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邓飞:罗尔不够坦诚,但他必须得过这个坎丨媒记专访

2016-12-08 二维酱 媒记

“当事人罗尔,一个白血病孩子的父亲在各个社交媒体上遭遇口诛笔伐,如同当年郭美美,堪称中国公益新的标志性事件。那几天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很好奇,决定邀请老师,召集旧友,我们一起调查,尝试复盘。”

 

12月8日发行的南方周末刊登了名为《复盘“罗尔事件”》的稿件,署名邓飞。邓飞是原《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中国乡村儿童联合公益发起人。

 

作为前媒体人和公益人,邓飞认为罗尔事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案例。他告诉媒记君,他觉得罗尔并不是一开始就想要诈捐的恶人,这件事情的发展很曲折,也很多元,是新媒体时代人们如何求助,如何做公益的一种表现

 

他想要把这件事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得到了来自高校以及记者朋友的支持。为了还原刷屏那一晚当事人的心路历程和反应,他们采访了处于舆论漩涡中的罗尔和刘侠风。

 

除了这篇“复盘”,南方周末还推出了其他五篇与罗尔事件有关的稿件,包括一篇对儿童医保现状的调查,以及来自北大、厦大等高校的教师撰写的评论。用邓飞的说法,这是一次连接传播学、法学、公益等多个领域的跨界联合采写。

 


 

或许有人会说,不想再看到罗尔了,厌烦了任何与这件事相关的话题。

 

事件虽已平息,但对热心捐助的人们造成的伤害却无法抹去。罗尔面对媒体的回应让人无比失望、愤懑,而无辜的孩子至今仍在躺在重症监护室,生死未卜,一场喧闹后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

 

南方周末这一系列稿件,也许就是想要告诉我们,众声嘈杂过后,到底留下了些什么?

 


邓飞:罗尔事件本身的事实其实很简单


《复盘“罗尔事件”》这篇稿子,邓飞本来是想发在自己微信公众号上。南方周末正好也需要采访到罗尔和刘侠风的内容,于是这篇复盘稿成了专题中的一篇。

 


(长按二维码查看《复盘“罗尔事件”》)


在采访过程中,邓飞有两个印象很深的细节。


第一个是:刘侠风为什么要帮助罗尔?邓飞得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刘侠风的父亲也是因为得了重病,医疗费用让家里不堪重负,最后还是去世了。而罗帮过刘。


另一个则是关于罗尔的。邓飞想知道他为什么之前不公开医疗费用的自费部分,他回答说,这个费用被网络公布出来了,也不需要多说了。这个回答让邓飞有些失望,“他应该更加坦诚,把事情说清楚,尤其是为什么不告诉大家医疗费用的实情,一直会被人追问,他必须要过这个坎。”


邓飞这篇复盘稿在南方周末上发布之后,引起了媒体界的关注和议论。有很多媒体人提出了质疑,包括大量采信了当事人的说法,将不具有可信度的解释转化为第三方描述;没有提供新的增量事实;作为个人文章没问题,但由南方周末发布似乎不妥。


资深媒体人王志安在微博上转发该文时,对几处细节提出了疑问:


1.捐款总额不只300万,而是有400万左右;2.车辆虽然旧了,但深圳车牌目前的交易价值不低,好几万呢;3.每天两三万,医保只承担一小半。这两个关键细节罗尔为什么要这么说?在知情的情况下这是欺骗;4.至今都不公布捐款总额,看不出道歉的诚意。


邓飞表示他很佩服王志安在这过程中不断地质疑,而且很多质疑方向也恰好符合事件后续的进展。


前媒体人罗昌平也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大家都在谈论这篇报道,通读之后几个观点:第一,邓飞没有体现江湖传说的调查能力,至少大数据可以更全;第二,在中欧学的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综合分析工具,没有得以运用体现;第三,邓飞自己可以发表,毕竟作为父亲、公益人士而非调查记者,但南方周末的刊发存在双重背书,编辑失责。总体来看,此事没有跳出龙志所说的:“没有可靠、连贯而系统的事实,每一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面,随之产出的评论、批评和做各类逻辑推演都可能是不准确的,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可能制造新的对立和撕裂。”


邓飞说,谢谢昌平的批评,不做记者六年了,做这个复盘纯粹是因为好奇,找了两个老伙计帮助找资料,白天在三亚上课,晚上熬了三个夜写出来的。


罗尔事件本身很简单,主要也就是两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晚上的事情,这些信息也全部披露了,尤其罗尔自己也发了一篇详细稿件。


这篇复盘稿的增量在于采访罗尔和刘侠风,系统梳理了来龙去脉,更主要站在公益的角度,组织正在学习的一个班级提供4篇稿件分模块传播一些知识和理念,推动共创改变。


留给我们未解的议题


从邓飞的复盘文章里,我们能够获得的关于“如何推动改变”的信息并不多,但是南方周末今天还发表了另一篇长稿:《罗尔事件背后:儿童医保的“马太效应”》,在这篇调查报道中,我们能看到罗尔事件揭示出的社会问题中的其中一个维度。

 

在罗一笑的医疗费用公开后,让众人惊诧的一点是自付费用的比例竟然这么低。舆论也由此开始转向。可是另一方面,还有很多像罗一笑一样身处重症的孩子,不能得到如此优厚的医疗保障。

 

与身处深圳的罗尔相比,贫困地区的家庭,获得社会救助也更为困难。

 

“必须把医疗作为一个保障所有人的福利体系进行设计,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有公费医疗、医保、新农合,碎片化得厉害。”

 


(长按二维码查看《罗尔事件背后:儿童医保的“马太效应”》)

 

《“罗一笑事件”引发的六道思考题》是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撰写的文章,12月1日发表在南方周末客户端上。金锦萍从规则的层面提出了六大疑问,探讨个人求助应如何受到法律规范的约束。

 

厦门大学教授邹振东从慈善与舆论的角度,写了《罗尔为何会招人骂?》。他指出这是因为慈善行为遵循的是更高的道德准则,“平时可以忽略不计的瑕疵,到了慈善领域,就有可能成为容不了的沙子、过不了的卡点。”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马剑银在评论《“罗一笑”事件:警惕“好故事”欺骗满满善意》中,提醒道:“公益慈善领域看上去很美,做善事总是令人开心愉悦,但这个领域同样存在各种darkside(黑暗面),吃一堑,长一智,如果我们不去信任法定的慈善组织,非要以自己的情感好恶做出判断时,最好还是慢个半拍。”


 

最后,“南周知道”在《罗尔,谢谢你留给我们未解的议题》中提到,“希望此次风波也能够推动互联网募捐和求助等相关未解议题的讨论和解决,让爱心不被欺骗,让社会信任和资源不被透支,让更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得到友爱与互助。”



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参与讨论,赞同或拍砖都尽情扔过来吧~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请后台留言或联系媒记君(见菜单栏)


| 媒记热文 |


聂树斌 | 网络诈捐历史 | 罗一笑

叶铁桥 | 支付宝圈子| 川普舌战纽约时报

伊周停刊 | 最有影响照片 | 蕾力CP争议

林丹出轨 | 网红总统 | 赵薇 | 京华休刊

川普封面 | 美总统段子 | 饿了么社论

媒体人单身 | 梨视频 | 箭厂 | 朴槿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