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都|大咖云集、群策群力,聚焦“新基建”、加速成网、智慧建造!

《世界轨道交通》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2022-06-03
  导  语  


9月29-30日,由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会主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成都轨道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西南交通大学、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铁路建设有限公司、庞巴迪运输(集团)、四川长虹电源有限责任公司、南京亚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安徽兴宇轨道装备有限公司、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浙江众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中兴系统集成技术有限公司协办“2020第六届中国(成都)智慧轨道交通建设与装备大会”在成都隆重召开。

今年的大会在2017年的基础上注入更多话题,围绕“新基建”下行业发展,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大数据下的机电技术与装备,建设轨道交通加速成网,成都轨道交通发展等专题深入交流,带领与会嘉宾们尽情领略新时代“智慧”的变迁,积极应对“智慧”市场的变换国家相关部委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单位、业内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等数百人莅临参加。


嘉 宾 致 辞

朱俊平

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成都轨道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成都轨道交通自2005年开工建设以来,历经了15年的建设历程。特别是2015年以来,成都提出了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建设计划,坚定践行“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TOD开发重塑城市空间形态”理念,实现了轨道交通跨越式发展:远期(2035年)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5条,总里程达1699公里,建设规划获批里程达到732公里;已建成开通9条轨道交通线路,今年年底开通运营总里程将达557.8公里,奋力冲刺国内轨道交通“第四城”;最大单日线网客流突破525.6万乘次,成都成为国内第5个实现地铁单日客运量突破500万乘次的城市;打造TOD开发世界高地,14个TOD示范项目开工建设,形成了轨道交通建设的“成都速度”“成都品质”“成都模式”“成都智慧”。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东部新区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战略正加快实施,为成都轨道交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成都轨道集团正锚定“力争在2025年实现轨道交通运营里程1000公里”的目标,加快推动新一轮线网规划优化,加快编制第五期建设规划,全面推进成德眉资市域铁路建设,全力打好TOD示范项目建设攻坚战,着力打造“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公园城市示范样本,加快构建轨道上的都市圈、经济圈,为城市发展、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贡献更大轨道力量!

        今天,我们诚邀业界精英济济一堂,共同探讨“新基建下建设智慧轨道交通大格局”,我们将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珍惜此次交流学习的机会,与各级领导、学术专家及企业界精英一道,探索新知、扩大共识,共同为成都乃至整个行业发展注入智慧创新动力,推动新时代轨道交通实现更大发展。



于波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今天的中国堪称世界第一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地”,世界第一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及需求“市场”,其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随着世界加速步入信息化时代,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对城市轨道交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下的科技创新浪潮,交通运输行业管理者和服务者已经意识到,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发展智慧交通已是趋势。

       这两年,我们国家也出台了多个文件,引导和鼓励智慧交通的发展。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推进装备技术升级,推广智能化、数字化交通装备及成套技术装备,广泛应用智能高铁等新型装备设施,开发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去年12月12日,交通运输部印发《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5年)》,提出要推动大数据与交通运输的深度融合。还有今年初提出的“新基建”概念,目的也是推动新兴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融合,其中轨道交通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轨道交通行业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有挑战的时代,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希望各位同仁能够携手并肩,共同促进行业跨越式发展。


杨丹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


       历经50年的发展,中国已迈入世界城轨大国行列,在运营里程和建设规模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根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发展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如何实现从城轨大国向城轨强国的迈进,我认为,建设智能化、智慧化城轨,推动城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必经之路。

       今天大会的主题是“新基建”下建设轨道交通大格局,这不仅是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需要,也是在“新基建”国家战略下,关于城轨发展的一场思想碰撞。“新基建”布局的加速,势必加快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轨行业的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城轨行业的深度融合。这是城轨行业向智能化、智慧化发展的全新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用好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作为中国交通大学的两大起源地之一,西南交通大学经过124年的发展,已构建起了世界轨道交通领域最完备的学科体系、人才体系和科研体系,在高速铁路、磁浮交通,新型城轨、真空管道超高速、超级高铁等领域大力开展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在轨道交通领域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第一,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新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下,西南交通大学将一如既往,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加快构建新时代科技创新体系,潜心钻研、勇于突破。一方面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传统学科“赋能”,不断推进新兴技术与城轨行业的融合;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基础理论、前沿技术的研究,超前培育“数据科学”等一批新的一流学科。

       今天的大会旨在增进城轨同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城轨行业创新技术的应用和落地注入新的动力。西南交通大学愿与各位同行一道,把握大势,瞄准科技前沿方向,引领科技创新,共同支撑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为服务交通强国,推进新基建和智慧轨道交通的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国林

