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首甲午:“历史可以假设,战争必须复盘”

2015-09-09 姜鸣 东方历史评论

演讲人:姜鸣

《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


甲午海战120余年。如今复盘甲午之战,双方的战争时间表背后隐藏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秘闻?透过中国的甲午败战,我们看到什么样的“甲午病”?“战胜中国”如何成为日本的“甲午梦”?在抗战胜利70周年的大背景下,又如何看待这个“梦”?8月22日,上海季风书园举行了由东方历史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季风书园主办,文汇讲堂协办的东方历史沙龙第65期,探讨“甲午复盘”于今天的意义。


以下是沙龙第一部分文稿整理,明日将继续推送沙龙第二部分“从实学角度反思战争的失败”,欢迎关注。


嘉宾:姜鸣,近代史研究者,出版有《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被调整的日光》、《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秋风宝剑孤臣泪:晚清政局和人物续编》等。
主持:李念,文汇讲堂工作室主任



我们且不去从历史学理论的角度去说历史该不该假设。研究甲午实际上有两个层面:军事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或地缘政治。先从军事学的角度,来复盘博弈的过程,来研判各种趋势和变化,然后用这种方法再延伸到国际关系、地缘政治领域,乃至延伸到国家战略研究中来。


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就高度重视历史上的战例对于美国海军战略的作用。他这样告诉美国海军学院的学员:“的确如此,当你每次处理一个具体的战争问题时,你总会发现‘假如’和‘但是’在起着巨大的作用。正是这些‘假如’和‘但是’对指挥官造成进退维谷的境地;然而,一旦它们得以解决和克服,它们就将使你获得荣誉称号。”


我觉得到现在为止,研究甲午战争的工作,都还没有从国家大战略的角度,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认识。


三大地缘政治理论与甲午复盘


所谓国家战略,是战略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战略。最初源于英国人李德•哈特的“大战略”概念。哈特认为:“所谓‘大战略’,或者称高级战略,其任务就在于调节和指导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所有一切资源,以来达到战争的政治目的;而这个目的,正是由基本政策,即国家政策所决定的。”美国人引入其概念后,将国家战略定义为“在平时和战时,在组织和使用一国武装力量的同时,组织使用该国政治、经济、心理上的力量,以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和科学。”


1904年,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提出了“世界岛理论”。我最近就在想,麦金德的理论对我们今天的“一带一路”有什么启发。麦金德的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非常大的岛屿,欧亚大陆是一个非常大的岛屿——“世界岛”。 “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世界。”




1942年,在麦金德的基础上,美国人斯皮克曼出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谁统一或整合了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边缘地带,谁就掌握了世界最有潜质的地区,谁掌握了世界最具潜质的地区,谁就能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世界强国,谁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世界强国,谁就会成为美国在世界超强的有力挑战者。因为美国不在欧亚大陆上。在美国之外,整个地缘政治都是边缘国家控制中心国家。世界上只有美国在美洲大陆上,他去控制欧亚大陆。”中日关系也要放在这样的地缘政治和世界格局中去看。



第三个就是美国人马汉的海权论 ,有如下论述:“谁掌握了世界核心的咽喉航道、运河和航线,谁就掌握了世界经济和能源运输之门;谁掌握了世界经济和能源运输之门,就掌握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安全命脉;谁掌握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安全命脉,就(变相)控制了全世界。” 所以美国是通过控制海洋来控制世界。他宣布美国军队要驻扎在世界上重要的地峡、海峡。



以上三种理论,构成世界地缘政治的主要构架。在甲午战争时虽然尚未出现这样的提法,但是实际上中日国策的制定者,其实都是按照各自的国家利益和各种政治、军事、经济、心理的力量来博弈的。甲午战争最终中国失败,日本得胜。我觉得这是一个历史发展博弈的结果。过去讲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总是喜欢讲一方面清政府政权腐朽,是因为帝国主义侵略;一方面是日本扶持周边国家和我们作对,所以我们最终的失败是必然的。


可是,更多地阅读中国近代史的史料,大家会发现,实际上从19世纪中叶开始,当西方列强渡海东来时,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国家往哪里去?制度该如何修订?应该如何发展?都要有自己解决问题的道路。这个过程中,中日两国实际上都要有不同的政策,不同的想法。从最高层到民间,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博弈。你走错了一步或多步,就很可能体现在最后的决定国运的博弈中。前二十年所做的所有的良性准备或所有的弊端,都会在那时爆发出来。所以,历史的发展不是宿命的,而是总体的博弈选择出来的碰撞结果。


