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玲珑计划伙伴专栏 | 你了解“遛地”吗?今年遛地可真不容易!

玲珑计划伙伴专栏 自然之友 2022-06-08


# 开栏语 #

时间过得真快,32位第一期玲珑伙伴的揭晓似乎还在昨天,而现在,优秀的他们已完成10门气候变化课程、总计32学时的学习,第一阶段顺利通关!


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中,他们提交了两轮作业,将对气候变化的思考与自己所在的地域风土、所热爱的事业与所奋斗的行业相结合,让我们看到气候议题无限的可扩展性,也为大家的创造力和协作精神所感动。


因此,自然之友微信公众号特开设“玲珑计划伙伴专栏”,将作业中突出的创意、脚踏实地的调研与具有代表意义的观察分析呈现给我们的每一位读者,希望激发更多人的关注与讨论,让行动者带动行动者


祝贺伙伴们,迈出了与自然之友公民气候变化行动相向而行的第一步;期待伙伴们,将学习成果带回自己的行动计划中,人人播下种子,春来发华枝。




万晓白 
 自然之友“玲珑计划”第一期伙伴

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 秘书长
全国青联常委
吉林省人大环资委委员

编者按:

“遛地”是北方(东北地区居多)一种秋收时节地头间常见的传统工作模式。机械化收割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仍需要以“遛地、捡地”的方式人工捡拾机器收割过程中掉落的农作物。


今年我国遭遇了较为严重的极端(寒)天气,而这种情况对像和万晓白一样靠天吃饭的农民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今天,自然之友邀请万晓白以访谈的形式聊一聊她对极端天气的思考以及她的“遛地”日常。


以下内容根据与万晓白文字及语音访谈整理


01

怎么会关注到“遛地”这个现象?


“遛地”是一种传统的耕作形式。过去每到秋收的时候,都以人工收割为主,虽然也会有遗漏,但是相对比较少;随着科技发展的进步,机械化收割逐渐代替了人工收割,边角的遗漏情况也随之变多。因此就需要人工捡拾机器收割过程中掉落的农作物。


以前做捡拾工作主要是老人居多,由于近年来机械化收割的遗漏情况实在太多了,我们都是农民,习惯了节俭的生活,见不得浪费,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加入进来了。



02

“遛地”这种方式多大程度能解决问题?


“遛地”这种传统其实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甚至是好几代人,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比较正常的工作方式。“遛地”作为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不仅仅因为农民们节俭,更是出于他们对自己劳动成功的珍惜,不愿意浪费也不舍得放弃一粒粮食。


我自己倒是没有意识到“遛地”这种行为本身有什么特别之处,似乎也并没有很大程度解决遗漏问题。



03

今年的极端气候现象对日常“遛地”影响大吗?


我生活在东北吉林省通榆县,这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900小时,年平均气温5.5℃。


其实早在我们发布这个“遛地”视频的前几天,我们收到了国家发布的强暴风降雪的预警信息。往年这会儿也基本进入到降温降雪的时候,但是没想到今年会这么厉害。今年的极端(寒)天气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强烈,往年这会儿(11月上旬都开始入冬了,今年都这个时间了,我们这还是秋天呢,结果一夜之间就突然入冬了。



这轮强降雪结束后,我们的担忧却没有停止,雪化的隐患反而令人更加紧张。大雪将之前已经收割好的玉米全部都埋住了,之后气温再度升高,我们又不得不重新把玉米扒出来,因为雪化了会容易发霉变质。


万晓白和我们分享了她的“遛地”日常,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面对“遛地”这种传统的农耕习俗,终日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人们骨子里那种珍惜粮食、颗粒归仓的精神坚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并不容易,然而在各种极端天气和灾害面前,却又显得如此无力。


我们希望通过万晓白的“遛地”日常,能够唤起更多人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我们也希望大家都能做到视频中呼吁的那样,节约资源,不浪费每一颗粮食,努力在每一餐践行“光盘行动”。




推荐阅读

▶ 自然之友重磅发布玲珑计划,气候变化行动者请就位


▶ 从可可西里到气候变化,什么是我们坚持行动的意义?


▶ 32/170:首批入选玲珑计划的他们,超有料!(上)


▶ 32/170:首批入选玲珑计划的他们,超有料!(下)


▶ 为恢复科尔沁草原奋斗的这21年里,我看到了突破血缘的传承


▶ 如何跟世界更好地相处?我从零废弃生活实践中找到了答案


▶ 通过“自我认证”后,我成了一名可持续旅行倡导者



近期,多家公益组织在官网披露有不法分子假冒机构名义从事诈骗的情况,包括“刷单返现”“冒用品牌”“骗捐诱捐”等多种手法。


在此,“自然之友”郑重提醒每一位志愿者和捐赠人:


如遇以上情况,千万不可轻信,请第一时间与“自然之友”官方取得联系。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