 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会会长

原铁道部副部长


       智慧这个主题的会议是我们研究会主办的一个系列会议,主题围绕“智慧、智能、创新、建造”,今年的大会也契合了“新基建”的主题。会议顺应了我国轨道交通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大趋势,迄今为止已经陆续成功举办了五届,今年是第六届。各方对会议的反馈都比较好,说明我们办的还不错,达到了增加交流,促进发展的目的。

      成都轨道交通的发展速度大家有目共睹,自2005年开工建设以来,历经15年的奋斗历程,先后建成开通7条地铁线路及1条有轨电车线路,运营里程已经达到了国内前列。“加速成网”计划的提出更为成都的发展增添了动力。应该来说,成都轨道交通能有现在的发展成就,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除此之外,成都的轨道交通还非常重视创新发展,不论是装备技术创新还是建造技术创新,都作出了骄人的业绩。

       所以,希望大家能借此次会议的机会,多交流、多沟通、多看看,“取人之长,为己所用”。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并没有阻挡轨道交通发展的脚步。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内地共有41个城市投运城轨交通线路6917.62公里,依然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发展。在建和规划线路也有了进一步的突破。“新基建”概念的提出更是坚定了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发展的信心。下一步,我们应该重点研究如何进一步以智慧引领、用科技武装,如何建设轨道交通加速成网,从而引领城市发展、区域发展、国家发展的大格局。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提升全行业智能化水平出谋划策,共同推动中国轨道交通健康快速发展!



院 士 发 言







钱清泉


中国工程院院士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截至2019年底,中国大陆地区有56个城市在建线路总规模6902.5公里,同比增长8.3%;截至2019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批复的44个城市建设规划在实施的线路可研批复总投资达38036亿元;在已有的规划线路包含地铁、轻轨、单轨、市域快轨、现代有轨电车等五种制式,市域快轨、现代有轨电车占比稳中有升。       在2019年的城轨线路中,地铁5180.6公里,占线路总长的76.9%;轻轨217.6公里,占比3.2%;单轨98.5公里,占比1.5%;市域快轨754.6公里,占比11.2%;现代有轨电车417公里,占比6.2%;磁浮交通57.7公里,占比0.9%;APM(旅客自动运输系统)10.2公里,占比0.2%。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十四五规划(2021年至2025年)期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有望新增5000公里,年均新增1000公里左右,总里程达1.3万公里;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新一代中国式智慧型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技术方面,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经历了微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三个阶段,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化是将现有系统的设备运营状态,通过标准化的网络组成一个统一的开放式系统,以支撑列车的智能功能。此外,在科研方面,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在牵引系统3.0版的“永磁”驱动技术上奋起直追,如今已经逐渐追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地铁列车形成标准后,将降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装备成本。总体设计成本可降低约70%;车辆生产成本可降低约10%;主要系统接口和部件实现统型,平均维修成本可降低约20%。









翟婉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新能源悬挂式空铁关键技术及应用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汽车和旅游消费越来越普遍,大城市和旅游景区的地面交通拥堵不堪,同时还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地铁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运维成本高,发展技术先、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空中轨道交通,构建“分层次、多制式、功能互补”,的综合交通系统,实现地下、地面、空中交通立体发展,有望成为缓解我国大城市和旅游区交通拥堵的创新解决方案。       新能源空铁试验线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双流区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试验线全长1.41km,设车站1座,静调库1座,道岔1处,最小曲线半径为30m,最大坡度60%,最高速度65km/h。试验线的轨道梁和桥墩为“Y”形,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试验线上可以完成加减速,小曲线通过性能、爬坡能力、过岔能力、应急救援试验。试验线各顶设计技术指标完全适用于实际的商业运营线路。新能源空铁属国内外新创,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大容量锂电池动力牵引应用技术和空铁列车-轨道梁桥耦合动力分析居国际领先水平。       新能源空铁为中小运量轨道交通新制式,较有轨电车占用地面资源更少,较轻轨和跨坐式单轨工程造价更低,综合优势明显,适用范围广。未来将推动新能源空铁产业发展,建设新能源空铁产业基地,打造新能源空铁产集群,开拓新能源空铁国际市场。



