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嘉昱:潇洒地活出自我 | SKY·人物

生声不息 2023-03-29

人物介绍

     从小数理成绩优秀的苏嘉昱,既没参加过中考也没参加过高考,以生物竞赛前50的成绩,进入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他是喜欢数学并完成数双的生信研究者,是辩论队队长,获得了包括五四奖学金在内的各种荣誉,是一篇Nature Immunology的作者之一,一个平易近人的学长,一个追寻并坚持活出自我的人。

     在采访时,苏嘉昱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你到底是你,还是一个年轻版的成功北大毕业生呢?

     “我很难想象一个人如果不是真的感兴趣的话,会有动力去学那么多新的东西,特别是北大课业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 而苏嘉昱自己的轨迹,恰似对这句话的诠释。



1

1

1

选择生信,文理兼修


     刚进入高中,苏嘉昱对生物必修一里糖的化学式产生了兴趣,便选择生物作为竞赛志愿的第一志愿,成为了一名生物竞赛生。动物学、植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抱着一本本厚重的大学课本,苏嘉昱从未对密密麻麻的文字感到枯燥乏味,他不像其他同学一样费力地抄写和背诵知识点,反而十分享受阅读教材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高二的暑假,苏嘉昱在全国生物竞赛决赛中进入前50名并保送北大。高三的下学期,苏嘉昱提前来到大学校园,开始生科预科班的学习,并结识了许多重要的好友。

     预科班时,他又被高数老师有趣的课堂,也是他在北大心目中最喜欢的一门课程吸引。“杨家忠老师讲课比较有趣,颠覆了我对数学的看法”,带着这份兴趣,以及尝试“不一样的东西”的勇气,苏嘉昱选择了生物与计算机交叉的生物信息学方向。“可能是因为有懒惰的天性吧,”苏嘉昱笑着说,“不想放弃生物竞赛积累的知识变成沉没成本,所以没有转系,又懒得每天在实验室做实验,于是选择了生物信息学方向。”

     许多北大理科生,都对人文学科满怀憧憬。中学时读南方周末,让青春时期的苏嘉昱梦想从事新闻行业,也因此选择走进人文气息更浓的燕园。尽管没有转系,也没有新传双学位的选项,但苏嘉昱仍然坚守着他热爱的事情。他是北大辩协的一员,也是生科队的队长,带领生科辩论队打进了“北大之锋”四强。“辩论可以了解时事热点,也可以学到传统历史和文化,最重要的是可以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想起一起熬夜备战辩论赛的日子,小黑板上的论点涂涂改改,赛场上的推演逻辑和收割战场,以及和自己的双胞胎浙大哥哥辩论场上兵戎相见,回北京时误了高铁,通宵绿皮车接早八分子课的愉快操作,感觉记忆犹新。     


苏嘉昱(右4)和辩论队的小伙伴们


1

2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能做喜欢的事我就很满意了。兴趣这个事情是会变的,所以希望不管干什么,都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谈到对未来的理想状态时,苏嘉昱回答道。

     回顾自己的大学四年,苏嘉昱认为自己一直处在一个正反馈中:想要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情 -> 发现自己有能力去做不一样的事 -> 发现自己能带来很多改变 -> 继续走下去。而“在这个正反馈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兴趣,我很难想象一个人如果不是真的感兴趣的话,会有动力去学那么多新的东西,特别是北大课业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

     不过即便是在这种正反馈的基础调性下,还是有一些楽符「邪悪な五線譜」:比如在修数双课时被自己高中数竞同学碾压十几分,因为双学位拉绩点导致评奖学金失利。北大的peer pressure总是在给我们提出难题:自己的侧重是不是对的,别人又是怎么做的,别人这样做是不是比自己好一点?


To be guided by what one enjoys is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deciding what to do by way of preparation.

—— David H. Hubel (1981 Nobel Laureate)


      “我周围很多人,大学四年就好像为了别人活的一样,不管是父母、师长的期待,还是所谓的‘成功’,这些都不应该是你修双或者转系的原因。简而言之,修双或者转系都应该是基于你的兴趣点的,如果你不知道兴趣点在哪里,就要努力在一定的时间节点之前找到。”

     但对大多数“平凡人”而言,找到兴趣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我们还在寻找自己该做什么时,也许周围已经有人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喜欢的路上大步前进。

     “如果你做好你现在能做的事情的话,完全没有理由后悔。很多人可能觉得尝试的阶段是没有产出的,是浪费时间,我不这么看。我觉得你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最后塑造你的成分之一,没有这些尝试和探索,怎么会有适合你自己的东西,如果只是跟着别人的经验走,那你到底是你,还是一个年轻版的成功北大毕业生xx呢?”

