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惠山的秋天里等你!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星球研究所 Author 星球研究所



太湖流域‍‍‍‍‍‍‍‍

江南古镇星罗棋布

其中‍‍‍‍‍‍

位于无锡的惠山古镇

别具一格


这里不仅有小桥流水

更拥有青山翠嶂

(请横屏观看,日落时分的惠山,摄影师@大胖子)


这里与城市近在咫尺

却拥有一秒使人松弛的魔力

(雪中俯瞰惠山古镇绣嶂街,摄影师@黄兆勇)


城市中的隐逸秘境‍‍‍‍‍‍‍‍‍‍‍‍‍
山林里的重楼叠院

惠山古镇
这里的江南超越你的想象


 01 

城市山林‍‍‍‍‍


如果想欣赏它最独特的美
我们首先要离开地面
冲上云霄
像鸟儿一样俯瞰这片土地

天目山脉东西连绵
其余脉一直延伸至太湖以北
平地起山峦
名为惠山

(惠山古镇区位示意图,制图@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远古的造山运动
塑造出惠山的九峰九坞
起伏绵延
仿若飞龙在天

余脉锡山向东延伸
龙光塔立于其上
赭红塔身格外醒目

(龙光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年即1574年,它是无锡古代科举兴旺的象征,摄影师@应威)


山脉中
凛冽的甘泉喷涌而出
“夫江南水浅土薄,不自流水,而此山泉源,滂注崖谷,下溉四十余顷”
姿态万千
或在山涧奔流
(上文引自唐代陆羽《游惠山寺记》,下图为春申涧,相传战国时春申君黄歇曾饮马于此,摄影师@大胖子)


或见于四方天地
(惠山有“九龙十三泉”的美誉,其中“九龙”指的是位于井壁上的石螭首,俗称“龙头”,下图展示的石螭首位于天下第二泉,摄影师@黄兆勇)


它们历经蜿蜒曲折
一路向东
身躯越发壮健
力量不断蓄积
汇聚成寺塘泾
(民间将寺塘泾分为两部分,以宝善桥为分界,龙头口至宝善桥以西为称龙头河,宝善桥以东到运河称为惠山浜,下图为寺塘泾如意桥倒影,摄影师@陈跃红)


它与运河交汇
自然的力量注入到人工的努力中
向南奔向太湖
向北连接长江
(京杭大运河无锡段黄埠墩,因春申君黄歇在此治理芙蓉湖而得名,摄影师@高翔)


就这样
一座并不高大的山
与原本细小的泉流
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演变
逐渐崭露头角
成为光芒日益耀眼的山泉胜境

如此桃源
自然是适合世间生灵栖息的家园
温凉与湿润的小气候
收敛了杜鹃绝艳的气质
反而使它更显娇嫩可爱
(请横屏观看,中国杜鹃园醉红坡,摄影师@大胖子)


绣球、荷花接力绽放
为仿佛无尽的夏
渲染出一片清凉
(龙光寺绣球花,摄影师@黄兆勇)


惊艳是惠山之秋的关键词
金桂浓香馥郁
红枫燃火热情洋溢
(照影亭红枫,摄影师@黄兆勇)


古银杏是称职的使者
它洒落的满地金黄
是延续了600余年的生命力
(惠山寺古银杏,相传为惠山寺住持性海植于明洪武初年,摄影师@高翔)


菊花当仁不让成为了这场斗艳的主角
红、黄、粉、紫、绿各色皆有
或舒展悬垂,或团裹如彩球
(惠山古镇菊花展,摄影师@黄兆勇)


寒冬万物萧瑟
腊梅嫩黄透亮
点缀于枯枝之上
(二泉书院腊梅,二泉书院为无锡人邵宝在明正德十一年即1516年建立,后成为邵宝祠,摄影师@陈跃红)


两山、一河、众泉
自然的画卷已经铺就
作品又将由何人书写?


 02 

人文胜境‍‍‍‍‍


南朝时
佛教兴盛
锡惠山麓相对封闭且幽静
十分适合僧侣修禅
惠山寺由此形成

(俯瞰惠山寺,摄影师@陈跃红)


惠山云雾下梵呗声声
金莲桥历经岁月风霜

(金莲桥建于北宋末年,是目前无锡地区最为古老的三孔石梁桥,因池内种满金莲花而得名,摄影师@黄兆勇)


时光流转
惠山寺的故事也在悄然展开
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无法忽视名人与诗歌的存在
对于“天下第二泉”惠山泉而言
陆羽是无法逾越的名字
(请滑动观看,秋冬二季的“天下第二泉”,摄影师@黄兆勇)