主 旨 发 言





智慧城轨发展思路与实现路径



程世东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运输研究中心主任

       城轨智慧化的发展重点与方向,在运营调度智慧化方面,城轨智慧“芯”更自主可靠,列车运行、信号调度系统等我国自主系统稳定可靠性等仍待提升,列车最短追踪间隔2分钟,1分钟以内,逐步实现网络化运营调度;建立城市路网级调度中心,相互联动甚至基于互联互通的线路进行跨线运营调度;“依人调度”,客流量确定每站的停靠时间、发车频次;智慧红绿灯,需要更全面、精准的客流采集与识别设备系统对路网客流全貌监视,需要全自动乘客计数系统、客流预测功能、车车通信等技术。       在养护检修智慧化方面,轨道设施智能诊断养护、列车设备智能检修,从“计划修”、“故障修”向“状态修”、“预测修”转变。基于物联网、GIS、BIM模型、云计算等技术,构建全方位的在线监测体系。建立完善的状态感知系统,根据在线监测数据,通过人工智能、专家诊断系统,进行实时监测诊断和维修预警提示。       安全保障智慧化方面,安全是轨道运营的首要目标,利用智能化的手段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安全预警,包括车辆运行安全、乘客安全和应急联动等。





 轨道交通加速成网的成都实践



朱俊平

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成都轨道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围绕打造“中国轨交产业综合发展新高地”的总体目标,以产业维为核心,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以空间维为纽带,推动产业功能区左右岸协同,以创新维为牵引,提升产业生态圈的活力,以要素维为保障,引导要素有机组合和流动,以服务维为支撑,提升生产、生活服务水平,以市场维为延伸,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助力推动轨道交通知名企业招引落地,引导30余家轨道交通企业在成都落地。积极促进施工总承包单位、机电系统总承包单位大力开展本地化产品和服务配套。积极支持本地企业参与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维修保养服务。       当前,成都正面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东部新区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多重机遇。成都轨道集团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力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和TOD项目建设,力争2025年轨道交通建设运营里程达到1000公里,加快构建轨道上的都市圈、经济圈,实现轨道交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智慧城轨探索与实践 



刘纯洁

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智慧轨交建设,实时感知技术为基础、健康状态理论为核心、自主学习模型为关键、业务闭环管理为结果、持续提质增效为目标,通过这一建设路径,建立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到行动智能的完整智慧体系。       网络化运营信息化系统从轨道交通运管管理“线网决策层、线网执行层、线路控制层”三个层次和“线网指挥、乘客服务、运维管理、企业管理、数据服务”五个维度整体考虑、全局规划,建设有:应急指挥中心、运维管理中心、线网数据中心、清算管理中心、乘客服务APP以及数据采集平台和线网骨干通信系统。       2018年天津轨道交通开展了智能支付的全面应用,截止到2020年先后推出了银行卡、手机PAY、手机二维码等多种支付直接过闸通行功能,并且试点上线了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前端高新技术的智能支付应用,同时上线了自动售票机TVM非现金购票功能,天津地铁APP电子票功能。






有轨电车及中低运量系统的适用性探讨 



冯爱军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城市轨道交通是具有公益属性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便民惠民的重大民生工程,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发展,是引领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品质,连接城市生产和消费,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载体,是重塑城市空间形态,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截至2020年8月31日,中国内地共有18个城市的有轨电车已经投入运营,运营线路共计32条,运营总里程为438(基建里程387)公里。      国内已运营有轨电车的18个城市中,只有沈阳浑南一次建设成网,但每个城市都在编制及优化有轨电车线网,通过分期建设最终实现网络化运营。网络化运营优势:1.网络化运营,提高客流效益;2.提高运营效率,加强资源共享,降低运营成本;3.减少建设成本,通过线网规划降低土建成本,减少资源浪费。       有轨电车多交路公交化运营可显著提高辐射范围、提高可达性,是有轨电车显著优势。有轨电车公化运营可实现短途接驳为主,提供轨道交通站点和公交枢纽之间的短距离接驳换乘服务,按照“有轨电车+常规公交”的发展模式,覆盖主城区或城市新区主要客流廊道。


分论坛一

新基建之机电技术创新


吴越

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温州智慧轨道多网融合新局面、新目标、新生态 


       在地理上,温州的特点是土地稀少——“七山二水一分田。在区域经济发展上,特色产业的发展均围绕重点城镇聚集,总体上表现为“组团式、分散式、块状式”发展态势。为了将各个城镇连接起来,拉近组团间距离,需要建立快速的轨道交通体系,地铁、轻轨不满足温州的实际需要。       围绕轨道交通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工程、市域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新模式“三大”战略目标,大力实施“轨道交通+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通过给城镇群提供快速大容量公共交通体系来有机串联,建设新的温州大都市区。2016年,集团率先将智慧化作为发展的重大战略,希望能够为“轨道交通+新型城镇化”插上翅膀。将“轨道交通+新型城镇化+智慧化”充分融合,从生产、经营、服务三方面入手,建设具有温州特色的智慧轨道。       围绕温州市建设“整体智治”现代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契机,智慧治理、综合集成、新基建基础上的数字迭代三大趋势,轨道交通作为重要窗口:顶层设计整体化、项目建设一体化、项目推进迭代化。抓好数据中心升级、公共数据开放、数据应用创新。做好“城市大脑”的支撑,提升轨道交通在决策、政务服务、监管、协同办公、民生、社会治理领域应用质量。



