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城市经济实力最新排名!1952-2017年东中西部的人均GDP和城镇化比较指数

文琳资讯 2024-04-13

本文转自:米筐投资,欢迎关注他们。


说明:这里笔者选取的是中国41个大中城市,包含了各省省会、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及部分经济强市。但截至4月21日,有部分城市尚未公布统计公报,有些数据无法获取,所以在财政、居民收入、投资等指标中,并非全部城市入选。

 

1

新一线“吸人”凶猛



其中: 

1、重庆虽然整体常住人口超3000万,但其主城九区总人口不到千万。

2、郑州、西安两个城市常住人口突破千万,势头凶猛。

3、从新增人口来看,深圳新增49.83万人、广州新增40.6万人,领跑全国,珠三角的魅力依旧挡不住。

4、其次是新一线的西安和杭州,新增人口都超过30万人,抢人大战效果明显。

5、成都、重庆、郑州、佛山、长沙新增人口都超过20万人。

6、新增人口最少的五个城市是:兰州、无锡、西宁、呼和浩特、北京。

7、北京和哈尔滨是仅有的两个负增长的城市,北京更是“疏解”了16万人。

8、哈尔滨减少了7万人,大连、沈阳、长春还未公布数据,相信也会呈现流失状态。


2

GDP格局微调



 

其中:

1、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的GDP排名并非全国城市50强,毕竟像西宁、拉萨这些城市是无论如何都挤不进全国前50的。

2、上海、北京突破3万亿,郑州突破1万亿,使得万亿规模城市达到16个。佛山原本是第17个,但仅差了65亿,只能待明年晋级。

3、排名前15的城市较去年没有变化,实力稳固。

4、郑州从而反超佛山,泉州反超南通、东莞和烟台,西安反超东莞和济南,合肥反超大连。

5、长三角地区上榜城市10个;珠三角上榜城市4个,且全在前21名内。

6、从增速来看,拉萨、贵阳依旧是增速最快的,达到10%;太原、西宁增长超9%,增速强劲。

7、增速前10名中,除了泉州和福州,其他均为中西部城市。大胡建依旧厉害!

8、受挤水分影响,天津增速只有3.6%,排在最后。反观同样挤水分的大连和沈阳,已经缓过来了。

9、从人均GDP看,珠三角和长三角依旧是最大赢家,深圳、苏州、无锡、广州、南京、杭州、北京、武汉、上海、长沙、宁波已经超过2万美元,达到初等发达国家水平。

 

3

“赚钱”能力差距大


 

其中: 

1、这里采用的数据是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而非财政总收入。

2、上海一骑绝尘,是唯一超过7000亿的城市。

3、北京独自排在5000亿的档位;深圳独自排在3000亿的档位。

4、重庆、苏州、天津都超过了2000亿,若只算重庆主城九区的话,肯定要排到后面去了。

5、杭州、广州、武汉、南京、成都处在同一水平。

6、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00亿城市,仅有15个,都是一线及新一线城市。

7、财政收入最少的西宁、拉萨(今年未公布)都还未过100亿,最高的上海已经超过他们70倍。

8、但西宁成为财政收入增速最快的城市,达到17.4%;其后是太原、海口、石家庄、杭州。

9、呼和浩特增长1.5%,重庆增长0.6%,几乎没有增长,值得警惕。

10、天津下降8.8%,成为唯一负增长的城市,“水分”还没有挤干净。

 

4

北上深广最吸金


 

其中: 

1、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亦可称作“资金总量”),是衡量地区对资金的吸纳能力以及居民的储蓄能力的指标。

2、北京、上海是仅有的两个超过10万亿的城市,一个是企业总部最多的城市,一个是全国的金融中心,实力摆在那。

3、深圳超过7万亿,广州超过5万亿,排在三、四位。

4、杭州、成都、重庆、南京、天津都超过了3万亿,都是新一线有力的竞争者。

5、苏州、武汉、郑州、西安都超过了2万亿,同样也是新一线城市。

6、从增速来看,东莞、沈阳、南京、合肥超过了10%,这些地区汇集资金的能力正在变强。

7、昆明、泉州、天津增速都在1%以下。

8、西宁、呼和浩特、海口则是三个负增长的地区,资金显然并不喜欢这些地方。

 

5

强二线的投资大戏



其中:

1、重庆、天津是仅有的两个超过1万亿的城市,重庆接近2万亿。

2、武汉、长沙、郑州、青岛、成都、西安、北京都超过了8000亿,位于第二档。除了北京,而这些城市正是高速发展中的强二线城市。

3、从增速来看,太原、深圳是仅有的两个超过20%的城市;沈阳、贵阳则超过15%。

4、负增长的城市在增多,天津、海口、北京、哈尔滨、银川、呼和浩特均为负增长,银川和呼和浩特降幅甚至超过20%。

5、房地产开发投资方面,重庆、上海超过4000亿,北京、郑州、杭州则超过3000亿。

6、银川、西宁、呼和浩特则在500亿以下。

7、从增速来看,佛山、兰州增速超过30%,深圳、沈阳、大连则超过20%。

8、负增长的城市达到9个:合肥、郑州、贵阳、成都、福州、西宁、银川、呼和浩特。

9、银川和呼和浩特降幅接近30%。

 

