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课题申报之路(张殿恩教授)

张殿恩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3-07-17

张殿恩,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联合大学外语部主任。主持过校级、局委办和省部级课题;发表30余篇文章,包括在《外语界》等期刊发表的多篇C刊文章;从事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教学28年;兼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级编审,《中国应用语言学》《中国外语教育》审稿专家,BETS、人人讲英语、商务英语和PETS等高级口语考官。


研究领域:慕课、微课及翻转课堂设计与实践,外语教学,汉英对比研究。

课题介绍

课题级别: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课题名称: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申请时间:2018年2月

课题概述:本项目研究对象是“大学外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环节设计、理念及其实践分析与讨论。“线上线下”总体框架是“有效输入”、“人机交互”、“翻转课堂”和“过程考核”等四个环节。在综合性大学里围绕着“分级教学、分类拓展、协调发展、突出应用”的大学外语改革方针,系统实证研究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项目旨在探索出“线上线下”模式的合理板块、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对教师和学习者理念产生的影响,尝试探索出当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系统合理设计和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及其相应的现代教育理念,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乃至全国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服务。

今年6月,我有幸获批一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名称是“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这个消息来得很突然,是项目公示后有同事和朋友发截图给我,说实话,当时喜上心头,同时也感慨万千。说心里话,能申报成功,谁都会高兴,其中的感慨很多正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为此我感谢外研社给我提供的分享机会。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李德毅院士说过的话,他说“个人不及团队,团队不及体制,体制不及大趋势”,这也是我在多所高校做关于“外语慕课设计与实践研究”必讲的内容。顺便说一下,李德毅院士是我校机器人学院的院长,而且在李院士的指导下,我们共同完成了一个在线微课系列——《人工智能英语入门》(词汇篇)。因此可以说,对上述话语的解读,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其次,作为个人,我是校外语部主任,在学校和教务处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从2014年起就领导和组织我校外语教师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先是“在线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逐渐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一直没有间断,形成了多个团队,取得了多方面的可喜成绩。在此我感谢领导们和团队成员们不离不弃的支持和帮助。记得2014年6月26日第一次研讨我校第一节在线课程,全校100多位外语教师参加,卢振洋校长(现已退休)、黄先开副校长(现为北京开放大学书记)和教务处长等领导都亲临现场指导讲话,包括现在的学校和教务处领导都十分支持。我主讲的一门在线课程——《轨道交通英语》(高铁篇),主审是我校李学伟校长,他是我国的轨道交通专家,因而后来这门课也成为了思政教学的内容。概而言之,我的工作深得团队和体制的支持和帮助


第三,因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迅速发展,包括慕课、微课和SPOC等符合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申报的题目可以说是“顺风顺水”,符合大势。“新时代”更与时俱进,让人耳目一新。


第四,项目申报成功也得益于前期的积累。我校自2014年起持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多方面取得了进展:完成了包括通用英语、大学英语在内的12门在线课程和3个系列微课等资源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团队,从10人到43人,逐步形成了微课资源建设团队、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团队等多个大学英语教研核心组团队。


自2016年初起,我们持续推进改革,老师们分别就如何结合慕课、微课、云课堂APP等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分享实践经验。通过集体备课、说课、经验交流会等方式,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教师尝试教学改革,平台的使用率显著提高。例如从2017年3月初到2017年12月25日,共有630位师生使用外语部慕课平台,累计学时7536小时,平均每人使用12小时;同时,还有800名师生使用《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移动端平台(U校园),继续推进混合式教学,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共计使用3330小时,平均每人使用4.2小时。


项目负责人的积累也很重要:个人近五年发表了关于慕课及翻转课堂和大学英语改革的文章,共计C刊4篇;自2015年4月起,在全国做过多场关于线上线下包括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方面的学术报告;主讲了7门慕课,其中两门慕课被列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重点在线课程建设项目;主讲的在线课程《机器人英语》《轨道交通英语》和《人工智能英语入门》(词汇篇)(和李德毅院士合作)服务我校特色学院和专业,深受师生的欢迎。


最后,项目申报成功的体会还有“坚持”,也就是说“项目申报要坚持屡败屡报”直到成功,“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探究”也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概括起来讲,课题申报成功,首先是因为符合大趋势,然后深得体制和团队的支持和帮助,其次是个人“坚持”加“积累”再加上“好运气”。

 

具体到申报书的填写方面,我的分享是很好地落实“逻辑清晰,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内容翔实,排版清晰”这一原则。


申请书的填写一定要先看逻辑,再看具体的内容安排和语言表达,同时兼顾排版,目的是让评审项目的专家便于阅读和评判。在选题依据部分,我首先界定了核心概念,即“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什么;然后,紧扣主题从宏观、微观上分层阐述;接着是分三个阶段进行相关文献综述:第一阶段主要是理论探讨混合学习模式的概念、维度、优势、教师角色等,第二阶段是关于案例运用的介绍,第三阶段尝试建构模型并通过教学实践论证模型效度。下面是我项目申报书中文献综述的部分具体展示,实际的申报书比这个丰富且后面注明了出处和评价意见,从逻辑上、内容上突出选题,其中关键的词语我都用了黑色加粗。


关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我的项目书是这样表述的:

“第一、二阶段整体上是介绍多于实证,属于理论普及阶段,第三阶段取得了不少的实证成果,证明了混合式学习模式对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有促进作用,尝试解决课堂教学容量有限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对有效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分析探讨了混合模式对改善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现状,提高其听力和口语水平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还有提高学生的合作、交往、领导能力,混合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孤独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及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等。凡此种种研究都是对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但是,从研究对象看,研究大多限制在网络资源+课堂教学的模式,网络资源多数采用的是教材配套的教学平台资源或者网络可用资源,鲜有涉及教师从校本出发的线上教学资源。从研究内容上看,缺乏对混合式学习模式在校本层面的系统性问题研究,如何确保教学资源的有效输入、如何做足人机交互、如何设计翻转课堂、如何实施过程管理等,尚未进行系统探索和研究,尤其是缺乏实证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大多实证研究采用了零散的调查和数据分析,且鲜有在线学习的系统数据分析等,因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系统实证研究十分重要且匮乏。”


总之,从逻辑上、内容上突出主题,排版上便于评审专家阅读,做到了突出校本特色,扬长避短,整个申报书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项目公布后,一位评议过我的项目专家,在微信上祝贺我的同时,也说出了他的印象,印证了我的上述体会。他说:“祝贺殿恩教授,没想到这个项目是你的”,他对我撰写的项目书逻辑、内容、主题及排版印象深刻。)


最后,我想再给我们这些正在打拼的项目申报人鼓鼓劲。我等都是屡败屡战要坚持、坚持再坚持!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用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结尾吧!“在辛苦的世界里,我们深情地活着!”


声明

【声明】感谢张殿恩老师撰写并授权iResearch外语学术科研平台发布本文。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请勿擅自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