刘明章

四川长虹电源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主任


轨道交通化学电源发展展望


       轨道交通电池系统发展趋势:铅酸,低比能量、安全性高、低环保、循环寿命短,管理在整车,监测在电池;镉镍,较低比能量、安全性高、低环保、循环寿命较长。管理在整车,监测在电池;锂电,比能量高、安全性较高、环保、循环寿命较长,监控在电池,集成化程度高;燃料,能量大、转化效率高,安全性较高、环保,监控在电池,集成化程度高、设备寿命局限。未来方向,安全、环保,高比能、高集成,智能化。        我们的规划:一、近期的目标。1、基于高镍三元正极/Si—C负极,实现单体比能量≥300Wh/kg,循环寿命≥1000次;2、全固态锂二次电池,实现单体比能量≥350Wh/kg,循环寿命≥2000次。途径:与电子科大联合开发。二、中期(2025年)目标。基于富锂锰基正极/高容量Si—C负极,实现单体比能量≥400Wh/kg,循环寿命≥1000次。途径:与电子科大联合开发。三、远期目标。开发锂硫、锂空电池,实现单体比能量≥500Wh/kg,循环寿命≥1000次。途径: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



靳守杰

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市域快轨供电系统智慧化与新技术探讨 


       近年来,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国内市域轨道交通发展·迅速。如:北京延庆线、平谷线、密云线、东西(南北)贯通线、机场线、新机场线等;上海金山线,嘉闵线、崇明线,机场联络线等;成都17号线、新机场(18)线、19号线等线路;广州3、4、13、14、21、18、22、28号线,新机场线及机场联络线。深圳地铁11、13、14号线,大亚湾线、深汕线等;青岛8、11、13号线、青平线等。       随着国家城市化战略的深入发展,城市及城市圈的规模及空间将越来越大,对市域快轨交通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何建立(包含供电系统在内)的安全、可靠、经济、绿色的市域轨道交通将是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研究解决。       共同探讨课题:1、3000V电压制式比较适合市域轨道交通,以较好地降低车辆自重、提高牵引系统效率。2、AC25kV牵引供电系统中,同相供电系统较好地解决了交流牵引供电系统的电能质量、列车过分相、列车制动能量回馈效率,目前系统及装置方案需进一步完善。3、适应200km/h速度目标值的国产化刚性接触网的应用。4、牵引供电系统的智能化及其运维管理模式的优化,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性、降低运营成本。



丁高辉

南京亚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地铁车站环控系统风水联动节能管控方案 


        环控系统能耗,约占车站能耗的40%,是车站节能的重点。按国家地铁总体规划,全国地铁将达到13385公里,年耗电将达到400亿度;环控系统(水系统设备间、风水系统间)的耦合特性实时变化,难以掌握;常规控制只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缺乏节能总体概念及工具支撑。        SYS深度节能:“物理框架+数据驱动”的主动优化方案架构;数据采集、校核与清洗是确保系统高精度的前提;通过模型的数据主动训练,实现性能高精度主动预测;复杂的矩阵模型,实现系统性能的高精度主动预测;逼近极限的仿真计算,实现最优控制参数组合动态寻优;动态寻优,根据系统运行状态主动实现最优控制参数组合输出;数据分析,实现实际性能反馈与节能量精确计算;        SYS智慧运维:基于运维诊断知识库的智慧运维;深度诊断预警;报警原因分析与处理建议;基于闭环工作流的“智慧运维工单”。



李元阳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系统解决方案高级工程师、博士


美的超高效智慧环控系统解决方案 


       《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8》指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快速发展,用电巨大地铁空调制冷机房能效普遍偏低,具有较大节能潜力。地铁通风空调能耗占地铁运营总能耗约30%以上,制冷机房占通风能耗的60%以上过对40余座典型车站现场测试发现,多数冷机COP3~5,制冷站综合能效EER<3.5。       轨道交通通风空调系统具有多变性、多耦合、非线性、时变性强等特点,因此影响系统能效的因素是多样的。我们采用能效解耦分析法,通过对影响能效参数进行关联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影响参数进行级别排序,在设计阶段就可以对通风空调系统的能效进行预测评估,为后期节能运行目标护航。       广州地铁苏元站是广州21号线第9个车站,采用2台250RT冷量变频直驱高效离心机,3台冷冻水泵、3台冷却水泵和2台冷却塔,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机均采用变频调节。控制系统采用美的BMS系统,经第三方检测机构检验,空调冷源系统全年能效系数为6.48,达到广州地铁对于机房能效>5.0的要求。