名誉加身

各路名人竞相造访
嗜茶的苏轼向它深情表白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也有文人在此追思陆羽
“唯余半夜泉中月,留得先生一片心”
(上文诗句引自宋代苏轼《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和宋代王禹偁《陆羽泉茶》,如今喝茶已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摄影师@黄兆勇)


于是
“山自锡无后,寺因有泉名”
一首《二泉映月》
更是将它推向了知名度的顶峰
(上文诗句引自宋代钱绅《游惠山一首》,《二泉映月》为阿炳所作二胡名曲,下图为无锡县图书馆旧址前的阿炳塑像,摄影师@陆佳敏)


时光流逝
当文人在此久居
故事又当开启新的篇章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
惠山寺的两座僧舍被买下
改造为一座山水园林
主人秦金将它命名为“凤谷行窝”
而它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则是
寄畅园
(下图为嘉树堂视角借景龙光塔,摄影师@周勃典)


进可居庙堂之高
退可守江湖之远
这座园林
此后便成为秦氏子孙
安放全部身心的栖息之所

此地选址极妙
身居园内
却可将锡惠二山尽收眼底
“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
景分层次
仿佛画境
(上文引自明代计成《园冶》,下图为先月榭视角借景龙光塔,摄影师@大胖子)


这是一场“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盛宴
它的美不论季节
酣畅淋漓的绿
浪漫盛大的秋
洁白晶莹的雪
每时每刻
都是它的最佳状态
(春、秋、冬三季的寄畅园各有风姿,摄影师@陆佳敏)


但无论何时
锦汇漪都是游人无法忽视的焦点
南北狭长而东西收窄
水体两岸自然曲折
一棵巨大的枫杨茂盛生长
树冠横斜于水面中央
(寄畅园锦汇漪,摄影师@黄兆勇)


而另一侧
知鱼槛
飞檐悬挑
它得名于庄子与惠子在濠水边的哲学对话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上文引自《庄子秋水》,下图为寄畅园知鱼槛与锦汇漪中的锦鲤,摄影师@黄兆勇)


知鱼槛并非孤例
对于第三任园主秦燿而言
园中建筑之名皆取法古人
此时寄畅园真正诠释了文人精神家园的本质
名满江南
(含贞斋,斋名取自秦燿所作诗句“盘桓抚孤松,千载怀渊明。岁寒挺高节,吾自含吾贞。”,摄影师@大胖子)


而造园理念向“取法自然”的转变
则真正打破了最后一层藩篱
使寄畅园由江南走向天下
(寄畅园先月榭,在此可观赏明月倒影,摄影师@陆佳敏)


明清虽易代
寄畅园却始终为秦氏所有
一次又一次的改筑
使这里
“山色溪光”重
“松风水月”清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
巡幸寄畅园至少十一次
甚至将它“搬”到了京城
(请横屏观看,“山色溪光”与“松风水月”是康熙巡幸寄畅园后的御题,清漪园惠山园即今颐和园谐趣园仿寄畅园所建,乾隆皇帝意图建造延寿塔以达到寄畅园借景龙光塔的效果,但最终未能达成,改为建造佛香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就近烹垆第一水,尝新遂试雨前茶”
乾隆皇帝对竹炉山房的喜爱
毫不逊色于寄畅园
仿建建筑自不待言
煮泉的竹炉也要一比一制造
随时使用
(上文诗句为乾隆皇帝为其建于玉泉山旁的竹炉山房所赋诗中句,下图为清乾隆竹茶炉,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帝王的到来
使本就人杰地灵的锡惠胜境更受青睐
秦园街、绣嶂街、龙头河两岸
大片祠堂如雨后春笋般
自然生长
(俯瞰惠山古镇绣嶂街,摄影师@蒋涛)


保留至今的约有108座
但此处修建的祠堂中
宗祠仅占有很小的比例
主要为祭祀历史先贤、英雄人物的
专祠
此外亦有神祠
十分独特
(惠山古镇的祠堂门窗,摄影师@原生态)


“巍然庙貌,宗以教孝祠教忠”
晚清无锡知县廖伦所作楹联
精准地概括了惠山祠堂的第一重作用
即教化百姓
在传统农耕社会中
孝于父母
(华孝子祠牌坊,祭祀东晋时期无锡孝子华宝,其父战死沙场,他终生不冠,扎双髻,不娶妻,摄影师@徐海洁)


忠于君国
便能够立身
(俯瞰张中丞庙,安史之乱时,张巡与众将士坚守孤城,保卫江淮安全,百姓感念其功绩,为其建庙,摄影师@陈跃红)


此外惠山古镇宗祠中的家训
还承担着正家风的责任
这便是第二重作用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钱氏家训中的正确义利观
代代传承
直至今日
(上文引自钱氏家训,下图为无锡县图书馆旧址,钱基博曾参与创办无锡县图书馆并担任过馆长,其子为著名文学家钱锺书,摄影师@陆佳敏)


