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可能是史上最全的外语类科研项目申报干货汇总

2017-01-31 iResearch 外语学术科研网

iResearch外语学术科研平台自2013年起邀请各级科研项目申报人与大家共同分享课题申报经验,课题类别覆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规划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年度项目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等各类项目。


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选题着重点有何不同?撰写项目申报书有哪些注意事项?申报书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上既符合规范又有亮点?寒假期间,小编特别汇总了iResearch各期科研项目申报经验分享的干货,与你共同迎战即将到来的2017课题申报季!



点击蓝色标题,可直接查看往期课题申报经验分享的具体内容,看完记得分享给你的研究团队哦!


相关阅读: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公告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宏观指导

彭青龙教授谈课题申报


分享人:彭青龙,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项目:独立主持课题十项,其中包括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担任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两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项、澳大利亚政府基金项目两项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赵雯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赵雯,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课题名称:基于语料库研究的大学生英语能力特征参数研究

崔刚教授“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崔刚,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课题名称:生成语法框架下汉语布洛卡氏失语症患者的句法障碍研究

袁周敏副教授“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袁周敏,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课题名称:应对微博公共事件的政府话语策略及其形象构建研究


课题概述:本研究采取语用学和话语研究的方法剖析微博公共事件中政府的话语策略及其形象构建。

高原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高原,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教授


课题名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隐转喻现象


课题概述:该课题探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隐喻和转喻纷繁复杂的互动现象。

孙红卫博士“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孙红卫,文学博士,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外语教研中心讲师


课题名称:当代北爱尔兰诗人保罗·马尔登研究


课题概述:该课题主要研究在北爱尔兰当代政治语境之中诗人马尔登的诗歌创作。

满海霞副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满海霞,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课题名称:组合范畴语法CCG的逻辑语义研究


课题概述:该课题是对组合范畴语法的逻辑语义的研究,将追踪CCG和逻辑语义学的前沿发展,依据语言学提供的(汉语)研究成果,综合现代逻辑学方法,力争在CCG的内涵语义生成、CCG应用于汉语句法语义分析等方面做出独特的研究成果。

徐浩副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徐浩,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副教授


课题名称:中学英语新教师发展及培养模式研究


课题概述:本课题以某城市某城区为个案,对中学英语新教师展开一项跟踪研究,深入考察其专业认同、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新教师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基于研究发现,与该区教育行政管理者和教师培训者合作开展一项新教师培养创新模式的实验研究。

姜萌萌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姜萌萌,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


课题名称:山姆·谢泼德戏剧的男性气质研究


课题概述:本课题结合谢泼德的个人际遇和西方性别身份研究的理论语境,对谢泼德的思想进行语境化研究。以性别身份为切入点,进入其戏剧思想与男性气质这一问题视域,全方位理清谢泼德男性气质思想的缘起、嬗变和发展,以及其思想在戏剧作品和批评作品中的再现,继而辩证地评判男性气质信仰中所存在的欺骗性与虚伪性,并把传统男性身份的人为性、矛盾性和压迫性揭露出来,重构男性气质,探究当代美国戏剧与性别文化建设的多元发展趋势。

李克副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李克,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副教


课题名称:外语修辞能力及其标准研究


课题概述:本课题拟整合西方修辞学、汉语修辞学、交际学等主要视角,梳理西方古典修辞学、中世纪修辞学、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学、18—19世纪修辞学和新修辞学对修辞能力的相关研究,厘清修辞能力与演讲能力、论辩能力、思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等术语之间的复杂关系,构建一个逻辑合理的修辞能力框架体系,并对该体系在中国外语教育背景下的效度与信度进行检验,进而探索外语修辞能力的概念体系;拓宽修辞能力的研究对象,将修辞能力研究与外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培养中国外语学习者修辞能力的路径。

 江进林副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江进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


课题名称:专用英汉互译机助评分系统的研制


课题概述:该课题在有关“学生英译汉机器评分系统的研制”博士论文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拓展,研究目的是对学生商务英语文本的汉语译文,以及商务汉语文本的英语译文进行机器评分。课题研制了两套机器评分系统,一套是选拔性评分系统,只包含语义评分模型,主要对大规模商务英语考试中的翻译进行评分;另一套是诊断性评分系统,包括语义和形式评分模型,分别对商务英、汉翻译的语义和语言表达进行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主要用于日常翻译训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规划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朱文晓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朱文晓,河南中医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


课题名称:从大学新生转型期看基于自主学习模式的大学英语教育连贯性研究 

袁周敏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袁周敏,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


课题名称:商业会话中语用身份建构的实证研究


课题概述:本研究在以往身份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语用身份的概念,以商业会话为语料,描述性与解释性并重,力图为交际者身份建构研究拟定一个统一的描述框架并在顺应理论指导下,结合关系管理理论,进一步对语用身份建构作出合理的解释。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许宏晨教授“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许宏晨,外交学院英语系教授


课题名称:外事口译员英语变体听辨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课题概述:本研究中的“英语变体”是指除标准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之外的英语变体,在本研究中特指尼日利亚英语和印度英语。本研究的核心旨在描述尼日利亚英语和印度英语的语音特征,为外事口译员听力训练提供语言学数据支持。

梁雅梦博士“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梁雅梦,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课题名称:科技英语进课堂——理工类高校MTI教学的一种新思路


课题概述:课题基于北京科技大学MTI课程体系中的《科技翻译专题》课程,运用科技英语和学术英语相关理论,通过科技英语进课堂的形式,切实拓展MTI学生的科技视野,完善其科技知识结构,构建具有理工类高校特色和优势的科技英语翻译课程。


其他类别

高原教授第七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高原,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教授


课题名称:中国英语学习者时间思维的跨文化研究


课题概述:该课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中国人的时间思维,特别是中国英语学习者有别于英语本族语者的时间思维,以及这种独特的时间思维是否表现在英语语言的使用中,是否会造成交际过程中理解的困扰,是否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倾向于目标语思维,是否可以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教学而得到提高。 

邵雪萍博士“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邵雪萍博士“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申报经验分享(上)

邵雪萍博士“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申报经验分享(下)


分享人:邵雪萍,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


课题名称:中文详注第一对开本《威廉•莎士比亚先生的喜剧、历史剧与悲惨剧》


课题概述:此项目全面梳理了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第一对开本(以下简称对开本)《威廉·莎士比亚先生的喜剧、历史剧与悲惨剧(Mr William Shakespeare’s Comedies, Histories and Tragedies)》的研究成果,以属于公共领域的电子版对开本为底本,以《阿普洛兹现代字体版第一对开本莎士比亚》(2001)和《王家莎士比亚剧团版莎士比亚全集》(2007)为主要参校本,并且参校阿顿(Arden)版、牛津版、新剑桥版等最新权威单行本莎士比亚,对电子文本进行校勘整理并加以详细中文注释,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古本特色的新版莎士比亚戏剧集,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版本学研究奠定基础。

王颖冲副教授“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年度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王颖冲,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课题名称:中国当代小说英译的出版现状调研报告


课题概要:课题对中国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进行了历时梳理,对参与中国当代文学译介的主要译介人员和出版机构进行调研,考察翻译出版动机、策略、接受传播渠道等。

王颖冲副教授“北京市社科青年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王颖冲,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课题名称:京味小说翻译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课题概述:课题梳理19世纪20年代以来的京味小说英译,原作者既有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又有来自外埠的“移(遗)民”;译者既有来自中国本土的,也有海外的。这些作品共同投射出市井和京郊的“剪影”,其翻译活动就是对文化形象的诠释和推介,由此考察其翻译规范的形成和嬗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