薛恒鹤

安徽兴宇轨道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轨道系统机械化智能化建造 


       智能建造数字轨道:设计系统化,利用三维数据模型和仿真设计,按照设计、制造、施工、监控、运维、系统全生命周期进行一体化整体设计。生产工业化,轨道板自动化线精准生产,工业数字化建造,每块板都有电子标签和二维码,全生命周期追踪,重大部件信息录入系统。施工智能化,输入模块构件的定位设计参数,自动输入测量参数,智能控制调整机构的动作,三维六自由度空间调整精确定位,参数传输和存储形成数字轨道交通基础数据。       监测立体化,运维精准化,利用传感技术、数据采集技术、系统识别和定位技术,分析结构的安全性、强度、整体性和可靠性,对轨道状态进行在线监测和病害预警,实现精准化运维。系统信息化,重大零部件电子参数输入系统,建造过程参数传入系统,运营过程检测检验参数传入系统,维修后参数传入系统,车辆等各种参数传入系统,组成了轨道系统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系统。



张婷婷

成都轨道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建设三公司副部长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节能的思考 


        节能工作应全过程管理,对于新建线路需贯穿设计、建设(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运维等全过程进行管控,轨道交通涉及专业较多、接口较多,任一环节出问题将导致节能效果大打折扣。       轨道交通工程为庞大的系统工作,同时必须考虑到服务水平、客流需求、城市规划要求等众多因素,节能工作必须从系统角度综合考量。       节能是相对的概念,对于既有线改造项目,应根据各自轨道交通的特色,从经济(改造项目投资回收期)、节能效果等方面充分考虑选择节能方案。如成都轨道交通自1号线开始空调专业设备品质相对较高,空调专业均采用水系统由冷源群控系统控制、风系统由环控柜控制的策略,节能改造建议在原有设备、系统控制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通过增加设备变频、传感器、优化风、水控制策略等措施进行节能改造。       建立智能运维管理平台,智能运维可及时发现设备隐患,为迅速排除故障,节省检修时间,提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高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水平,最终达到对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目。



王玫

浙江众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四川众合智控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新技术助力智慧运营 


       智慧城轨建设是交通强国建设的战略突破口、城轨交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智慧城市建设的先导工程、行业自主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新兴信息技术与城轨交通深度融合为主线,推进城轨信息化,发展智能系统,建设智慧城轨,实现城轨交通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跨越,助推交通强国的崛起。作为城轨的主要载体-列车,以及交通运输的关键活动-列车运行,其智能化的创新将是智慧城轨建设的重中之重。具备自感知、自诊断、自决策、自适应、自修复、自动驾驶的列车智能化运行将会成为行业未来创新最重要着力点之一。       城轨列车智能化运行建设方向:城轨全自动运行系统持续完善优化,智能化、标准化、系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自动运行系统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兼容不同信号制式、不同线路设备的跨制式通用列控系统研发成功并示范应用;与其他信号制式轨道交通的区域互联互通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环境状态感知、多源传感信息融合、多目标自动决策、协同运行控制的自主化列车控制系统;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运行系统进入国际市场。



金奕

北京城市铁建轨道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对标航空功能,全面提高大兴机场线的服务品质 


       新机场线特许经营项目是北京市第一个“土建+机电设备车辆+运营一体化”的“大PPP”项目,其投融资模式、回报机制等交易架构,将为今后PPP项目提供良好的借鉴和参照,为未来轨道交通类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探索了方向。在与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签订的《新机场轨道线特许经营协议》法律框架下,作为新机场线特许经营主体的城市铁建公司将负责从投资、建设到运营的全过程、全链条管理。      城市铁建公司将借助各股东单位在资金、人才、管理、技术、业绩、资质及行业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各自在轨道交通投融资、建设管理、施工承包、客运服务等方面的丰富经验。积极响应北京市政府对新机场线建设及运营提出的各项要求,按计划优质高效建成新机场线一期工程,并提供具有国际航空特色的轨道交通客运服务。      借鉴我国高铁、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已经取得的技术成果,不断开拓创新,吸收、消化各种先进技术,多学科、多专业融合,以技术进步带动产业进步,努力把北京轨道交通新机场线建设成代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最高水平的线路,实现轨道交通“国门第一线”的既定目标,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争光添彩。