而对于公共性更强的神祠而言
严肃的纪念建筑外
庄重的祭祀仪式自有力量
它将众人连结在一起
使文化得以认同
使秩序得以确立
成为惠山祠堂的第三重作用

而其中
看戏娱乐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绣嶂阁底层可作为戏台使用,摄影师@黄兆勇)


教化百姓
传承家风
确立秩序
惠山祠堂的三重作用
一一呈现

在这里
祠堂群不只代表着
对血缘的向往
对根脉的传承
更蕴含着
博大的家国胸怀
儒家的修齐治平理念
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人与记录者
(杨藕芳,与其兄杨艺芳创办业勤纱厂,其祠堂位于惠山古镇,为中西合璧风格,下图为杨藕芳祠天井摄影师@大胖子)


兴建祠堂的风潮迅速席卷
惠山寺、寄畅园
也纷纷祠堂化

寺庙、园林、祠堂
多元文化在此落地生根
互相融合
最终塑造出这处山水与历史交织的
人文胜境
(俯瞰惠山古镇,摄影师@陈跃红)



 03 

大隐于市


锡惠山麓虽为桃源
却并不在世外
它距离无锡城仅有五里
且水陆皆可达
交通十分便利
如今的它双街纵横
建筑鳞次栉比
(惠山古镇格局与景观示意图,制图@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但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奇迹
而是发生在漫长岁月里的
点滴改造

当江南进入运河时代
无锡与近代化
热情相拥
民族工商业快速发展
(请横屏观看,江南运河无锡段,摄影师@陈跃红)


这片安静的山麓
也拥有了更加现代的名字
惠山镇

明代惠山已有市集
“出郭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容”
其繁华程度可见一斑
而进入近代
当地商贸更加兴盛
出现山货、石作等各行业公所
而其中最为强劲的产业当属
泥人业

惠山泥人
取材于山麓下农田中的黑泥
其质地细腻洁净
适合揉捻而不干裂
其中
既有使用简单模具制作的“粗货”
又有表现戏曲题材的“细货”
也称“手捏戏文”
(上文为明代诗人浦长源诗句,下图为惠山泥人“穆桂英”,由喻湘莲制作,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摄影师@杨虎)


时移世异
岁月流转
镇成为了古镇
它将时间整合进空间
在山水之外
塑造出无锡人意念中的
另一幅人文地图
(惠山古镇屋顶与银杏相得益彰,摄影师@郭淳亮)


它走进了
一代又一代无锡市民的
生命历程
那是虔诚的祈福
(惠山寺至今香火旺盛,摄影师@陈跃红)


是处处皆可为舞台
(园林与戏曲最为相配,摄影师@陆佳敏)


是日常的每一天
(“天下第二泉”庭院成为了人们的晨练场所,摄影师@蒋涛)


也是每年秋季与菊花展会的约定
独特的水土
悠久的栽种历史
使菊展成为了惠山的秋季盛会
今年更是特殊
10月26日至11月26日
第十四届中国菊花展览会将隆重举办
届时
全国各地培育出的杰出品种将齐聚于此
共襄盛举
(“江南盛地,菊耀神州”第十四届中国菊花展览会海报,摄影师@黄兆勇,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世俗与信仰交织
山林与城市重叠
惠山古镇
好一处独特的江南
(请横屏观看,深夜锡山龙光塔与城市交相辉映,摄影师@应威)


内容转自:星球研究所

总策划:俞铁军
执行:
董强  苏文龙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山佳‍‍‍‍‍‍‍‍‍‍

图片:徐鹰‍‍

 设计:王申雯‍‍‍‍‍‍

地图:高俪倩

审校:王丹&黄太极&陈志浩

封面摄影师:高翔‍‍‍


审核专家

无锡惠山古镇景区文化总监 金石声


【参考文献】

[1]金石声.惠山祠堂群成因探析[J].江苏地方志,2022(03):10-15.

[2]姚舒然.无锡近郊“天下第二泉”名胜的形成[J].中国园林,2018,34(06):25-29.

[3]姚舒然. 无锡古城西郊景园的历时性生长[D].东南大学,2022.

[4]刘珊珊,黄晓.乾隆惠山园写仿无锡寄畅园新探[J].建筑学报,2019(06):99-103.

[5]冯颀军.建筑文脉的活态延续与再构——以惠山祠堂群修复为例[J].美术大观,2015(06):104-105.

[6]廖宝秀.吃茶得句  乾隆竹炉山房茶舍与茶器陈设[J].紫禁城,2020(10):126-143.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