比较薄弱,数量少,而且大部分都在传统慈善类领域。但由于大环境的变化,这些市县域的社会组织的资源更多来源于当地政府及本地社群的支持,处于求生存的阶段。


所以,相比于全国,我觉得陕西的公益生态建设还处于偏下游的水平,构成生态的各种要素还处于初期起步的状态


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前期阶段


马广志:怎么推动和改变这种状态呢?


王娜:首先,认识到行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虽然之前也在做相关的倡导和影响工作,但在疫情冲击下,大家感同深受,我觉得应该抱团取暖。比如,我们组织发挥枢纽机构作用,与政府紧密互动,提高相关部门了解和认识行业生态建设对本地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搭建对话交流平台,听取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让大家发声。


第二,推动建立全省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支持网络。全省50多家服务中心参与其中,形成省市县(区)枢纽社会组织支持网络,推动当地组织发展。行业生态构建是多方协同的结果,不仅仅是一两家机构所能推动的


第三,专业服务知识输出,建立共享的支持模式。因为省里资源相对丰富,比如专家库资源、服务标准等共享出来支持服务大家。


第四,打破圈子,将行业商会协会等资源链接到公益慈善类组织里来。通过特定的议题,搭建渠道平台,交流互访,促成合作。如304家社会组织组建的12个扶贫合力团,开展社区服务的共创计划等。


最后,就是推动跨政府部门的参与和支持。今年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打造支持品牌机构和项目,推送给相关职能部门,发挥示范引导的作用。


马广志: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您觉得成效如何?


王娜:谈成效还早。目前还处于摸索的前期阶段,而且从整体大的目标来看,区域公益生态建设是未来主要工作重点。


需要建立共建共享、

合作共赢的公益事业共同体


马广志:现在大多社会组织处于一种自救的状态吗?


王娜:是的。选择这个行业,是使命感和价值感所驱动亦或其他,是内在的自主选择。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社会组织应该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积极开展自救和互助,不能仅仅依靠某一方。在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下,可以推动组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如树立服务品牌,建立多元筹款渠道,调动多元群体参与,多方合作共赢等去应对变化。


马广志:对外部的需求是否很强烈?


王娜:现在特别需要一个外部的支持体系,如果有外力的支持,就等于给我们打了一支强心剂。我们作为一个社会服务机构有深深的无力感,可喜的是省内一些基金会也在做积极改变,比如陕西省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表示愿意与本地草根机构合作,这释放了一个很好的信号。但整个区域公益生态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基金会参与进来,支持行业发展。


马广志:你们有了行业生态建设的意识,而且外力也在参与,比如南都基金会联合共建的中国好公益平台,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在各地举办峰会,也是在支持行业的生态发展。


王娜:我们都有积极的参与,包括针对议题网络的支持,很感谢他们的推动和支持。但更重要的还是本地的资源介入,基金会对催化区域公益生态发展是很重要的核心角色,但本地基金会大都是操作型的,纵观整个行业关注支持行业生态建设的基金会也是屈指可数。


作为枢纽组织,职责就是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倡导、链接媒介资源;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讲好公益的故事;同时调动企业和公众等非公益圈的资源来支持公益事业的发展。发挥好枢纽组织存在的价值任重道远。


马广志:公益的本质是倡导,而不仅仅是做项目。只有整个盘子做大了,这个行业才会发展得好。


王娜:其实,只有整个公益生态构建完善了,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激活组织》这本书阐述了商业共同生长、共同创造价值的理念,公益行业也需要学习这种观念,在一个不完善的生态下,没一家机构能独善其身。


中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公益行业也需要建立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公益事业共同体”。我的一个强烈诉求,希望在未来一段时间,以议题为切入点,让更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进来,把行业影响力做大。



-END-

微信重大更新!

微信公众号推送时间线打乱,请小伙伴动动小手,加上星标,精彩内容会优先推送给你哦!


推荐阅读

 
山东社创张健:公益生态建设,需要“打通管道,连接末梢”

疫情当中的行业冲击,给我们上了怎样的一课?

公益机构面对生死考验,如何“输血”解困?

徐永光:守住底线比机构做大更加重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