尹小龙

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城市交通事业部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 


地铁牵引系统智能化应用研究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同时对高效、安全、绿色、智能的交通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车辆、信号、供电、综合监控等系统技术领域相关专业技术的突飞猛进,全自动无人驾驶运营模式也被迅速推广应用,无人驾驶技术可以实现运行全过程的自动化控制,运维管理一体化。       以列车、设备、设施监测为基础,构建了集车辆、车辆段、线网一体化的健康监测、智能诊断、设备运维、车辆检修、决策支持与应急处置智能协同管理平台,极大地提高了轨道交通企业实时安全预防和主动维修能力,全面提供运维水平,有效地降低运维管理成本,进一步保障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提高企业运营效益。      智能化牵引系统展望:实现牵引系统核心部件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帮助用户及公司建立工业大数据系统,整合产业链和价值链;可以进行有目标的自主研发,拥有先进的自主知识产权;形成相关行业标准,突破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郭锴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  


工频单相交流3000V牵引供电制式与方案研究  


       工频单相交流3000V供电制式的优势:       初步研究表明,工频单相交流3000V供电制式整体方案先进、可行,具有以下优势:       技术性能优越:再生电能可以及时、顺畅流动,不会像直流供电那样造成列车再生制动失效(转入空气制动,速度高时有脱轨风险);功率因数高,电缆供电能力强。       设备成熟可靠:主要利用现有成熟技术和装备,车载牵引变流器研发亦无技术困难。       工程造价低:相对1500V直流方案,一次性投资可减少42809.90万元,降低18.5%。       运营成本低:相对1500V直流方案,近期节省电费1521万元/年,降低13.5%,远期节省电费2650万元/年,降低19.6%。       若能实施,则单相交流3000V供电制式将成为轨道交通新的标准,开全国之先河,加以示范和推广。





分论坛二

新基建之数智城轨未来 



杜薇

北京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设备总部系统集成部主任 


车辆段管控系统研究与应用 


       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智慧地铁”,推进北京轨道交通智慧化,是响应十九大对于智慧社会、数字中国重点战略部署。北京打造五类智慧地铁应用体系:面向乘客全出行链的智慧乘客服务;增强调度指挥高效协同能力的智能车辆/设备运行;提升维修维护效率的智能车辆/设备维护;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建设;提高列车运行效率及乘客舒适度的智慧制造。       通过大兴机场线车辆基地管控系统研究与实践,引发以下思考:车辆段作为车辆维护的基地,在业务流转职能分工中与运营管理相关业务部门的关系,在数据汇总和分析中与其他线路级系统的关系,应在需求阶段予以稳定,加强流程固化。对于重要设备、部件如车辆系统等的分级分类应与资产管理的分类原则统一、协调。信息化技术、大数据分析的应用要紧密结合运营和建设需求,并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应引进安全评估等系统分析方法、结合深度学习等先进算法,随着数据的不断累积,有效开展数据的深度挖掘及关联分析,指导维修及策略的制定。对于项目系统的边界及接口,应与其他系统清晰,互补,适度的资源共享。




温彤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系统集成部主任助理


上海地铁智慧运维体系规划与思考 


       智能运维是基于物联网、云平台、图像识别、智能传感等技术,实现设施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以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数据进行融合及深度分析,实现设施设备在线实时故障预警、诊断及劣化趋势分析,形成运维方案建议,并触发工单、操作规程、物料等后续业务全流程,实现设施设备运维从传统的计划修和故障修向状态修以及预测性维修的转变,在提升作业效率与设备可靠性的同时降低运维成本。       智能运维的总体技术路线:末端部署N类监测/检测装备、智能巡检设备并开发多类专业系统接口实现设施设备的状态感知;边缘部署汇聚节点、物联网节点、边缘计算资源,实现状态感知数据的汇聚、预处理和边缘智能应用;借助接入网、骨干网构建传输管道,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实现数据传输;云端搭建可弹性伸缩、架构高可用的智能运维云平台,提供基础IT资源、各类框架组件、统一数据服务、云边协同等支撑能力,综合承载轨道交通智能运维、生产管理等常用业务系统。



