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汽车降价,车险会降价吗?

财经早餐 2023-03-30

近期,车市“价格战”引发市场强烈震动和社会广泛关注。2023年以来,多个汽车品牌相继调整价格。特别是进入3月份,部分企业在部分地区通过企业降价、政府补贴的形式促进汽车消费,引发连锁反应,导致一定程度的价格混乱和供需失衡。

对此,中汽协于近日表态:“此轮降价的炒作应尽快降温,使行业回归正常运行状态,确保全年行业健康平稳发展。”

汽车市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车险业务的发展,本轮“价格战”会否对车险业务造成影响?

汽车增销支撑车险反弹

今年3月以来,湖北省开启新一轮购车政企补贴,对东风汽车旗下多个品牌的多款主力车型补贴数万元,优惠金额从5千元至9万元不等。随后,30余家车企跟风降价,纷纷发布促销政策。受政策影响,当地4S店门庭若市。

对于此轮“价格战”,市场普遍认为,导火索是特斯拉在2022年底开启多轮降价,给燃油车企业带来竞争压力。同时,由于政策调整、市场恢复缓慢等原因,我国汽车终端销售略显疲态,传统车企面临清库存压力。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近日表示,现在是这轮汽车“价格战”规模的高点,继续扩大降价规模的可能性不大,预计到4月份左右,本轮“价格战”会结束。

从保险行业角度看,汽车降价引发汽车销量增加,车险保费会跟着“火”一把吗?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汽车降价,车险会降价吗?

“汽车价格下降,意味着车损险的车均保额降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导致车损险车均保费的下降。”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表示,考虑到车险是绝大多数车辆的标配,汽车销量增长会带来车险需求量的增长,理论上会导致车险保费收入总量的增长。

研报显示,在汽车销售补贴政策退出等因素影响下,1月份汽车产销量下滑,导致车险保费增速放缓。根据乘联会数据,2月份,狭义乘用车和广义乘用车零售辆数同比分别增长10.3%、10.4%,环比分别增长7.7%、9%,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车险保费增长。例如,人保财险今年前两个月车险保费同比增长6.3%,2月单月保费同比增长18.2%。近日车市出现降价潮,3月份汽车销量有望出现强势增长,为车险业务的反弹提供了支撑。

在李文中看来,倘若汽车价格“内卷”持续,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可能会向上游的零配件供应商传导,引起汽车零配件价格的下降。从这个角度来讲,车险理赔成本会降低,从而进一步引起车险价格的下降。

“但是,这种多层传导的效果会逐级减弱,且价格优惠力度大得多是冷门车型和库存车型,对车险价格的影响没有那么大。另外,考虑到3年疫情防控期间,车险出险率明显下降,车险综合改革给车险经营带来的压力并没有完全显现。随着经济与生活恢复常态,车险理赔成本压力也会上涨,车险保费继续下调的空间有限。因此,车险价格明显下降的可能性不大。”李文中表示。

一家大型财险业务人士表示,理论上讲,汽车价格降低,车损险保费会相应进行调整。车辆降价幅度越大,车损险价格降得越多。但如果是小范围的浮动,对保费影响不大,因为车险费率受到多重因素影响。车险综合改革后,保费定价跟风险相匹配,而不是单纯按车价定保费,汽车价格短期降低对保费的影响很小。

挥之不去的成本忧虑

汽车降价,销量提升,可能会带来车险新单量的增加,但纵观车险业务发展,成本投入以及赔付率增加仍是车险经营主体无法回避的“忧患”。

2022年,车险一度迎来高光时刻,赔付率下降带来的红利,促使车险综合成本率明显优化。但随着2023年社会经济生活恢复,车险出险率将回归正常,加之新能源车占比增加,预计今年出险率将明显提升。另外,6月1日起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进一步扩展,保费整体折扣可能有所下降。

谈及车险赔付成本,车辆维修费用高企的趋势不容忽视。根据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最新公布的数据,我国汽车零整比100指数呈持续上升态势,从2018年9月的325.83%升至去年12月的365.38%。

汽车零整比指标可以综合反映汽车消费者用车成本负担和汽车保险赔付成本的变化,零整比系数越高,车辆维修成本就越高。以目前的车险保费成本,应对车辆维修成本增加,多出部分无疑需要保险公司买单。据了解,燃油车的车险赔付率在60%~70%,新能源车的赔付率远高于燃油车,能达到85%甚至90%,再加上一些税费,保险公司很难盈利,甚至要亏损。

事实上,自车险综合改革实施以来,头部险企都在实施低成本策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车险利润水平整体平稳。中型公司作为价格接受者,承保利润由盈转亏。而小公司亏损加大,随着承保数量的增加,平均成本难以快速回落,甚至高于车险综合改革前的平均成本。

“价格战”非长久之计

经过两年多的车险综合改革,车险行业普遍费用率下降、赔付率上升,“降价、增保、提质”的阶段性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今年1月,银保监会对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进行了调整,明确自6月1日起,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的浮动范围由[0.65,1.35]扩大到[0.5,1.5],车险定价将进一步市场化。

车市的“价格战”无异于饮鸩止渴,反观车险市场,当保险公司拥有了更多自主定价权,“价格战”又能否避免?

华创证券认为,放大定价自主权有助于车险灵活定价,提高风险与保费的匹配度。扩大定价系数浮动范围打开了价格下限空间,短期内可能加剧“价格战”,但长期来看,行业恶性竞争无序降价、保费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较小。

华泰证券指出,定价系数的扩大可能会导致2023年车险市场竞争趋于激烈,不排除中小险企通过低价获取优质车险客户的可能,但保险公司可能会提升高风险车险业务的价格。

财险公司如何避免陷入“价格战”?建立差异化车险经营与竞争优势,是提升承保利润的最佳路径。

业内人士认为,车险应逐步向服务主导、产品供给多样化和细分客户经营等模式过渡,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将成为公司差异化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定价能力、风控能力将决定保险公司的成本控制成效。

从监管层面来看,银保监会在扩大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的同时,也着重强调了对商业车险产品的监管,分别对各银保监局、各财产险公司以及保险业协会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各银保监局要持续做好车险市场监测,强化车险费率回溯监管,确保辖区车险市场平稳运行;各财产险公司要严格执行车险各项监管要求,提高费率厘定的科学性,按照监管规定做好条款费率备案工作;保险业协会要依法合规做好行业自律,防止垄断和非理性竞争,优化行业服务标准。

来源:金融时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