     “如果兴趣实在难以确定,一定要留好退路。学习transferable skills,无论对科研本身还是对转行都有用处,即使实在做不下去科研时还可以转行CS或者金融,不要一条路走到黑。”

    的确,寻找兴趣,让兴趣成为我们选择的参考,是非常重要的,不过这样真的好吗?舍友又五四国奖随便挑了,隔壁又发paper了,那位金牌进来的,GPA又直奔3.9了,我还在……寻找?

    “我从来没有感觉过自己泯然众人。大家站在一个很高的平台上,有所长有所短是很自然的。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和别人比一无是处,我觉得这只是他们没找到真正的自己在哪里。不要看别人多少光鲜,最重要的是要看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即便备受打击,我大学四年一直都有一种自信,就是觉得我是不一样的,我能做成一些别人做不成的事情。”

     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喜欢着自己现在的生活,要比在GPA与奖项的攀比中迷失自我,因为不能像高中一样“考到最前”“做到最强”而认为自己泯然众人要好。

     不用太急,并不是说如果没有提早做准备,到时候就会很被动,而是在自己怎样也无法喜欢的领域努力很久,suffer很久,依旧找不到热情,这才是更需要注意的问题。“大二大三,甚至博士再换方向也是来得及的,我前面说的我高中同学,就是大二结束转了图灵班。”


苏嘉昱(蹲左1)和实验室成员合影


1

3

1

勇于尝试


     我们都难以踏出自己的舒适圈,也许兴趣在我们不敢涉足的领域,也许选择了兴趣就是选择了充满挑战的荆棘之路:

     “做出选择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考虑清楚、做好规划,比如要不要读双学位、是以什么态度去读、想读完还是单纯想了解一下,甚至考虑退路,比如读不下去怎么办、科研做不下去怎么办。”

     “每个选择都是你的一部分,都成就了你,没有后悔的必要,要往前看。有时候兴趣是一回事,能力又是另一回事,没接触之前往往会怀疑自己有没有实力去搞科研,实际接触下来就首先会给你建立信心。”

     先去试试吧,不试试怎么知道呢?“没接触之前往往会怀疑自己有没有实力去搞科研,实际接触下来就首先会给你建立信心”,即使一开始读文献简直就像深度优先遍历,每篇文章读了一行都会让你打开10个新文章和新wiki。积累下来之后,也可能“会开始发现人家工作里巧妙的地方,就会很激动”,乃至“给人一种(可能是虚假的)信心,说这个我也能做”。

     peer pressure? 关我什么,我知道我可以,我知道做什么事情是开心的,做什么事情让我感到有价值,做好自己,按自己的步调来,这就够了!


苏嘉昱与自己的挑战班年会海报合影


1

4

1

结束语


      大学是一个埋没无数人也成就无数人的大炼炉。有的人在无数的选择中迷失,忘记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有的人却能坚守率真和热忱,怀着对未来、对世界的炽热之心走下去。如果说光鲜地踏入燕园靠的是坚决的执行力与外界不断的push,那么潇洒地踏出燕园,就更需要敢于尝试“不一样”勇气,寻找并坚守“兴趣”,以及用一颗平常心面对竞争吧。 



1

5

1

彩蛋


01



“四年下来食宝街那片大概全都吃过一遍了”


然而……

     “我最喜欢的一家串串关门了”“速度牛排、七爷清汤腩这些也都关掉了”“食宝街有家泰国冰淇淋,味道很好,大概一年前关门了”“食宝街二期有家斐记牛杂,性价比很高,好像上次看也关门了”

   (当时的采访时间是在晚上,并且其中一个小记者没吃晚饭。)


02



感觉苏聚是个完美学长形象啊,那么多硬课还学得这么好,时间管理有什么诀窍吗?


然而……

     “最耗时的其实是辩论”“我会把任务切换当做一种短暂的娱乐,因为有借口摸鱼,上学期我做普化实验的时候就公然摸鱼”“面向ddl学习,时间管理无非就是排序,不care的事情就拖着” 

   (沈同奖学金会摸鱼,是面向ddl学习,我们也会摸鱼,也是面向ddl学习,得出结论:我们=沈同奖学金(雾))


苏嘉昱和双胞胎哥哥(真的分不清!)


撰稿丨王尚坤

编辑丨姚浩煊 彭嘉慧 张子乐

排版丨彭嘉慧

供图丨苏嘉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