张永亮

深圳市中兴系统集成技术有限公司产品方案总监 


构建基于边雾云架构的智慧安防网络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防范系统设计应设置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安全检查及探测系统、出入口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和安防集成平台。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各子系统应集合成为一个整体,并应由独立的安防集成平台统一进行管理。安防集成平台应根据公共安全防范监控管理的要求,由站点级和线路中心级构成,并宜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规模设置区域级和路网级。       安防集成平台落地实施面临的挑战有:新的安防集成平台与综合监控、视频监控平台的区别定位与融合;技防子系统与安防集成平台的组网方案的适配。       杭州地铁7号线公安通信(含车辆段、停车场安防集成平台)是杭州市首批按照国标GB51151-2016规范要求进行试点建设安防集成平台的项目。该项目的挑战有基于规范又高于规范要求,增加了对接场段的道闸系统、广播系统,接口复杂程度高。平台在威慑误闯周界的人员及非法进入人员的处置手段更及时高效,场段的安全得到更多的技术保障;试点项目为业主后续正线项目建设积累建设运营、维护经验。



陈东

成都轨道交通学院副院长 


建设全自动运行平台,助力轨道交通智慧化发展 


       全自动运行系统在我国发展迅速。北京:2008年7月全自动运行系统第一次应用于北京地铁;2017年年底,北京燕房线首次实现全“中国芯”的全自动运行。上海:2014年8月上海地铁10号线开始投用全自动运行功能;2016年12月,首列采用“司机高峰时段司机室值守、低谷时段车厢巡视”值乘模式;2018年年初车辆基地内实现无人值乘列车运行;2019年8月实现了部分列车在车辆基地出库运行至正线载客起始站这一过程的无人值乘。香港:2016年12月28日港铁南港岛线正式通车,这是中国第一个正式运营的4级(GradesofAutomation4)全自动无人运行地铁。       全自动运行智慧平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云技术等提升智慧平台的展现力,进一步提炼、丰富正常、降级、应急等运营场景的培训及测试项目:充分运用模拟和真实设备结合的形式,完整实现轨道交通全专业集成与跨专业联动;基于云架构的后台仿真系统,进一步提升平台的可扩展性,提高融合性;全息投影、3D、VR、AR等技术的应用,提升平台的展现力。



田寅

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 


轨道交通 AI 行为分析系统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规模、高速度业务扩展为城市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为运营管理者带来了一系列难题,如:司机驾驶过程中是否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等问题;司机未按操作规范执行,如何消除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和不良影响;出现危险驾驶行为时,如何及时通知地面管理人员;故障发生后,如何有效指导现场人员操作排除故障;如果实行单司机制,如何有效监督司机驾驶等。       根据行业面临的问题,我们提出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解决方案-Aidbas。通过在司机前上方安装的摄像头采集信号,经过特殊训练的深度神经网络分析,可以在不需要任何人工介入的情况下,自动辨识当前司机的驾驶状态和行为习惯。       Aidbas硬件系统由车载端(摄像头、车载主机)、地面端(数据分析存储中心、监控中心共同构成),地面部分可与其他系统共用。列车在途时数据由4G通道传输,进库后由Wi-Fi通道传输,传输模块内置于车载主机中。软件部分由学习系统和辨识系统共同构成,学习系统位于地面数据中心,辨识系统由学习系统自动生成,位于车载主机内。




詹显军

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南院工程信息所所长 


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信息化现状分析与思考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风险排查、盾构监控、监测无纸化、视频监控、环境监测、风险源管控等智慧管理手段,以及智慧工地+BIM建设,将是轨道交通建设信息化趋势,逐渐成为轨道交通建设的精准、快速决策的重要工具。       针对传统工程管理过程中涉及工程调度数据通常以文档形式;工作量大的同时出错概率较高,且无法直观反映各工点的实际情况,如何有效对现场施工产值、形象进度、工期预警的动态管理成有待甄别的问题。为解决传统管理工作的弊端,系统通过现场人员对工作量进行上报,系统自动计算、自动分析、自动预警提醒,并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各工点实际情况,实现事前有预防、事中有控制、事后可回溯。       环境监测模块是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将施工现场环境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到平台中,根据预先植入预警信息,评定施工现场作业环境等级,及时发出各类预警信息。及时针对环境状态进行治理,降低施工过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打造绿色文明工地也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何刘