海权后的陆权复兴


整个人类历史上,基本上都是在控制欧亚大陆的各种战争(在第一、第二种理论架构)中进行,古罗马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欧亚大陆中各国的崛起也是这样。只有一个例外就是美国。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最重要的是海权论。今天回头看去,无论是哥伦布之“发现”美洲,还是麦哲伦之环球航行,都决不能简单地看成是纯地理活动,其背后隐藏着地缘战略观念的彻底转变。在被麦金德命名为“哥伦布时代”的时段内,边界的意识首先被彻底打破,借助新的航海技术,长期扮演阻碍介质的海洋一转而为交通的坦途。在这个坦途上,不断有像美洲这样的新大陆被“发现”,这种发现意识驱动着西洋列强不断前进,通过开拓新的战略空间来改变力量对比。


19世纪中期的国际政治棋局正处于“大英帝国主导下的和平”之中,非洲、南非到东非、印度再到澳大利亚大块的土地都在英国的控制之下。从空间上来讲,英国就是在世界岛的西端,英国霸权的重点,在于对大西洋、印度洋和地中海的控制,太平洋则鞭长莫及。这样一种情况下。对于英国来讲,中国处于欧亚大陆的最东端,英国处于欧亚大陆的最西端的一个岛国。当时英国并没有真的要把中国吞并成殖民地,而是希望维持现状,保持通商关系,获取经济利益;同时,不允许欧洲的中等强国来挑战英国在中国所取得的主导地位。这个过程之中,也就是19世纪中,英国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德国的崛起,俄国向欧亚大陆的东面的扩张。


就是在19世纪70年代,欧洲的铁路兴起带来交通运输的根本变化,形成工业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时空变化方式。陆权的复兴也形成了工业文明时代军队运输投送方式的巨大变革,有助欧洲大陆国家的复兴和挑战英国的海权。当时欧洲的铁路已经很发达。1890年代起,俄国要兴建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铁路是要将欧洲和海参崴联合起来。这样一条铁路造成远东地缘政治的巨大变化。


随着西方势力东来,中日两国面对同样的挑战。比较有眼光的李鸿章早就看到:“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蓄势,诚为主永远大患。”按照这样的想法,李鸿章对日本是比较警惕的。在日本那一边,他们进行了许多改革,对整个局势以及远东局势进行判断。但这个过程中,我感觉中国人从来没想到俄国人修一条铁路和自己有什么关系,而日本人想到了这条铁路对日本的未来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 俄国皇太子尼古拉,及刺杀他的日本警察津田三藏



1891年,俄国皇太子尼古拉前往海参崴主持出席西伯利亚铁路开工典礼,顺道访问日本。5月11日下午,尼古拉乘坐人力车时,遭到应该保护他的一个叫大津市警察津田三藏刺杀。为什么要刺杀他?因为日本人认为俄国修西伯利亚铁路,从欧洲修到海参崴,日本利益必然受到侵犯。中国人有这个意识吗?日本人为什么有这个意识?当然和他们国家的宣传鼓动有关系。日本在当时要阻止俄国势力的东来。



↑ 1896年中俄密约。西伯利亚铁路穿越中国东北连接海参崴。俄日矛盾最后引发了1904-05年日俄战争。



明治维新时,日本有三句口号叫“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日本在航海时已经谋划向琉球、台湾、菲律宾以南的南洋、朝鲜和中国大陆发展。从明治维新到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有一个完整的地缘政治时间表,后来也称之为大陆政策的基本国策。日本采取以下行动——1874年侵略台湾; 1879年吞并琉球;1882、1884年在朝鲜分别挑起“壬午事变”和“甲申事变”;1894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吞并台湾;1905年爆发日俄战争; 1910年吞并朝鲜。日本作为一个亚洲国家,不仅先打败了一个传统的东方老大中国,还打败了要修建一条铁路将欧洲和亚洲联合起来的一个欧洲强国俄国。