6

大城市消费能力强


 

其中:

1、上海、北京是仅有的两个超过1万亿的城市,消费能力可见一斑。

2、广州也接近1万亿,商贸之都的消费实力也不差。

3、海口、西宁、银川三个城市还不到千亿,城市规模和人口毕竟太小。

4、从增速来看,泉州、福州、南昌都超过了11%。

5、武汉、成都、青岛、济南、昆明则超过了10%。

6、北京增速不到3%,天津增速不到2%,京津冀核心城市的消费实力增速较慢。

 

7

长三角居民最富


 

其中:

1、深圳只公布了全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57543.6元,同比增长8.7%

2、从城镇居民收入来看,34个城市都超过了3万元。

3、上海、北京、苏州、杭州、宁波都超过了6万元,长三角依旧最富。

4、南京、无锡、厦门、青岛、长沙、东莞、济南则超过了5万元,山东两个城市居民收入还是不错的。

5、从增速来看,合肥、武汉、贵阳增速最高,超过9%。

6、从农村居民收入来看,宁波、杭州、苏州、东莞、无锡、上海都超过了3万元,除了东莞,都是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长三角、珠三角的农村收入甚至高过中西部的部分城市。

7、从增速来看,东莞、广州的增速超过10%,合肥、贵阳、厦门等14个城市的增速超过9%。


1952-2017年东中西部的人均GDP和城镇化比较指数

朱宝树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本文系《探索与争鸣》微信公众号专栏专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口城镇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本文主要利用关于城镇化和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分析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的区域差异,并讨论有关问题。


计划经济时期的城镇化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变化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我国采取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即以内地为投资建设的重点,以缩小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均衡布局为基本目标,追求地方经济的同步发展和自成体系”。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变了不合理的生产布局。从东部沿海地区在全国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看,1952-1978年间由48.61%波动状地缓升至50.22%,1960-1970年间曾经由51.58%下降为48.85%。城镇化的发展经历了较大的起伏变化,1952-1960年间,全国城镇化率由12.46%迅速提高到19.75%,此后出现了倒退和停滞,1970年下降为17.38%,1978年为17.92%。东、中、西部的城镇化率,在1952-1960年间分别年均上升0.62%、1.01、1.19个百分点,在1960-1970年间分别年均下降0.33、0.03、0.34个百分点。1970-1978年间,东部和中部的城镇化率分别年均上升0.14、0.18个百分点,而西部则年均下降0.12个百分点。1978年,东、中、西部的城镇化率分别为19.35%、19.89%、13.98%。



区域发展的均衡或非均衡评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的简单分析只是主要基于以下指标:一是区域城镇化率比较指数(以全国城镇化率为1.00,a);二是区域人均GDP比较指数(以全国人均GDP为1.00,同各区域GDP占比与人口占比之比值,b);三是区域城镇化与经济水平关系的比较指数,即城镇化率比较指数与人均GDP比较指数二者之间的比值(c=a/b)。如表2所示:1952-1978年间,东、中、西部的城镇化率比较指数分别由1.33、0.86、0.71波动状地变为1.08、1.11、0.78,人均GDP比较指数分别由1.25、0.93、0.74变为1.38、0.88、0.68,城镇化与经济关系的比较指数分别由1.06、0.92、0.96变为0.78、1.26、1.15。可见,三地带的城镇化率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变化,而三地带的人均GDP及其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偏离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变化。也就是说,东、中、西部之间的城镇化率差距有所缩小,总体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均衡化转变;然而,从人均GDP水平及其与城镇化的关系看,却发生了非均衡化而且带有逆转性(东部的c值从高于中西部逆转为低于中西部)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非均衡发展和均衡化转变


上个世纪70年代末,理论界、中央决策层开始反思建国后30年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经验教训,80年代初期以对外开放为特征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率先在东部沿海地区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在整个80年代国民经济以超过12%的速率增长,90年代也未低于8%,而这主要得益于东部地区更高的增长水平(中国财经报网,2004)。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高增长推动了城镇化迅速发展,1978-1990、1990-2000、2000-2010、2010-2017年间,城镇化率的年均增长百分点数,从全国看分别为0.71、0.98、1.37、1.22个百分点;在东部分别为1.14、1.23、1.42、0.96,在中部分别为0.41、0.74、1.27、1.35,在西部分别为0.46、0.87、1.27、1.42。可见,2010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化速度比过去减缓,而中、西部的城镇化速度则继续加快并反超东部。2017年,东、中、西部的城镇化率分别为66.13%、54.42%、50.91%。