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


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运维关键技术 


      地铁车辆是复杂巨系统,地铁列车包含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网络等上百个子系统,涵盖了信息通讯、电力电子、材料、化工、机械制造、自动控制等学科和技术领域,是当代多种高新技术的集成。       智慧运维体系组成包括:综合检测与监测,全貌、多维度、实时互联、数据化的监测设备设施状态;智能分析与评估,基于数据建模、机理建模、混合建模和专家知识的状态评估;寿命预测与健康管理,基于寿命预测模型的的剩余寿命估计和健康管理;主动决策与智慧运维,基于PHM参数、维修成本和维修计划的主动决策与智慧运维。       寿命预测模型的建立需要目标对象的全寿命周期数据,在未取得全寿命周期数据条件下,需要传统故障探测算法、专家系统确保系统安全。寿命预测模型具有诊断功能的PHM系统较多,具有健康预测的系统较少;部件级的PHM系统较多,系统级的较少。PHM系统如何和生产/运营/保障结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难以通过PHM系统实现有价值的运维方案和增值服务。



王伟杰

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规划技术部经理 


成都智慧城轨发展创新实践


       成都智慧城轨建设必要性:政策要求,国家省市主管部门下发的“智慧城市”“工业4.0”“互联网+”“智慧城轨”等相关政策性和指导性文件的要求;企业目标,按照集团“135”总体思路,打造一流轨道交通综合运营商,向“具备良好自我造血能力的效益型企业”的第二阶段目标跨越的要求;运营需求,成都迈入超大规模网络化运营背景下,保障不同厂家、不同制式系统设备的可靠运营,线网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提级增效的要求。       成都轨道集团结合信息化顶层规划,力争通过“两步走”实现成都智慧城轨建设目标。       第一步:2025年,成都轨道交通将聚焦智慧乘客服务、网络化智能运输、智能能源、智能运维,以“产、学、研、用”为导向,开展智慧城轨新技术试点应用,提升乘客乘车体验及网络化运营管理水平,促使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水平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第二步:2035年,成都轨道集团将紧跟智慧时代步伐,结合2025年实施情况,继续全面推广建设业务智能联动、资源智能适配的“智慧地铁”,为市民乘客提供更便捷、舒适的出行服务,全面体现成都建设新发展理念。       根据总体计划安排,成都智慧城轨示范项目(18个),将于2025年全部完成。



秦义展

郑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信息管理部主管 


城轨企业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案例分享 


       郑州地铁三轮建设规划已批复(7条线160KM)。截至目前已运营里程151.69公里,在建里程258公里。       郑州地铁大数据云建设现状:第一阶段建平台、立标准。建设生产大数据平台和企业管理云平台(线网生产性系统接入标准;大数据平台标准),为智慧地铁应用提供大数据能力支持。第二阶段汇数据、筑模型。持续扩展大数据应用,为业务应用提供能力。目前正在建设:客流分析应用、弓网视频分析应用。第三阶段做融合、求价值。企业与生产大数据平台融合,打造企业级数据魔方,统一数据标准和口径,形成数据资产。       基于大数据创新应用探索及实践方面,在未来客流动态预测需求上,全路网客流是实时变化的、动态的,随时面临各种突发异常和不确定因素而发生变化,需要实时客流监察和预测预警系统,全面掌握路网精细化的客流分布和动态情况,根据实际客流需求进行行车计划和客运组织方案的调整,提供运营效率,保障运营安全。



赵乐

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轨道交通工程数字孪生技术研究与应用 


         数字孪生可视化CIM系统由多个工具模块、服务模块、应用模块构成,关联了地理信息数据、轨道交通实施标准、建设运维业务等多项数据库,将监控点与卡口等信息与GIS地图直接对接,提供地理位置检索、实时监控及图像分析、热点取样分析、流量趋势预判、调度部署、安全识别、GPS定位等功能业务。       数字孪生-智慧轨道交通将构建协同设计平台,与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生产计划平台、企业MS平台以及档案管理系统等进行数据交换以保证可以及时获取设计项目的初始信息,同时把设计过程中的状态信息根据需要提供给其它管理系统。      目前,我们基于协同平台开展了西安地铁、成都地铁、银西铁路和陕西城际铁路等多个项目的BIM协同设计。根据轨道交通行业设计习惯定制了设计界面、信息模板、设计角色、工程流程等,实现了多专业基于统一数据源的协同设计。




主 持 嘉 宾







苟明中

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陈嵘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赵永平

成都轨道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李义岭

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管理部部长







解绍锋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结  语 

今天的“2020第六届中国(成都)智慧轨道交通建设与装备大会”到这里先告一段落。此次大会汇集轨道交通“新基建”的前瞻理念、创新技术、解决方案、应用案例、问题分析研究、管理思路等。对城市轨道交通的未来发展、制式选择、运营模式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让大家对城市轨道交通“新基建”有了深入的认识。


明天,论坛将以“新基建下成都轨道交通建设创新”为主题,继续呈现精彩内容给大家。我们将对此进行全方位报道。请您继续锁定世界轨道交通官方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