到甲午战争失败以后这条铁路还没完工。清政府病急乱投医,就想和俄国人结盟。俄国人提出这条铁路要通过中国东北直接到海参崴,而不是在大兴安岭以北去穿越西伯利亚寒冷地带,如果中国帮助他们建造这条铁路,将来俄国会帮助中国打败侵袭的日本。


清政府同意了,但两年以后就尝到了苦头。俄国人压根就没有打算帮忙,而是借口潮州教案,和德国分别抢占了中国的青岛和旅顺口。这件事也孕育了日俄战争。最终俄国输在日本这样一个被大家看不起的小国手里。这件事也是整个远东战略格局变化的结论。


中国的甲午情结:向美国地缘政治家学习未雨绸缪


美国的地缘政治家在1941年,日本刚刚偷袭了珍珠港时已经预想了今后的战略。1941年12月,爆发了珍珠港事件,日本打了美国,但失败了。1942年,斯皮克曼在发表的《边缘地带论》一书中说 “要想维系我们的国家安全,我们就必须参与欧洲和亚洲的政治生活。”


斯皮克曼预见道:“随着日本在本次战争中的失败,通向大陆的海域将不再归其所有,而中国将随之成为该地区最大、最强的国家。菲律宾、爪哇或缅甸能否独立自主,要看西方国家能否在这里有效地构筑起自己的力量。……如果我们真的希望维系东方的安全,希望维系自身的长治久安,我们必须在远东获得海空军基地,……最低限度,我们应该在一些委托统治的岛屿上建立基地以拱卫阿拉斯加,并且在菲律宾重建我们的力量。”


斯皮克曼接着分析“在考察战争的大战略时,也必须顾及上述全球各权力中心相互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已经看到,这些‘权力中心’包括北美的大西洋沿海地带、欧洲沿海地带和远东沿海地带(同属欧亚大陆)。还有印度,它是第四个也是较小的一个地域,但在将来其实力可能崛起。” 从中看出,所以说,美国能否战胜日本,不是在1945年,而是刚刚和日本开战之时。


甲午战争的失败是中国人心头永远的痛。2014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中国进行了高规格的纪念,也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反思和研讨。120年过去之后,一方面中日两国的国家力量发生了很大变化。2014年,中国的GDP达到10.4万亿美元,已经是日本4.6万亿美元的2倍多,中国超越日本是在2010年,中国人有一种扬眉吐气之感。去年的9月17日,中国海军在威海,也就是北洋海军最后失败的地方,举行了高规格的纪念仪式。这个纪念仪式出动了一艘八八舰。八八舰是我们航空母舰的保障舰,有三万多吨,另有两艘护卫舰护航。在中午十一点的时候,辽宁号军官登上军舰参加仪式。司令吴胜利在舰船上做演讲:“北洋海军的官兵们,你们可以安息了。”这句话连讲了三遍。我非常激动,我研究海军三十年,从来没有看到现代海军最高司令,把自己和北洋海军联系起来。


今天来讲,我们需要思考的还是战略和博弈。130年前的博弈我们失败了,在新的一轮博弈中,我们的综合国力开始超过日本,也是明治维新以来从来没有过的。怎样处理好中日关系,怎么才是我们正确的博弈路线?


美国在欧亚大陆两端找到两个潜在的对手,一个叫“欧盟”,一个叫“中国”,美国一方面将欧亚大陆的西部边缘地带“欧盟”控制在手,另一面要封锁东部边缘地带的中国,防止出现一个与之对抗的世界强国。


1997年,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展望21世纪的世界格局》一书中预言,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全世界占有军事优势,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尖端科技领域地位领先,“美国文化”具有吸引力。不过美国不仅是第一个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最后一个超级大国。他预计到2015年左右,美国将失去世界霸权地位。为了未雨绸缪,需要早作准备,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秩序。为此,美国必须防止另一个超级大国的兴起,和任何一种威胁美国霸权地位的反美联盟的出现。


这两位地缘政治家的预见对我们今天的甲午情结有很重要的启示。我们要为领导人提供地缘政治、国际政治的智慧,一定要意识到在拼搏和博弈的过程中不能犯错误。我们希望和平崛起,但一定要做好斗争的准备。后发大国的崛起,必然会遭到先发大国的搅局,关键是我们如何控制这样的局面,怎样引导我们的国家走向正确的道路。这也是我们在今天研究历史所带有的切实义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