与此同时,由于国家经济发展重心的“东移”,使得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绝对和相对差距迅速扩大。1978-2000年,东部的人均GDP指数由1.38提高到1.47,而中、西部的这个指数分别由0.88、0.68下降为0.78、0.61;城镇化率比较指数,在东部由1.08提高到1.25,在中部由1.11下降为0.89,在西部基本稳定于0.78;城镇化与经济关系的比较指数,在东部和西部分别由0.78和1.15提高到0.85和1.28,中部由1.26下降为1.14。可见,分别从人均GDP和城镇化率看,在改革开放后的头20年里,东、中、西部基本上都出现了越来越偏离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非均衡变化;从人均GDP和城镇化率之间的关系看,东部和中部出现了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均衡化转变,而西部则呈现出偏离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非均衡化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人均GDP指数在东部和西部都出现了向1.00接近的均衡化转变,而在中部则变化不大;城镇化率比较指数在东、中、西部都出现了向1.00接近的均衡化转变;城镇化与经济关系的比较指数,在东部基本上稳定于0.85,在中部表现为由1.14提高到接近1.20的非均衡化转变,在西部则呈现由1.28下降到接近于1.20的均衡化转变(表2)。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东部与中西部之间人均GDP和城镇化率的差距,在不同程度上都呈现出首先拉大然后缩小的均衡化转变趋势。



人口城镇化均衡发展问题思考


一是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协调关系问题。本文以表征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与城镇化率相协调为假设前提,采用区域城镇化率比较指数与人均GDP比较指数二者之间的比值这个指标来评判城镇化与经济之间的均衡或协调关系,显然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但也不无意义。在以往的城镇化研究中,关于我国城市化是否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讨论屡见不鲜,通常是以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率对应关系的国际经验进行参照比较,其主流意见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人口城镇化虽然发展很快,但仍滞后于经济发展。其实,比城镇化率是否滞后于经济增长多少个百分点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城镇化滞后,而解决这种滞后虽然需要制度层面的深层次改革,然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如表2所示,东、中、西部的城镇化与经济水平关系的比较指数分别为0.84、1.19、1.19(2017),既可解释为东部的城镇化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中西部的城镇化相对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也可解释为东部经济发展超前于人口城镇化,从而更加有利于支持高质量的城镇化。显然,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东西差距,不仅体现为城镇化率的高低,同时也表现为城镇化质量的高低。东部发达地区要率先加快推进高质量的城镇化,并以此带动中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城镇化,以实现区域均衡的高质量城镇化。



二是人口由高增长向低增长转变中的城镇化均衡发展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进入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计划生育的大力推行,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这个转变可谓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人口事件,与城镇化发展密切关联。新中国成立后头30年里城镇化的起伏波动,虽然主要反映了经济社会大环境变化的深刻影响,但是,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压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从解放初到1963年,按市、县分别计算的自然增长率,前者一直超过后者(胡焕庸、张善余,1984)。这个因素与1958年出现的“大跃进”失误相互叠加,导致城镇人口增长过猛、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严格控制乡-城迁移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很大程度上即发端于此。然而,城市化既是一剂最好的社会“避孕药”,也是降低城乡人口压力的“降压灵”。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为生育率下降提供了强大支持,也为最大限度地变人口负担为人口红利提供了重要机遇。要以高质量的城镇化推动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挖掘高质量的人口红利。


三是未来全国总人口负增长背景下的城镇化均衡发展问题。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展望未来70年,将要迎来的是一个被称为中国“21世纪最重大人口事件”的人口负增长时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把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问题必须进一步放在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加以深入考量。尽管本世纪末中国将会减少到怎样的规模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但大数量减少是没有疑义的。有关人士认为,中国城镇化还有10-20%的上升空间。假如未来中国城镇化率将基本稳定于75~80%,并且总人口将会减少到7~8亿人,其时城镇人口总量将为6亿人左右,相当于2017年全国城镇人口的3/4左右。也就是说,与过去中国城镇化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要增加大量城镇人口不同,未来可以在城镇人口容量不扩增的情况下提高城镇化率。要实施区域均衡的高质量城市群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分布。未来中国人口负增长背景下,胡焕庸线东西两大半壁的人口密度将会同时下降,但东密西疏相差悬殊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并且可能出现西半壁人口过量东移以致密度过稀的变化。为了避免这种可能倾向,西半壁必须更加注重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以增强人口和人才的集聚力。



文琳编辑

文琳资讯,每日提供最新信息。欢迎关注【文琳资讯】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1. 【读报时间】2019.05.02星期二

  2.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文章!

  3. 持续逃离“三四线”,预见楼市大趋势

  4. 老板向公司借钱,被罚70万个税!紧急提醒!这样做账风险加大!会计抓紧自查!

  5. 康美药业地雷才刚刚引爆,下一步将全面炸响!涉嫌严重犯罪,司法应尽快介入!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

文琳行业研究 2018—2019文章汇总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1. 解码新型城镇化大变革

  2. 2019,特色小镇建设6大要点

  3. 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回报模式对比分析

  4. 2019年产业园区的杀手锏

  5. 智慧园区建设规划设计方案

  6.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文琳阅读》每晚经典,欢迎关注!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

  1. 所有优秀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

  2. 颜宁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可她今早发微博的画风却是这样的......

  3. 13岁上大学,20岁读博士,克林顿曾给他写信,那个从少年班走出的神童经历了什么?

  4. 李彦宏、王传福这样的民营企业家为何能成为院士候选人?

  5. 音乐欣赏:《洛神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